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古镇,曾名“白沙”。但是,由于府志,县志均未有载,故对此说存有争议。现在,筆者将近年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罗列出来,以证此说,并求教方家。
十一,对关于“白沙”同名问题的解读
1,关于同一个地区不可能有两个同名乡镇的问题。
在仪征,历史上有个“白沙镇”,有人认为,那大桥镇历史上就不可能再叫“白沙”了。是的,为了防止引起混淆,确有这个硬性规定。但是,这个规定是何时制定的,隋唐?宋元?明清?民国?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萧规曹随”。是说西汉初期,萧何创立的一套规制,继任者曹参完全照章办事,无为而治。但是,假如一旦曹参改制了,能用“曹制”去要求“萧规”么?仪征又名“白沙”,是公元前年的事,当时的交通阻隔,信息堵塞,人员来往更少,大桥镇后来也曾名“白沙”,与其重名的现象在所难免,我们今天能去苟求千余年前的古人吗?
再说,地名重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历来相当严重。就以县而言,县一级同名的,唐代有十九,宋为三十,明则四十二,清则“倍蓰之矣”!民国初则七倍于唐。年1月,北京*府内务总长朱启铃在呈大总统的《拟改各省重复县名撮举理由分制说明请鉴核批示文》中披露:全国个县,二县重名者74,三县同名者12,四县同名者4,五县同名者3,六县同名者1。县名重复者至少涉及个,更遑论乡镇一级了。所以,才正式将县级重名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至于为何大桥镇又名“白沙”,不为志书所载?那肯定是另有原因。况且志书也会出错,也有遗漏;志书不是百科全书,百科全书也不能包罗万象!而地方族谱作为乡土历史的忠实记录,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
2,“东乡白沙村”与古称“白沙”的大桥镇之间关係问题。
据民国《江都县续志》载,“童兆昌,……东乡白沙村人。乐善好施…咸丰初常于肖家湾道旁构草堂,手植银杏一株,夏日施茶其下。今树大可荫亩,行人犹爱护之。”从文中可知,童兆昌为一般富户,能在肖家湾植树,建亭,可见肖家湾就紧靠白沙村,或肖家湾就属白沙村。
而据清江都县志载,大桥镇有四大望族:汤(彭年),顾(图河),肖(定芳),朱(崑源)。其中,肖定芳家就在肖家湾,并在肖家湾建有榆园。由此可知,肖家湾就属大桥镇。
这就出现一个新问题:东乡“白沙村”与古称为“白沙”的大桥镇究竟是什么关系?是随着海岸线东伸,江岸线南迁的拓展,承续关係,还是两者的融合关系,或是其它?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探讨与研究。任何主观猜想,随意推断,都是没有价值的!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大桥古镇曾名“白沙”的结论。
其实,从滩到洲,从墟到集,从村到镇发展的情况,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如先有邵伯埭,后为邵伯镇;淤溪河在樊川镇境内的东银沟,因与甘泉,海陵交界,为查私盐,清*府曾在此设缉查关卡,结果,在河两岸竟分别发展成为东查盐庄与西查盐庄两个村庄。民国时,又进而成了茶阳乡。这些,就都是现实的事例。(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