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部分乡镇老街速写
李志杰
近几年骑行江都乡镇,也走过不少老街。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格局,有的老街保护开发得较好;有的老街经过逐年改造,旧貌换新颜,已无多少老街痕迹;有的老街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依然默默守望一方天空……
塘头老街
从塘头饭店向南不远拐向西,就是塘头的西街。西街不宽,满眼杂草丛生、残垣败壁,遗迹依稀可辨。
街南的第二家,是小瓦房,踏子门,偏左的正中有一扇形小孔,这是方便夜间购物之用。夜间多半会买什么?这里的位置极有可能是旧时的圆恒昌药店。
旧时塘头西街集聚着徐家香店、潘家银匠店、于家粥铺、周家邮局、西乐园饭店、西乐园茶馆等近二十家店铺,并且折向南还有西园饭店、*荣富烧饼店及两家私塾。呜呼!西街在,亦不在!
现今的南北街是旧时的中心街道河,河西是主街道,俗称“店门口”。在解放前后,“店门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叫卖声不绝于耳,是何等的热闹和繁华,如今也是面目全非……
塘头东街只有几十米长,旧时也是个热闹的所在,街东有闹乡村茶馆、花园饭店、高家竹排行、同仁堂药店、于家草行,街西有诊所、银匠店等店铺。现在的东街是一条极普通的乡村小道,两边也是年代不太久远的红砖和青砖瓦房,旧时风情难觅。
二姜老街
从二姜的老岔口向南,也就是老街,如今并无老街的模样。正对南北街的是一家百年馓子店,店主姓夏,白白胖胖,50多岁,已经是第三代传人,馓子店的前身是“夏万胜茶食店”,从前做馓子,也做金刚脐等茶食,在这一方,是极有名的老字号店铺。
街边还有一家古老的理发店,理发匠是一位鞠大婶,今年76岁,二姜本地人。理发店是简陋的,工具是古朴的,手动推子、刮刀、毛刷、烫刀布等用具都有大几十年的历史了。
老岔口向南,老房子不多,多半是漂亮的别墅,过了一座桥,是村委会,紧挨着的是幼儿园。再向南向东,石桌石椅石凳,红花绿树碧草,小桥流水人家,风景这边独好。
郭村老街
从老郭村红绿灯向西数百米,就见到路北的真武律寺,前身是真武庙,与老街西头隔河相望,老街因真武庙而繁荣,也称为庙头街。
从真武律寺西侧向北,过东进桥,就来到郭村老街的西头。郭村老街依老郭村河而建,宽约4米,长约1里。据说,清末民初,泰州客商来此开设了酱园、药店、杂货店。民国二十年,老街盐商云集,还有扬州、仙女庙等外地粮贩到此来征购粮食。一时间,郭村老街茶馆酒肆飘香,粮行、药店、银楼、酱园鳞次栉比,铁匠铺、茶水炉、烧饼店、杂货店一家挨一家,端的是江都东北乡一个热闹繁华的所在。
漫步郭村老街,向东遥望,悠长悠长的街巷,似一位温和的老者,静坐郭村一隅,看云淡风轻,听似水流年。古朴的青石板已不复存在,灰色的水泥街面覆盖老街的繁华烟云,覆盖不了那段风起云涌的抗战史。陈毅、叶飞、姬鹏飞等将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条不起眼的街巷,留下多少革命者的英雄足迹?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汤池故居。汤池(--)郭村镇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年6月任郭村抗日自卫大队队长,担负锄奸、肃特、防守阵地等工作。解放后,任中国南京市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
绕过故居,老郭村河是宁静的,河水不再清澈,不再桨声唉乃,如同这静静的郭村老街。
郭村老街的房屋不高,多为五架梁或七架梁,青砖小瓦,部分墙面外批水泥,已无店铺存在,住户也不多,同江都大部分集镇的老街一样,寂静异常。
吴堡老街
吴堡老街寂静异常,窄窄的街巷幽深细长,老街上有几处保存较好的建于解放前的青砖小瓦房,有理发店,有古井栏,如同老街的老人,静静地守望这一方天空,新街的繁华和热闹,似乎已经是一个久远的梦……
小纪老街
读过翟荣梅老师的《小纪老街小菜场》一文,我便明白了,这条街巷我是走过的。
记得从利民小吃部吃完早茶,沿街向西,街道并不宽,商铺如云,竟然藏着小纪影剧院,“小纪”已成“小己”,想必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吧,这是让人怀旧的场所。继续向西再向南,见一面馆,招牌是“钱老二”,帷幔飘扬,颇有古风,也做熬面。再向东是一条更窄的街巷,这便是翟老师文中的老街。两边除了卖日杂用品的门市,满是卖菜卖鱼卖干货的摊贩,冬瓜、韭菜、豆角、丝瓜,新鲜水灵,一看就是自产自销。这一条街巷市井气息特浓郁,我也特喜欢徜徉其中。
走到头,相通的就是小纪南北的主街道了,从这边向北望,可见真如寺广场,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向南可到十字路口,称得上小纪的“新街口”了。
樊川老街
樊川老街静悄悄的,三三两两的老人闲坐在街边,或打牌或下棋或拉家常。似水流年在老人们的脸上刻下岁月的皱纹,慈祥中蓄满与世无争的况味。几棵法国梧桐树默默地守望在街边,灰白相间的树干斑驳苍老,几只鸟雀在喧闹,然树叶碧绿,梭梭作响,似乎在絮语,回味老街的往昔繁华。
街边的一枝春大酒店的招牌赫然在目。酒店外墙贴白瓷砖,似邻家小屋,低调而安详地立在老街的一隅,大门两边挂着红灯笼,冠以“百年老店”的名号。倘若是早晨,一定进去吃早茶,“龙井一壶,烫干丝一份,点心一笼”——能否听到跑堂的清脆叫声?倘若是中午或晚上,真想来一瓶龙和糟坊的李家绿,下酒菜少不了猪头肉和樊川小肚吧,还是百年前的味道吗?
前面有一座水泥桥,右侧便是古镇的千年地标板桥塘了。悠悠板桥塘流淌千年,孕育了古镇的繁华,繁华洗尽,回归宁静与寂寥,如老家屋后的老池塘默默无闻。
过了水泥桥,向北又是一条逼仄的老街。老街的房屋多半空着,青砖、小瓦、木门、镂雕的木窗,散发出古旧苍老的气息。街上空寂无人,冷冷清清,轻踏路面,足音回荡,车辙无痕,没有惊醒老街的清梦吧。一只纯白的猫从左边的巷子口穿出,遁迹潜形,悄无声息,留给我一枚纯白的影子。
永安老街
从永安集镇的南北主街道走到北头左拐,沿河有条水泥路,向西叫西街,就是老街。西街空空荡荡,街北是一排年代不太久远的砖瓦房,外墙批白水泥,街南有同样的房子,还夹杂着几栋旧时楼房。再向西,在向南的巷子里找到几排旧时的青砖小瓦房,瓦楞里生瓦松,灰绿色,一点也不惧怕酷热,蓬蓬勃勃地生长。再向西,能见到一些残垣断壁。
两位老伯冒着酷暑在沿河的菜田里锄草,老街荒芜了,他们却开辟另一片天地,让鲜嫩嫩的绿意滋润老街的每一个寻寻常常的日子……
丁沟老街
丁沟老街靠近中学,逼仄的街道、简朴的理发店、陈旧的水泥桥、静静流淌的小河、闲聊的老人、游荡的土狗,一切安安静静,波澜不惊。说是老街,其实依河而筑的民居多半已经翻新改造成出租房。只有那座水泥桥,依然散发旧时的味道,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将小镇的往昔繁华娓娓道来。有老街在,丁沟就有了些许烟雨迷蒙的意味;有老街在,丁沟就有了些许质朴宁静的水墨意蕴!
野田庄老街
费密故居向南的街面就是野田村的老街。老街不长,只有数十米,骑车的话,滋溜一声就到十字路口了。老街上有一座水泥桥,水泥护栏上镂空刻着“鱼市洞”三个大字。这里是从前的鱼市么?桥西有河,河边有水凳,水凳上憩着一只鸭子。好一幅恬淡安详的水乡画面!老街上有一座红砖小楼,楼下是木板踏子门,是久远的建筑了。老街上还有这样的老屋,对联鲜红,踏子门张着好大的嘴,无人居住的模样。
老街的磨坊在哪里?恐怕早已不在了吧。谁家的门前堆着稻草、木棍和芦柴?原来是老街的豆腐坊。灶膛里的火苗噼噼啪啪地响,几位大爷大妈围着锅台张望。闻到了,豆腐皮的焦香!谁家的窗前挂着三只火红的风鸡?风干的岁月,久违的味道!
站在老街的十字路口,寂静老街,久无行人。不多的几个门面房开着门。野田庄的老街如此逼仄,现在的“二月半”集场还会摆到老街上吗?
宜陵老街
宜陵文星桥北向东叫中陵街,也就是宜陵老街。从街头向东望,幽深细长的老街,灰灰白白,古朴沧桑,氤氲黑白片的意蕴,隐隐渗出残破之美。黑色的小瓦,剥落的青砖墙,残破的排门,挑出的檐口……这些老街特有的建筑元素,曾经支撑古镇的繁华烟云,支撑一段极美的旧时光。
老街上一位大婶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一位大叔往瓶里塞腌菜,时间在老街变慢,老街的老人享受惬意的悠闲时光,岁月静好!
又到宜陵老街的西街走了一下,西街的老房子不是太多,大部分已经改造过。有一户人家正在修建房屋……
邵伯老街
从邵伯古运河东岸的大码头向东,是一条长条石铺就巷道,左边第一家就是“大码头1号”人家,青砖、黑色木门,旧时的建筑了。再向里见到一家建于清代的“老美兴火油”店,三间楼上下,左拐第一家就是“老陆香肠”店铺,大门紧闭。从这里开始就是南北老街了。时间关系,我直接向北,边走便望。老街不足3米宽,中部长条石横铺,两侧竖铺,最边上铺小砖,有下水道。两侧房屋为砖木结构,两层小楼居多,窗棂镂空,门柱上方有雕刻造型,相当精美。当然也夹杂未修缮的房屋,几段残垣败壁,似乎叙述老街的过往和阵痛。章源兴秤店、老街馄饨店、理发店等等,为数不多的老店依然坚守在老街上,将往昔风情延续……
大桥老街
行走在大桥搨扒街和繁荣街上,轻踏古老的青石板,触摸古镇的脉搏,聆听历史的回音,触发幽幽古典情思。暖暖的春风抚摸青砖小瓦,抚摸精美的瓦当,抚摸灰*的排门,抚摸墙角碧绿青翠的小草,老街荡漾在春风里,舒展醉人的微笑。暖暖的春阳照耀,照在老街人的脸上,照在年轻的游客身上,照在店铺里花花绿绿的时装上,老街年轻了、鲜活了、灵动了,老街沉浸在浓浓的春意中,做着春天里的如花美梦。
老街上的古井古意盎然,井栏、井台历经悠悠岁月的摩挲,散发幽幽青光,古朴中蕴含大美,拙朴中藏着神奇。一汪碧泉,清亮亮,明晃晃,如孩童清澈如水的眼眸,映着蓝天白云,映着老街的温暖气息,映着阳光明媚的春天。多想掬一捧泉水,品尝老街深处脉脉清泉的滋味,一定醇厚隽永、甘甜怡人。多想泼洒老井的清泉,幻化迷离的光影,融入明媚的春光,滋润老街的心田,倾听老街孩童般的笑声。
中闸老街
中闸老街已多次改造,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不算太老的老街。从西向东,一家小店铺的门内坐着一位老奶奶,手臂环抱,双腿翘在凳子上,怡然自得,闭目养神。听到细微的动静,慢慢睁开了眼,很快又继续午后清梦,就像这眼前寂静异常了无生趣的中闸老街。
那座三层楼的建筑应该建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吧,竖贴的白色小瓷砖,曾经很时髦。楼房上部的金属招牌多半脱落,依然可以确认,是中闸广播电视站,斑斑驳驳的光影中还能瞥见往昔的气派。
向东,也有一座老建筑很了得,是影剧院。坐南朝北,白色的墙壁,金色的大字,显露曾经的辉煌。如今,与大部分乡村集镇的影剧院一样,繁华落幕,悄然隐退。影剧院的建筑可能已经改作它用,广场上的水泥地坑坑洼洼,已经支撑不了流行歌曲的传唱和华美的舞台。
嘶马老街
嘶马闸桥西侧的省道路南有一条南北街,叫迎江路,可直达嘶马老街和长江北岸。在石板街之前,是宽一点的水泥街面,可以看出是嘶马老街最初向北发展的街面,年代介于老街和新街之间。这一条街上,现在还有不多的几家店铺开张,比如如意服装店、新华理发店、杂货店……还有一家竹器店,一位老者正在一丝不苟地制作连枷。连枷可以拍打收割的庄稼。老街上的老行当,依然默默地奉献于淳朴的农人。
嘶马影剧院无疑是这条街上最气派的建筑。高高的台阶、奶油色的墙面、迎面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可见当年的豪华装修在乡镇影剧院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江苏省文化部门颁发的“明星剧场”的牌子依然挂在墙上,似乎在回味往日的业绩和辉煌。
从石板街开始,就真正进入嘶马老街。老街呈丁字形,南北向的叫迎江路,东西向的叫牌柚街,各有一里之长,南北老街拐向南,是水泥路,长度也接近1里,一直通到长江北岸的一处陈旧的码头。
老街有3米多宽,中间下水道上铺青石板,长短不一,青中泛*,古朴粗粝。老街上鲜有人家居住,悠长的古街巷寂静异常,每一步足音都叩在老街的心扉上,悠悠荡荡,似乎努力寻觅过往,连接老街曾经的喧喧嚷嚷。
青砖黛瓦,砖木结构,沿街多半为排门,早上一块块拆下来,晚上一块块按上去。如今的老街房屋多半破旧不堪,斑斑驳驳的墙壁和排门中,依旧可以窥见往昔老街风情。
老街偏东有关帝庙,西头有都土地庙,看样子为近年新建或修建,到底是嘶马老街上的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老街西头有一口古井,近年历史,井栏鼓状,浅灰淡白,一圈铁箍相拥,古风古韵尤甚。嘶马自古以来被誉为“龙龟之地”。老街人称西头这口位于龙头之处的古井为“龙井”,在老街东头的龙尾之处还有一口古井,如今已经难觅芳踪。老街西头有羊肉店,可惜未开门,无缘进去品尝。据说嘶马羊肉有年历史,嘶马拉豆腐也极有名,两道美食也是嘶马响当当的名片。
浦头进士街
沿浦头文体中心西侧的小巷向北、向西,再向北,没多远就到了进士街。
进士街是浦头古镇的一张鲜亮的名片。同文体中心门前的那条街巷相比,进士街要宽一些,沿街多半是现代的二层小楼,基本上是住家,徜徉其中,并未感受到多少古风古韵,很难想象,这不起眼的街巷,住着浦头张家,三代出了七个武进士,上两代中又有三人官至御前侍卫(除了张联桂的高祖张发生、曾祖张珽,另有张发生的弟弟张发青)。浦头张氏、董姓庄的董氏、周家楼的周氏、塘头于氏是旧时扬州东乡的四大望族。
很快就见到位于进士街中部的侍卫府,沿街门面为新建,江都县*府于颁发的红色牌证很显眼,侍卫府是文保单位。可惜门未开,无缘入内一睹芳容。侍卫府东侧是东方照相馆,想必是家老字号。从侍卫府和东方照相馆之间的巷子进去,可以见到两进带小院落的旧时青砖小瓦房,亦无特别之处。
后院的白果树,枝繁叶茂,蓬蓬勃勃,这浓密的绿,给沉寂的侍卫府带来一丝亮色,带来无限生机……
结尾
老街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和乡愁。这些就是我走过的部分江都乡镇的老街,不算太多,希望今后能够将别的老街也走走,也希望所有有价值的老街能够得到更好的修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