前言:公元年,对于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也称太原起兵。太原集一府之力,一路招降纳叛,所向披靡,四个月攻取长安称帝建国,半年后便已有半壁江山在手,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李渊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称帝最快、统一最快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超过了其他所有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即使号称得天下最容易的两位帝王,晋武帝司马炎花了十五年完成统一,隋文帝杨坚也花了九年时间。
据史籍所载,这个令历史为之改辙的大事件有诸多英雄人物参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他们是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唐俭、柴绍、刘*会、温大雅、武士彠……
这些人是“晋阳起兵”最重要的核心力量,正是有了他们的推动、策划与实施,这次起兵才能获得成功,大唐王朝最终才得以横空出世。可不管怎么说,他们终究只是这个大事件的配角。
而“晋阳起兵”的主角,当然非李渊父子莫属。可问题是,在李渊父子当中,谁才是这次起兵真正的灵*人物?
在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唐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后的谋划,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超卓能力和不俗功业,只因“玄武门之变”才让他成为历史上最被低估和忽视的帝王。
出身世家文韬武略战功赫赫
李渊的先祖是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君主李暠,因此,李氏一族世代显贵。到了李渊的祖父李虎时,官封西魏太尉,是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
北周受禅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唐朝的国号,溯源于此。李渊的父亲李,官封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
李渊7岁袭封唐国公,成年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无论贵贱之人都能与之交好。因其姨母的关系,深受隋帝重用。曾任淮、陇、岐三州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
《旧唐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隋炀帝即位后,因流传着“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谣,对李姓多所猜忌,李渊审时度势通过“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的行为,免遭隋炀帝的猜忌与压制。
公元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之后不久,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得到隋炀帝赏识,次年升为右骁卫将*。
公元年初,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有了黜陟选补文武官员、征发河东兵马的特权。七月,隋炀帝南下江都前,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另派王威、高君雅为副使辅助并监视李渊。
隋炀帝的残暴征敛导致了农民起义的接连爆发,内乱、分裂严重削弱了大隋国力,而突厥则因内部统一而转向强大,因此经常侵犯边塞。隋炀帝下旨让李渊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抵御突厥的进攻。
《新唐书》: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李渊便选出两千骑兵闲暇时射猎驰骋,引诱突厥骑兵来袭,另外挑选善射的将士隐藏埋伏。等到突厥兵上当来袭时,伏兵尽出,突厥骑兵死伤无数,再当他们看到李渊也在*中时,不敢恋战仓皇逃遁,李渊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李渊的成功离不开背后显赫家族的支持,在成为一方诸侯,手握**大权之前,他文治武功都有不俗的表现。即使这样,在“晋阳起兵”之前,他也做了诸多的谋划,尽量做到万无一失才果断出手,由此可见,他并非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
胸有大志精心算计摒除内患
李世民在晋阳首义和唐朝创建的过程中并不像史籍所塑造的那么英明神武和居功至伟,而李渊也并非所描述的那般怯懦好色。
从太原起兵到玄武门之变期间,李渊一直都是“唐集团”最高决策者和全局指挥者。早在公元年,李渊就已经有了起兵叛隋、建立帝业的念头,所以才会在涿郡与宇文士及“密论时事”,只是后来因时机尚未成熟而暂时隐忍。所以根据温大雅的记载,当李渊以安抚大使的身份进驻太原时,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其实这个时候,李渊就已经有了起兵的意图。之所以没有发动,只是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尚在河东,李渊投鼠忌器而已。
《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yǒu)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
可见,当时并不是李世民苦口婆心劝说李渊,反而是李渊在告诫李世民,如果情况没有好转,那么三兄弟就必须迅速集结、立刻起兵,不能坐以待毙,遭天下英雄耻笑。
后来李渊命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命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都是在积极地为起兵做准备。但是直到此刻,李渊还是不能动手。因为副使王威和高君雅都是对隋炀帝忠心耿耿之人,要拉他们入伙几乎是不可能的,弄不好就会功亏一篑,所以李渊必须等待时机除之而后快。
公元年二月,马邑刘武周突然发动兵变,杀了太守王仁恭,占据郡城,自立为定杨天子。这对李渊来说可谓天赐良机。原因有二:
1、有了招募和调遣*队的理由。2、可趁机剪除王威和高君雅。事起突然,李渊对王威和高君雅说:“武周虽无所能,却敢僭称尊号。万一他占据汾阳行宫,而我等又不能将其剪除,此乃灭族之罪啊!”并鼓动二人赶紧上报朝廷,等待朝廷的进一步命令。
王威等人连忙说:“公之文韬武略,远近皆知,并且兼具国亲和贤臣的身份,应当与国家休戚与共。如果事事奏报,如何应付突发事变?只要是为了讨伐叛贼,专擅行事亦无不可!”
李渊心中狂喜,可脸上却装出一副无奈之状,勉强同意了王、高等人的请求,下令征兵。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旬日之间便募集了近万人。这支队伍很快就将成为晋阳起兵的主力*。
李渊命他们驻扎在兴国寺,私下对李世民说:“纪纲三千,足成霸业!处之‘兴国’,可谓嘉名。”同时分别遣使至河东和长安,催促李建成兄弟和女婿柴绍迅速前来太原起事。
万事俱备,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收拾王威和高君雅了。随着局势的发展,王、高二人越来越觉得不对劲,李渊的一举一动都让他们心惊胆战。他们觉得李渊很可能要在近期发动叛乱!于是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由于当时的太原多日不雨,王、高二人就提出要在晋阳城南五十里处的晋祠举行祈雨大会,请李渊主持,准备在会上伺机杀死李渊。
却没想到李渊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司马刘*会告发王、高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入寇中原,以此为借口将二人囚禁。恰巧数万突厥*队进寇晋阳,李渊立刻名正言顺地将两人推出斩首。
至此,所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内部隐患已全部扫清。只要对外施展的几个计策成功,晋阳起兵的历史大幕就会轰然拉开。
一字安突厥,请兵有妙计
突厥真正鼎盛期,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草原霸主,他们的使者往来于波斯宫廷,穿梭于东罗马皇宫。借波斯之力夺取西域;又借东罗马之力,令其和波斯旷年大战,两败俱伤,自己则趁机夺取了中亚,把版图向西一直推进到里海之滨,建立了当时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家。
《新唐书》:“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唐国公要想在太原起兵、图谋天下,必然要向关中进*。因为在中原北部大大小小的诸侯势力已经纷纷对突厥人俯首称臣,所以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初,为保障后路,同样不得不向突厥卑辞请盟。
李渊亲自给突厥始毕可汗写信求和,在信中用了一个“启”字,视突厥可汗为上级。有幕僚提醒说,突厥人不识字,只重财物,没必要用上敬语,可以改用普通的“书”字。可李渊笑着答道:“现在为突厥效力的汉人难以计数,我们的礼节,突厥人一定知道。我在此事上尊敬突厥,他们未必相信,但如果在信中有轻慢之词,定会招致猜疑。我现在连财宝和美女都可以给他们,这一个字又算得了什么?”
从李渊对突厥的态度和一个字的使用上,可以看出李渊心思缜密和高人一筹的*治远见。
始毕可汗收到李渊的书信后很开心,并立即回信,如果你能接受我的封号,我必当以兵马相助。李渊的属下大喜,他却认为不可。如果按照突厥可汗的意图办,就会完全受制于人,自己将和其它北部诸侯一样变成突厥的傀儡。
此时,谋臣裴寂谏言:“我们士卒不少,但缺少战马,如果驳回始毕可汗的提议,恐怕他连马也不会卖给我们。”
思考多时,李渊决定“改易旗帜”。把原本隋朝的赤色旗改为赤白相间的两色旗,因为突厥的旗帜是白色的,用半白旗表示臣服突厥,半赤旗表示尊崇隋室,这一请求得到了始毕可汗的同意。
突厥使者先带了1千匹马来与李渊进行贸易,并答应发兵助他入关中。李渊殷勤招待使者,并赠给来使丰厚的礼物,至于马匹他只挑好的买了5百匹。李渊手下将士正为缺马着急,纷纷请求一起凑钱也要把剩下的马都买了。
李渊却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突厥的马非常多,如果这次把所有的马都买下,生性贪婪的胡族会以更高的价格再卖给他们,冤大头他可不愿意当。他的算计是,这次少买马,假装没钱,让突厥人以为战马并不是急需的战略物资,他们的马卖不出去,就会先赊给我们,根本不用再掏钱买。
等到使者回去的时候,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再三嘱咐他:“胡骑入中原,实在是百姓的一大祸患。我之所以还要派你去请兵,只要胡人的马,可以借此来壮大声势,突厥兵不要太多,有几百人就足够了。”
李渊此事做得很高明,名义上是向突厥请求援兵,实际上是在玩弄高超的*治手段。隋末天下大乱,北部诸侯多背叛朝廷,依附突厥。刘武周就是其中对太原威胁最大的一个突厥傀儡,他仰仗始毕可汗的支持,经常骚扰太原边境。李渊与突厥通好,刘武周就不会与之为敌,也就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如此一来,李渊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又按照自己的意愿,拉拢利用了突厥,可谓一举三得。
吹捧李密稳定东方
要兵进关中,霍邑是必经之地。此时,隋将宋老生率两万精兵驻守此地,一场大战迫在眉睫。李渊起兵时,并不担心这两万人马,他所顾忌的是隋朝各地援*能否赶来支援,如果没有人拖住援*,他的*事行动就要被扼杀,他就会面临身死族灭的结局。
这时,李渊想到了李密领导的瓦岗*拥有30万人马、战将千员,是隋末最大的一支义*,数度起兵进攻东都洛阳,能很好的起到牵扯隋*主力的作用。
李渊与属下商议,分析道:“李密妄自尊大,我正引兵入关,不可与之为敌,不如好言夸奖,推举他为盟主,让他为我们抵挡隋朝的援兵,我就可以专心西征。”
李渊起事后,派出使臣带着他的亲笔信去见李密,信中一再吹捧李密是当今天下唯一能济世安民的英雄,并且声明自己绝对没有改朝换代、自立为王的想法,从而使李密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和防范。
李密安心平定东方,这正中李渊下怀,他在经略西方时,不用在顾及洛阳方面的隋*。等到平定关中后,就可以坐山观虎斗,看他们鹬蚌相争,自己最后渔翁得利。
就这样,在晋阳起兵前后,李渊将自己争霸能遇到的种种障碍一一解决。好处就体现在,李渊从起兵到攻克长安,只用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
当时天下总的战略形势决定了,隋末农民战争动摇了隋朝的统治,牵制了隋*大量兵力,使隋朝统治集团无力西顾,关中空虚,不能和新兴的“唐集团”抗衡的形势。
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李渊父子巧妙运用策略,如:与突厥交好稳定后方;与关东李密联合,拖住隋*无暇西顾;入关后立即屯兵潼关,阻住了隋朝援*。具体战术运用方面当机立断,收效显著。事实也证明,这种部署是成功的,李渊进*途中很少有阻力,因而能够迅速攻占长安。
李渊战前积极部署,多方联络,根除内患,不惜卑辞厚币结交突厥、李密,这一切显示李渊绝非胸无大志、庸庸碌碌之人,而是“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的英明帝王。
但是在肯定李渊能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轻易抹去李世民在这次起兵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说,从“密招豪友”、建立核心力量,到募集义兵、组建*队,再到“伏兵晋阳宫”、李世民在整个起兵过程中的表现比之李建成和李元吉来说,是格外耀眼的。此外,李世民所表现出的年轻人特有的锐气和进取精神也恰与李渊老成持重、顾全大局的性格形成一种微妙的互补。
从某种程度上说,李渊父子在起兵叛隋、缔造大业的进程中,既能保持战略思想上的一致,又能优势互补发挥最大长处,二者结合才能确保起兵的成功,并迅速战胜群雄、最终开创了大唐王朝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