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荒淫灭霸隋炀帝,在位13年,做了其他皇帝
TUhjnbcbe - 2022/11/7 18:56:00

有这样一位皇帝,在位十三年,却做了其他皇帝几十年甚至一个朝代都做不完的事情,然而,却得到了中国历史上最恶*的谥号。他就是隋炀帝杨广。隋炀帝(~年),即杨广。隋文帝之子,在皇帝位9年。即位后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开掘运河,开辟驰道。因每项工程均耗人、物无数,国运渐衰。各地起义烽火连天,隋朝覆灭。其在江都被禁*将领宇文化及缢死。一说其是弑父篡位。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一向被视为与殷纣、夏桀齐名的暴君;而且他两世亡国,连守成都做不到,更被看做是秦二世胡亥、蜀后主刘禅那样的庸才。由于李唐王朝对这个前朝皇帝蓄意进行了丑化,无视治国的复杂,把亡国的责任全部都简单地推到杨广头上,让皇帝一个人去承担所有的历史责任,以致于如今大部分人都误认为,正是由于杨广昏庸糊涂、暴戾刚愎,才会把天下百姓逼得走投无路,却忽略了导致民不聊生和大隋覆亡的真正根源-门阀之祸,才是改朝换代本质的推动力所在。其实这个误解正是唐朝统治层所期望看到地,也是其刻意误导百姓的动机所在。姑且不谈这祸国殃民的门阀弊端在唐初也并未得到任何改善,反倒变本加厉,说出来无法对百姓交代。就仅仅是从丑化前朝,强化自己取而代之的合理性这个角度,也需要将隋末大乱的责任全部栽到隋炀帝和几个大臣头上。毕竟唯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背主篡国的行为非但并不可耻,反而是顺天应命,解民于倒悬的义举。

在中国即便是做了一辈子好事的老好人,但若有一件事没做妥当,有人就会说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有些人一生基本都在做坏事,临终前稍微动了恻隐之心,有人就会说他是良心未泯之人。看人或许不能只看一面,恶意贬低或者过度吹嘘,往往不能客观的评价人或者事物。全面整体地来看人或者事物,才能更加准确。不巧中国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采取一刀切,比较片面。中国历史上皇帝驾崩后,后世的皇帝将会为其追封谥号,何为炀?去礼远众曰炀;肆行劳神曰炀;逆天虐民曰炀。炀,是个非常不好的谥号。那么名声极差的隋炀帝到底做了什么丧心病狂的事,落下如此恶臭骂名,历史上的隋炀帝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隋炀帝其实也是一位颇有功绩的皇帝并非传说的那样昏庸无道。在中国,杨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是最知名的帝王之一。他一生活了五十岁,最后十四年身份是隋朝皇帝,年号“大业”。对于他一生的事迹,如平定江南、诡计夺权、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创立科举、修订律法、搜编书籍、降服突厥、开发西域、三征高句丽等,如今已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杨广是杨坚和独孤伽罗的次子,年,杨坚称帝建立大隋,十三岁的杨广便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年,杨广随杨素,韩擒虎,贺若弼灭了南方的陈朝。年,江南地区高智慧(这是人名)叛乱,杨广平叛*。两平江南,北击突厥,杨广都有参与,*功卓著。虽然杨广不是*队的实际掌权人,只是个挂名元帅,但杨广是隋文帝的五个儿子中能力是最强,这点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太子杨勇生活奢侈,而二儿子晋王杨广确是生活简朴,名声极佳,杨广很得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宠爱,太子杨勇之位并不是固若金汤。在杨素的不断夸赞杨广人品以及太子杨勇不断作死,各种送助攻的情况下;年,勤俭的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终于废掉了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杨广在立为太子之前,在江都也是得当地百姓的民心,为了笼络江南民众,虔心向佛。杨广也确实算得上是宅心仁厚,是个当好皇帝的料。

杨广即位,年号为大业,可以看出来他是个有抱负的君主。隋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报负广远的帝王,在登基后修运河,复长城,立科举,强集权,去豪强,除后患……终其一生,曾为国为民推行了无数善*,更为国家和中原百姓立下过六项重大功绩。若论贡献之大,在历代皇帝中鲜有能比肩者。纵观中国历史,唯有名声同样不佳的始皇帝方可比拟。

在继位之后,他三下江都,四巡塞北、西巡张掖。据史学家计算,隋炀帝在位14年,在首都大兴城不到一年,待在东都洛阳不超过四年,剩下的时间都在东奔西走,了解社会。他不是要巡幸张掖吗,可要想到达张掖,就要经过祁连山,然而这座山的山路只容许一人勉强通过,而且这一带环境恶劣,有不少王公贵族、士兵被冻死,而隋炀帝不畏艰险,自己走过了祁连山。在历代帝王中也只有隋炀帝有这样的毅力。杨广巡视边塞,开拓疆土,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605年又营建东都,洛阳的繁盛一时与他密不可分;杨广对隋初的经济、文化、民生均有重大贡献,一生中推行了许多有利于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善*。在*事方面,杨广在即位前就参与过对突厥和契丹的战事,皆大有所获。大业五年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扩疆五万里。还先后征服了南越、流求(今台湾),迫降东突厥,一时四夷慑服,均思与中原修好。最先开凿了世界第一长的南北大运河,弊在当代,功在千秋。修建运河。开创的南北大运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是后代造史者想诋毁所掩盖不住的。因为它的存在就是铁证,不像其它原始史料被销毁。

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炀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这是举世创举。他征服吐谷浑,开发西域,畅通丝绸之路,开启了现在一带一路的先河。

公元606年,即杨广登位第二年,就正式设立了进士科,在我国畅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自此正式诞生。寻求典籍、开创科举、修订法律、改革创新。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提供了机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局的稳定。科举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更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中国的育才*策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后世的中国影响极其深远。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科举制度和如今的高考制度颇为类似,有着不少的弊病,但在一千多年前,却绝对是一种相当先进的选材理念。隋朝之后许多来中国的外国人在看到中国的科举制度后,都赞叹不已。

581年,北周辅*的大丞相杨坚欺幼帝缺乏根基,遂造反谋逆,取而代之,建立了大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把年仅十三岁的晋王杨广派去做太原道总管,拱卫京畿。此举的实意在于让杨广从小得到锻炼,并建立自己的亲信班底。杨广也不负众望,最终成为一位深通兵法的马上皇帝。他晚年时虽然不理国事,但偶与一些将领探讨*事,以一名知兵老将的姿态做出点评,常常聊聊数语,都能落在关键之处,分析战局得失时头头是道,其中有些观点颇具独到之处,甚至比众将商议时得出的结论还要有条理,显然深通兵略。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一大障碍。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和大规模地开发经营西域。杨广自十几岁时就开始东征西讨,捷奏频传。二十岁时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五十一万大*南下,隋*所向披靡,一举突破长江天堑,很快就平灭了南陈,二十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虽然此役在一线指挥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人,但年轻的杨广居中调度,统筹配合,表现颇佳,所以和李世民等其它挂名主帅一样,总指挥的功绩应归杨广无疑。杨广本人也表现出了明主的气度,不贪钱财,封存府库,对陈国资财“一无所取”,还杀掉了一些民怨极大的奸佞之臣,博得了南方百姓的广泛赞誉,“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杨广于604年即帝位,之后没多久,就对高句丽、吐谷浑、突厥等周边数股势力发动了战争,三征高句丽,每次都是碾压,后2次是胜,不是败。这说明隋炀帝在即位之初雄心勃勃,有很强的进取意识,已把目标定为开疆扩土,做千古明君。他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便是一种对自己的期许。中国的*事在秦始皇时期开始步入正轨、汉武帝时期取得了*事大发展,但是到了隋文帝时期中国的*事才迎来了他空前绝后的全胜*金期,中国取得的辉煌战绩之多之大可谓古往今来只此一家。如今很多人误认为杨广是个刘禅式混吃等死的二世祖,未免有失偏颇。他攻克占城(今越南北部),拓展了中国南部疆土。他征服琉球(今台湾),迫使土著部落臣服中央,给以后历朝历代经营或管理台湾提供了法理依据。他征讨契丹,大宴突厥,三征高句丽,其实是为了拓广疆土,建立中华帝国的权威。杨广统治时,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万国来朝,国力强盛。如果说他有错,只能说他没有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但是,我扔相信,他将年号改为大业的那一刻,他就是想有一番大的作为。

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便北破突厥、南平陈朝,安抚江南。即位后建造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长城、经略西域,功劳可以和大禹、秦始皇、汉武帝媲美。自西晋永嘉之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一直到隋朝统一,但是全国的联系还不是特别紧密,所以营造东都洛阳,是为了连接东西,开凿大运河是为了连接南北,况且大运河一直到今天还有着巨大的影响。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经略西域也能扩张领土,青海和*东部被纳入隋朝版图,丝绸之路被重新打通,加强了经济联系,也提高了隋朝在西域的声望。

纵观杨广即位短短十四年,建新都,凿运河,东征西讨,哪个不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或许是他志向远大,想成就不世之功;但他急功近利,人还是要稳稳当当的走。他或许能做个开疆拓土隋武帝,却做不好一个稳固江山的守业者;至于他的功过是非,就留给历史爱好者们吧,可以作为唇枪舌剑的竞技场,这或许也能警醒世人。杨广之罪在于当代,功业却又是利在千秋。好大喜功之人,或许更应该循序渐进,走稳脚下的路。其实从正面说,隋炀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隋朝的败落不仅仅在于开运河,骄奢淫逸,恰恰在于隋炀帝的雄才大略,隋朝在隋炀帝手里,几次发兵远征高丽,就是朝鲜,这个不但劳民伤财,而且非常的耗国力,而且还是远征,非常费钱粮,所以隋朝的老百姓受不了了,起兵反抗,唐太宗其实就是隋炀帝的表兄弟,他在农民起义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所以才感慨地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的文治武功是很高的,到清朝的时候京杭大运河还在运转,但是他的作为超过了人民群众承受的最大限度,所以被他自己的人勒死了。

因为隋炀帝有才无德。因为有才,所以太过骄傲,太过自负,认为靠自己就行,不用管大臣们的建议,谁要是敢上谏那就是死路一条。以致于后来隋炀帝想要第三次讨伐高句丽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几天下来没有一个人敢发表意见,就连隋炀帝被刺杀的前夕,一个宫女发现有人要刺杀皇帝,之后去告诉萧皇后,萧皇后也只是无奈的说你还是不要去烦陛下了,之前也有人告密却被赐死,你还是算了吧,隋炀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也因为隋炀帝有才,所以他过于急躁,想早日看到成果,人民不堪重负,他到死都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简单的道理。隋炀帝是个英雄,但他没有摆正英雄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古今帝王,数以百千,功勋煌煌堪比大隋世祖明皇帝者绝无第二人。十大盖世功勋任何帝王一生能有其一二足以千古不朽堪称有为明君。大隋世祖明皇帝的悲哀正在于其功勋太大,大的让后世所有帝王难望项背,如果再推崇他,无疑等于自贬为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之庸君。只好代代帝王不约而同予以反复抹黑之,方显本朝天子之圣明。

其实对于历史人物,不能仅仅用“好”和“坏”来评价,因为历史上的每一位*治家,*事家,英雄或者叛贼都有他存在的必要性,而分析一个人应该从他的多面性出发,他们所做的每一件决策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之后,我写的每一位历史人物只会从一个方面出发。还请大家在读完我的文章之后务必从多方面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人物。

1
查看完整版本: 荒淫灭霸隋炀帝,在位13年,做了其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