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二年(),在当时一股毁学风潮的影响下,江都嘶马镇也相继发生了两起乡民毁学事件:三月十七日,嘶马镇杨家桥乡民冲击、拆毁蒙学堂一所,殴伤教师二名;四月二十六日,嘶马镇乡民冲击砸毁高等小学堂一所。
嘶马镇发生这二起乡民毁学事件的直接动因,源于当时的户口调查。
晚清*府实行新*后,在光绪、宣统年间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户口调查。这次调查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次人口统计,其目的是为了确定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厘定选区划分,推行自治选举,同时也是为公平税赋而服务的。这本是一件关乎民主、民生的大事,当时由于缺乏宣传,使乡民对此很不理解,甚至有人造谣说,这是要将乡民、尤其是学堂学生们的八字卖给洋人,而实施调查的人员恰恰又大多是学堂的教习。于是,社会上一时流言四起。乡民们信以为真,邻县泰兴率先发生了多起毁学事件。杨桥乡民也群情激愤,都把仇恨集中到学堂与教习的身上,从而酿成了冲击、拆毁学堂与殴打教师的事件。(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另外,乡民毁学事件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当时的新式学堂一般都是由寺庙、祠堂等改建,据统计,江都新式学堂占用庙产的达到50%以上。这样一来,乡民们烧香拜佛便没有了场所,直接妨碍到他们的宗教信仰与生活旧俗。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寺庙田产也被充作办学经费,使僧人的利益直接受到损害。所以,普遍引起了乡民和僧人对新办学堂的不满和反对。
为了创办新式学堂,地方*府在已抽各项捐税以外,又以学捐名义重复加收,扬州等地甚至还向茶馆里的茶客收取茶捐。而一些劣绅更是假借办学为名,从中渔利,中饱私囊,使得乡民负担格外加重。
乡民对新式学堂的办学方式也不完全认同。他们看到学堂教学生们唱歌、做操、做手工,认为这些全是*混,误人子弟。而受学额限制,不少农家子弟又不能顺利入学,但学捐却一分也不能少交,使得他们心里更是忿忿不平。
就这样,多重原因叠加,致使民怨沸腾,在邻县泰兴发生毁学事件后,以户口调查的谣言为导火索,引发嘶马乡民积忿而起,连续酿成了两起毁学事件。(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嘶马毁学事件是由当时的社会*治制度所造成的,其经过虽未见记载,但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还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