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先义
扬州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起“大运河”,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隋炀帝杨广。公元年方20岁“美姿仪、少聪慧”的他,即威风凛凛地统兵50万伐国力较强的陈。在他指挥下,*纪严明,英勇善战,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既入建康(今南京当时陈之都城)封锁府库,丝毫无取,“天下称贤”。三月即凯旋而归,从而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二年后,杨广便以扬州总管的身份驻扎扬州11年。较长时间总管扬州的体验,深感南方富饶,邗沟便捷,自然也坚定了他登基不久即开挖京杭大运河的决心;加之此时开挖运河的条件已成熟。
扬州文史学家俞一平研究认为,隋朝结束了年左右的分裂局面,既为开挖运河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是因有开挖的需要,以此可加强改善全国建设、交通运输;统治者隋炀帝出于*治*事经济文化的目的,开挖运河是必然的,至于因其向往江南、向往扬州只是诸多原因之一。大运河的开挖,凝聚了决策人隋炀帝的高瞻远瞩和敢办前人不敢办的大事的自信和决心,同时也凝聚着运河设计者和千百万挖河民工的智慧和血汗。
隋炀帝杨广具雄才大略,为巩固他父皇开创的基业,励精图治,功勋卓著。这期间,他重视文化教育,昭告天下“君民建国,教学为先”;减轻刑律、罪不及嗣;开进士科、典定科举制;营东都、凿运河、铺驰道、修长城;西巡张掖、征平吐谷浑,畅通丝绸之路。南疆扩到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带)及台湾等地。经略四方;万国来朝,赞中国为上邦。至大业五年仓库盈积,储粮可用五、六十年,版图之大,前朝少有,为此英武盖世的唐太宗也感慨地说:“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兵马之强自古以来,不过一两代耳”。
不仅如此,杨广天资聪慧,年少而好学,喜欢文学艺术,写得一手好诗。《全隋诗》录有其诗40余首。其中“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湖水共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汉水逢游女、湘州值两妃”为人传颂。一百余年后(唐中宗时期)的扬州人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诗对照,可清楚看出同扬陈隋之风,荡涤宫廷之气,趋近民风。加速了宫廷诗向大众诗的嬗变。张写春江夜景是受杨广诗的启发,杨广写的《江都宫中赋》形式上已十分接近七律,可谓七律之祖,著名文艺评论家郑振铎评:“(杨)广虽不是一个高明的*治家,绝对是一个绝好的诗人。”有人感叹将其文采与王安石相比:“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若使两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
杨广不仅一度潜情于诗,也潜心典籍。在他任扬州总管时,就组织学者整理典籍,三下扬州时,充塞于龙舟的就有相当数目的从京都精选的孤本典藏。他将国家级大儒潘徽,诸葛颖,虞世南等邀集至扬州,考研周汉以来的礼制沿革,同时又鼓励地方学者突破传统,各持宏论,一时期群贤毕至,百家争鸣。
隋炀帝不仅尊儒,还崇佛信道,扬州在佛教史上,隋无疑是最为兴盛的时期(佛教对初中生来说暂不为重点故简述之)。
隋炀帝恃才矜已,虽外示凝简,但内怀险躁。为臣时矫情饰行,以钓虚名,意在夺宗;为帝之初,为实现自我抱负,加之有父业的良好基础,有所建树。但渐渐被胜利冲昏头脑,加之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治个性,具有一定炫耀性的想象力,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不考虑社会现实、人民的痛苦,根本不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心中。只有浪漫主义,而忽视现实主义。为此负其富强之资,思呈无厌之欲,盛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法令滋章、锄诛骨肉、屠剿忠良、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动辄征民工征兵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强征暴敛,且滥施淫威、苛法严罚,民工士兵死伤无数,出现“天下死于役”的凄惨景象。载舟的民众被激怒了,覆舟的危险自然与日俱增。
隋炀帝的奢侈令人发指。据史书记载,杨广游扬州所乘龙舟高15米、宽16米余、长约70米。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住。豪华之极,下扬州时,龙舟连绵一百余公里,岸上则三千粉黛凄切背纤。这种荒唐的行为,自然激起天乱人怨;“我梦扬州好”!最终成为杨广的“扬州噩梦”!公元年3月发生兵变化,被部下宇文化及等缢杀于扬州行宫。三伐高句丽征兵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工死于战场和劳役,杨广更独断专行、前方所遇敌情,要待上报至远在后方的他再听从他的命令,这自然贻误战机,更激起人民的愤怒反抗,成了扬州噩梦的导火索之一。覆舟则是必然的。
隋炀帝和一代明君李世民相比,相同的是:胸怀壮志、敢为人先、大有作为。但不同的是隋炀帝恃才矜已,除谏官、堵言路,虽给人们留下丰盈的粮仓、美丽的东都等等物质财富,但他是竭泽而渔,怨声鼎沸,最后被缢扬州葬身雷塘;而唐太宗关心群众疾苦,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注重以民为本,求诤言、广纳谏,不仅给人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更留下“贞观之治”之巨大精神财富,为千古颂扬,使人们深感双文明建设的意义,文化强国的重要。
如何评价杨广,著名历史学者蒙曼认为“隋炀帝是大暴君,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但是他的功业没有和老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过处理好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如何来评价隋炀帝开凿运河的问题。顾一平先生认为、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一直颇受争议。但是无论怎样,大运河惠泽后代的功绩是不争的事实,这条世界最大的运河,串联起东西走向的海河、*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南北交通的动脉。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提供了重要保证。恩泽后世,同时也使嵌于长江运河交汇点的扬州随着运河的开通,走向繁华。俞先生认为,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自隋以后,每天数十、百万担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运河运达京都,成为一条重要的经济与*事命脉。时至今日,大运河的作用,为世人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