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不演义》第二十二篇
大*重新集结在贾胡堡,等待着最佳的进*时间。这个等侍并没有多久。
不久后,天晴了,太原的粮草也运到了,并带来了最新的消息,刘武周进攻只是一个谣传。突厥人的信使也抵达贾胡堡,通报突厥的援兵已经在路上,马上就能到。
不过数日,所有的困难全部散去,这证明,成功就是多坚持一会,多往前走了一步。
大*开拔继进的时刻终于到来,前面,是唐*的第一个拦路虎。李渊的部队自称义*,但史家多以唐*称之。
隋朝虎牙郎将宋老生奉杨广之命,率二万精兵驻守霍邑,堵住了唐*南下的道路。此人就是前面被李世民形容为轻躁,一战可擒的主。
李世民确是抓住了宋老生的七寸。
八月初三,霍山
到处弥漫着晨雾,雾气中隐隐有金戈的声音传来,仔细观察,在霍山脚下,一支大*沿着山脚小道急行*,从其红白夹杂的*旗来看,这是李渊的唐*。
放着大道不走,却走山道,据说是霍山山神的指引。到底李渊有没有见过山神,这事无从考证,但走山脚小道却是正确的选择。
当李渊的大*开拔到离霍邑城只有十余里时,城内的宋老生仍然没有发现对方的行踪。
李渊叫停了大*,眼睛直盯着前方,白雾的后面就是霍邑城吧。
这是出太原以来的第一场大仗,其胜负将决定南下的走向。
风从山谷间乱来,不一会儿,刚还充盈山谷的白雾被吹得干净,仿佛从没有过,发*的树林,结露的草丛显露出来,这是初秋的景色。
李渊大喜:
“如此景色,这是天助我也。”
也不知道根据什么理论得出风扫白雾是助他李渊,这种级别的风吹大雾尚可,可要吹倒霍邑的城墙显然是异想天开。
李渊叫来了他的将领,分析了敌我势力,指出宋老生此人不难对付,但如果他怯而不战就不好办了。
“你们有什么办法?”
李渊看众将,众将看李建成,李建成看李世民。
“如果用轻骑去挑逗宋老生,宋老生一定出城应战,我们趁机在城外擒拿宋老生!”李世民开始展现他的*事才能,在隋末唐初,他的*事才能应该只在一人之下。
李渊笑了,像是考验李世民一般问了一句:
“要是对方不受挑逗呢?”
“不会的,宋老生一定会出来!”
“哦,为什么?”
“宋老生此人出自寒微,勇而无智,因为以前讨捕小盗,立过一些功劳,才被派到这里来,来之前一定拿了不少赏赐,如果不出战,他怎么向上面交待?如果他真的固守不出,我们可以散布消息,说他跟我们相通,他并不是霍邑的地方官,根基又差,左右都不是亲信,到时自相猜疑,相互密奏,不用我们动手,江都自会来取他首级。”
“当然,宋老生还是有些小聪明的,不出战的这些后果他都知道,所以,他一定会出城应战!”
李渊惊奇得望着自己的儿子,他本人就擅长于分析对手,喜欢从对手的性格,爱好,习惯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对方的下一步,然后制定相应的策略,但没想到李世民完全继承了这一思路,而且护展到对方的出身上面。
沙场就是双方将领的博弈场,胜负的关键在于你了解对方有多少,李世民年纪轻轻,却差点把宋老生的祖上八代拿出来研究了。
宋老生如果有感应能力,大概在城内也要打一个寒颤吧。
李渊赞叹道:你分析得不错!宋老生不敢出在逆战贾胡堡,我就知道他没有什么能耐!
时间来到了午后,是时候请宋老生先生出来喝下午茶了。
霍邑城。
宋老生也知道自己耐不住暴脾气,为了克制自己,他把自己关在城里,没有出去偷袭过李渊。
这一天的下午二三点,宋老生爬上城楼,远远看见一队骑兵跑过来。
人数不多,只有数百骑。
离城数里的地方,这数百骑停住了,从中又分出数十骑径直冲到了城下。
这数十人素质实在不高,站在城外,对准城头,直接就问候起宋老生祖上来。
宋老生冷笑一声,这就想把我激出来,招式也太老了。宋老生抛弃祖宗名誉,抱定就是把他祖坟刨掉都不出城的决心。
可最终,他还是坐不住了。
对方停止了辱骂,开始挥鞭指点江山,而先前的数百人突然分为十队,从东南面向西南开始奔跑,一看,就是在勘察地形。
难道对方不只是激将,真要在城外扎营准备猛攻。
很快,宋老生肯定了自己这个想法。远方,一大队兵马正集结而来。
不能坐等对方布营结阵,趁对方立脚未稳,打一个措手不及。
宋老生点起三万精兵,从东门跟南门杀出。
一出来,就上当了。
外面叫骂的骑兵一轰而散。
领头骂城的正是李世民,看到宋老生出城之后,他压抑住欣喜,迅速跑到了李渊的身边。
“宋老生出来了,事情成了!”
望着兴奋的李世民,李渊摇了摇头:
“不,还没有成功。宋老生只是出了城,他随时有可能退回去。要想让他有出无回,还得让他再前进一点。”
李渊很快布置了方案:
骑兵分为二路,李建成率左路,李世民率右路,等双方一交战,你们迅速脱离战场,李建成奔东门,李世民抄南门,堵死宋老生的退路!
然后,李渊又令:
中*后退!
完美的计划,但这一次,李渊发现对方也不是木偶。在中*撤退之后,宋老生并没有乘胜进击。
李渊露出了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