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亭(-),名钰,以字行,江都邵伯人。自幼文思敏捷,博闻强记。未及弱冠,父母双亡,负债累累,几至辍学,幸得岳父季耐庵资助与勖勉,方继续读书,也益加刻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一生从事教育,先后执教于瓜洲小学、江都县立初级中学及扬州国家专修学校,历任邵伯第八小学校长、城东小学校长、江都图书馆馆长等职。任城东小学校长期间,曾参与编纂《江都县新志》。后从佛学大师欧阳渐研究佛典,深得其奥,被赞其为有宿慧者。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八日,欧阳渐、吕澂、孙至诚等人来扬,周湘亭执弟子礼陪同游览平山堂、法净寺(大明寺),并书苏东坡《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词,请金石家曾子青勒石纪念,至今这块碑还嵌在平山堂走廊西侧墙壁上。
周湘亭书苏东坡《西江月》碑民国十二年()五月,著名小说家李涵秋病逝,周湘亭送了挽联,联云:“《天禄阁》已早蜚声,难忘坛坫主盟,拙著采藏凭哲丈;《广陵潮》从兹绝笔,莫问风花谁管,鸿文煊赫寿名山。”
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曾主持冶春后社的江都宿儒凌仁山病故,周湘亭与王柏龄、韩国钧、程善之、陈懋森、陈含光、徐公美、戴天球,胡显伯、蒋太华、周树年等人发起并于扬州羊巷江都县立中学大礼堂为其举行了追悼会,周湘亭送了挽联,联云:“不甘为曹吴利用,不肯与岑陆同污,世人以名士相看,未免浅视先生矣;其诗在温李之间,其品居夷齐之列,此日痛灵光遽失,更谁挽回末俗乎?”
李涵秋周湘亭出生在邵伯这个历史文化名镇,父亲又是秀才,他经年多受文风熏陶,加之聪敏睿智,故学养深厚,才识不凡,十分重视搜集乡邦文献。他在为邵伯举人范用宾《小岁寒堂诗存》作的序中说,尽管自己藏书甚富,可20多年中仅得乡贤诗集三五种而已。他说,邵埭诗人虽多,著述虽富,而泰半不传,有四种原因。其一,先正典型,规行矩步,每有创作,不轻易发表;其二,木刻工匠,所费不赀,非经贵显,无法流通;其三,子孙式微,漠视手泽,稿以覆瓿,版以代薪;其四,地濒运河,易罹水患,搬迁无定,散失随之。有此四者,作者虽多,而传者遂鲜矣。为此,他十分庆幸《小岁寒堂诗》得以保存流传。此书未能出版,仅有其诗稿留世。
周湘亭诗文皆佳,为冶春后社重要成员。杜召棠说他“自视甚高,有名士风,尝衣冠不整,受阍者侮。”周湘亭诗文甚夥,名《兰馨诗文汇稿》,共有数册,在他谢世前悉付一炬。其文《郑学川传》,是研究妙空大师的重要文献。他的诗友董玉书写过一首《题周湘亭撰〈董尚书传〉后》的诗,由此可知,他还写有《董尚书传》。董尚书即清代尚书董恂,与周湘亭同为邵伯人。周湘亭怀着对这位乡贤的敬佩之情,同时有感于《清史》未列其传,特作《董尚书传》以张之。
年,周湘亭卒于台湾。(顾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