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浅析汉朝与唐朝时期的和亲政策,有什么不同
TUhjnbcbe - 2022/12/12 21:31:00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汉朝、唐朝皆是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华民族“汉人”、“唐人”的由来便是因为这两个朝代,汉承秦制把大一统推向了巅峰,唐承隋制把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高潮。

这两个强盛的时代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存在*治联姻,不过相比较而言,两个时代的*治联姻却有着不同之处,亦或者*治联姻的目的不同。

一、古代的和亲*策

和亲*策是我国古代处理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主要就是通过与周边国家的联姻,进而巩固两个势力的关系,达到一种共同的目的。

根据《左转》的记载,我国古代的*治联姻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周天子想要和其它国家联手抵抗敌人,但因为*事实力不足,只能通过“和亲”手段结成同盟,进而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标。

最初的和亲是中原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发生的一种*治行为,所以说这种外交*策也被称之为“和藩”或者“和戎”,春秋战国时期这类*治联姻屡见不鲜。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和亲是一种“示弱”的形式,其实和亲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它所存在的积极意义,蕴含着极其高深的*治智慧与远见。

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和亲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曾与楚国、魏国和亲,一方面是为了达成一种同盟抵御东方各国,另一方面就是破坏东方各国的合纵。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事实力极其强盛的一个时代,唐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治与文化达到巅峰的一个时期,双方都曾与周边的国家进行联姻,这种联姻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汉、唐与少数民族的联姻次数非常之多,而且他们面临的问题都非常相似。西汉面对的重要是屡屡南下的北方匈奴,唐朝面对的则是实力强大的突厥。

迫于各种*事压力,也为了解决边郡隐患,汉唐都进行了和亲。两人的出发点基本相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具体实施的情况却发生了重大的分歧。

从某个角度来说,因为历史背景和*治目的都不同,汉朝的联姻一直都处于被动的局面,而唐朝在后期大多处于主动地位,和亲更像是一种“怀柔”的手段。

二、汉朝的对外联姻*策

西汉建国之初,因经历了秦末起义、楚汉战争,王朝的国力不足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反观同一时期的匈奴则有着“控弦三十万”,屡屡南下劫掠汉人百姓,汉朝统治者不得不和亲。

1.汉高祖、吕雉执*时期

公元前年,韩王信发动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中原,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迎击匈奴。此战本以为能够取胜,结果匈奴的40万骑兵打得汉*溃不成*,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差点遭俘虏。

自此之后,刘邦便意识到了汉朝与匈奴人的差距,于是改变了对他们的外交策略。最初刘邦挑选汉室之女远嫁匈奴,鲁元公主就曾遭遇无妄之灾,可是吕后一再哭诉表示不答应。

无奈之下,刘邦只能在后宫中选择一些姿色较好的女子,赐予刘姓、封为公主而后远嫁匈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西汉与匈奴的和亲*策拉开了历史的帷幕。

汉高祖去世后,吕雉与汉惠帝执*,匈奴单于冒顿曾妄言“娶吕雉为妻”。在此情况下吕雉想发兵攻打匈奴,但季布却说“以高帝贤武,然尚困於平城......”吕后不得不“复修和亲之事”。

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统治时代,匈奴对西汉的形势依然处于“*事压制”的状态,为了保证了西汉边境的安稳,他们经常会送公主到匈奴进行和亲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一时期和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固与匈奴的和平,70年的安稳时间使得西汉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汉武帝时期国库日益充盈,与匈奴的攻守之势发生变化。

2.汉武帝从拒绝到被迫接受

汉武帝登基之后,前期因*权不在自己的手中,西汉与匈奴依然保持着和亲关系,但刘彻掌权后便断绝了与匈奴的和亲*策,与匈奴的外交*策是“战争”。

卫青、霍去病的河西之战与漠北之战,使得匈奴的主力*队被汉*打垮,汉武帝还成功拿下了河西走廊,并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阻挡匈奴南下,将他们驱赶到了更北的戈壁滩。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匈奴王庭虽然被击垮,但草原上的匈奴人依然还在,依旧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同时,因匈奴人“逐水草而居”,他们的势力辐射范围非常大。

此时汉武帝便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单独靠西汉一方消耗匈奴远远不行,于是他便遣使者前往西域寻找*治盟友,乌孙、大宛和月氏等民族皆在其拉拢之列。

原本汉武帝鄙视*治和亲,但其执*后期为了消耗匈奴也不得不与乌孙等国联姻,解忧公主嫁给*须靡、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给乌孙国王猎骄靡......

不过,汉武帝的*治联姻目的并没有达成,乌孙与西汉联姻的同时,也与匈奴有了联姻关系,《汉书》是这样记载的: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

汉武帝之后,汉朝对外的联姻*策基本上都是为了“遏制匈奴”,东汉与南匈奴的联姻(昭君出塞)也是为了遏制北匈奴的发展,一直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与汉朝联姻*策的走向相比,唐朝在后期从被动转向了主动,为何“强汉”给人的感觉只是*事强,而“盛唐”却是全方位的强大,离不开这种*治联姻的变化。

三、唐朝对外的联姻*策

唐朝的和亲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与进步性,唐王朝统治的多年里与突厥、吐蕃、契丹等八个族和亲次数近30次,不仅使唐朝*事上实现了劣势到优势的转变,而且还促进了边疆开发,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唐太宗时期的和亲*策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不久突厥大*兵临渭水河畔,李世民不得不给钱、送人解决这场危机,换来了短暂的和平。在此期间,唐太宗兢兢业业发展生产,多年后唐*北上讨伐突厥一战定乾坤。

然而,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唐朝与突厥的联姻依旧没有断,这种现象贞观年间很常见。吐蕃是贞观年间崛起的一个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国土实现了统一,是西北最强大的国家。

占领了西域、青海等地区以后,松赞干布兵锋正盛直指四川,唐太宗派遣大将侯君集前往四川平定这场战乱,最终击败松赞干布取得了大胜,可胜利之后太宗依然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既然打了胜仗为何还要进行和亲呢?这或许就是李世民的敏锐之处,*事上给予强硬的压力,但在*治外交上又采取“怀柔”的*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恩威并施。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李世民被天下诸侯称之为天可汗,盛唐之盛不仅仅在于*事,*治、经济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的长安城对外来民族的包容程度历史罕见,甚至外来人都可入朝为官。

2.太宗之后的和亲*策

李唐皇室有一定的鲜卑血统,王朝的公主对少数民族的排斥性并不那么强,同时汉朝公主嫁入匈奴地位比较低,但唐朝公主嫁入少数民族后一般都是正妻。

这样的差距使得唐朝公主总能在两国的友好往来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后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稳固了唐朝与吐蕃几十年的经济、*治和平往来。

金城公主也是吐蕃、唐朝之间的和亲公主,唐玄宗时期两国之间再起战火,她在中间努力斡旋平息了一场风波,称得上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和亲胜利。

从某个角度来说,并不是唐朝的公主比汉朝的公主多么优秀,而是她们背后所代表的东西不同,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的综合国力远远强于周边国家,汉朝则不具备这种碾压的优势。

四、总结

汉朝的对外和亲手段是“以和亲实现*事上的胜利”,和亲是一种先与*事战争前的手段,所以汉朝的和亲一直都处于被动地位,和亲公主在敌国的地位不高,所能起到了作用也比较有限。

反观唐朝时期,无论是对突厥还是对吐蕃等国,唐朝总是先以武力征服再许以和亲,和亲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和亲是晚于战争前的一种*策。

同样一件事情但因目的不同所造成的效果就不同,相比于汉朝的皇帝而言,唐太宗战胜周边各国后并没有歧视,反而是放下架子与他们和平共处,才迎来了几十年的和平,早就了盛唐的局面。

关于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问题,太宗皇帝曾提出过两策:若随其来请,结以婚姻,缓绺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一策也。

北狄风俗,多出内*,亦即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唐朝与汉朝和亲*策的不同之处,也注定了汉武帝之后汉朝越打越穷,而唐太宗之后唐迎来了三代君王的盛世辉煌。

和亲并非是一种软弱的*治手段,若是能够利用好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更有利于民族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交流,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汉书》、《旧唐书》、《史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汉朝与唐朝时期的和亲政策,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