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28日扬州讯(扬海轩)扬州,因水而生,由水而发。96公里长江“*金水道”,千帆竞发,船行如歌,催生了一片沿江开放的热土。
沿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安全、便捷、快速、稳定的水上交通。今年以来,扬州海事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交通强国”目标和扬州市提出的“亿吨大港、百万标箱”港口发展定位,积极推进长江中下游高等级航道网络体系建设,为长江大保护和扬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海事力量”!
建设交通强国,抓好高质量发展是关键。在海事工作中,安全法治、高效协同、开放包容和创新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如今,扬州海事局正以决胜‘二次创业’为指向,在争当‘排头兵’、‘示范区’、‘先行官’的共同愿景中担当实干,全力打造安全畅通的长江绿色通道!
强化本质安全
提升水上交通安全保障可控度
持续增强水上交通的动态感知和动态管控能力,扬州海事局交出了“答卷”。
5月21日9时12分,扬州海事执法人员在码头巡查时发现,“中汇XX”轮首吃水12.00米,尾吃水11.80米,未遵守江苏海事局-12.5米深水航道船舶最大吃水控制标准的规定,船长被记分处理。这是扬州海事依法对今年首起大型海船超吃水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是交通部建设高等级航道网络体系的重要战略决策。深水航道试运行以来,扬州海事通过现场核查、电子巡查、进出港报告抽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辖区靠泊大型海船吃水的检查。
海事工作,首要是强化本质安全。提升水上交通安全保障可控度,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交通预警监测与应急指挥体系,这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海事安全基本遵循。
但凡经过长江扬州辖区的船舶,都有这样一个印象:扬州段,安全风险大,安全事故少。
说风险大,有长江干线著名的事故多发水域——六圩河口、嘶马弯道;说事故少,是行经扬州辖区,安全无虞。
在风险上,扬州海事局建立辖区安全隐患风险数据库,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双重治理隐患排查,把事故防控排得细致入微。上半年,海事局共辨识重大、较大及一般安全风险各9项,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条。
在源头上,扬州海事局把所的航运公司管起来,全面落实14家体系内公司定点联系要求,对12家B类公司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先后组织造船企业、港口码头、水上服务区等涉水单位开展警示约谈11次。
在监管上,扬州海事局坚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方法,实行差异化动态管理;坚持“五可”工作方法,从“人、机、环境”三要素着手,研究辨识辖区主要安全风险,做到每一个安全风险“可定义”,每一项事故防控要求“可量化”,每一项事故防控措施“可操作”,每一个主要风险的控制“可考核”,每一起事故责任“可追究”……
今年上半年,长江扬州段共组织开展水上搜救行动9次,成功救助遇险船舶19艘,成功救助遇险人员人,人命搜救成功率99%。
聚焦智能监管
建立水上交通智能立体管控网络
每年台汛期,往往是六圩河口水上交通事故的多发期。港口海事处的执法人员反映,今年台汛期的水上监管最轻松。给海事人员带来方便的,是现代监管技术设备的应用,“智慧海事”帮助“汛期百日安全”。
从去年12月1日起,扬州海事局在全市航运公司推广“船E行”水上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船员可以通过手机或平台终端安装使用该APP,在水上实现类似于百度、高德地图功能的船用导航服务。此外,这款APP还能实现驾船偏离正常航行航线或者遇到障碍物时自动预警功能。
船上有导航,岸上更有“千里眼”、“顺风耳”。长江干线首个船舶通航管理大数据平台、船舶自动抓拍系统、水上红绿灯管控系统……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构建起了镇扬联合监管办事处“智慧海事”。海事执法人员在“长江水上交通第一岗”就可通过CCTV、GIS、AIS、抓拍系统等信息化设备设施,实现对六圩河口水域的智能化监管。
现在,执法人员通过各类信息化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六圩河口水域船舶的可视化指挥。在信息化设备的帮助下,海事执法人员通过电脑轻点鼠标就可以轻松进入执法数字平台,这样船舶的航行轨迹、装载什么货物、船流密度、船舶通过量、哪条船需要现场监管、哪条船存在违法行为等等,都一目了然的呈现在执法人员面前,实现了从传统型海事管理向现代智慧型海事的转变。
到目前为止,镇扬六圩河口联合监管办事处实现了“汛期百日安全”活动零事故零险情。
打造智慧海事,扬州海事不遗余力。今年7月,该局正式启用4G专网无线通讯设备,4G专网船台、监控设备安装、信号测试全部完成。从此,海事执法人员可以通过4G无线通讯终端,进行视频通话、寻呼对讲、船载视频远程调取及控制,一旦长江上发现安全隐情,执法人员通过4G终端及4G船台与指挥中心调度台进行通讯、并上传现场视频及图像。4G网络克服了传统移动通信设备水上通信信号差、语音信号模糊等缺点,使现场通信沟通更加方便快捷,是海事执法全程信息化的又一利器。
打造人民海事
让长江扬州段从“走得了”到“走得舒适”
长江江都段嘶马弯道断面,每天通行船舶近艘次,航道呈倒扣碗状,曲率半径达3公里左右,船舶航行该段需调整航行达60度以上。船舶行经这里,如果不及时主动调整航向、船位,与上水船舶形成碰撞危险。
结合嘶马弯道实际,扬州海事创造性提出了“”工作法,即一个坚持,坚持嘶马弯道监管十六字诀,“抱紧红浮、严禁淌航、避免追越、防止落弯”;两个控制,控制事故险情和安全隐患;三个强化,强化桥区水域管理、锚泊秩序管理和砂石码头管理;四分法则,巡航分时段,驻守分航段,疏导分船流,维护分潮流。
长江扬州段,多处水域难行。在东二圩丁坝水域,扬州海事局加强海巡艇定点驻守,疏导上行船严禁走反浮,避开丁坝上行;在三江营夹江,跟踪船流变化,适时增加巡航和驻守,疏导船舶交通流;严控三江营河口至扬州沿江高等级公路夹江特大桥上游米水域内禁止船舶锚泊;防范船队过桥风险,及时督促船队解队分拖,选择好过桥时机,趁平潮通过。
东二圩丁坝位于长江#90黑浮上游北岸侧,是长江嘶马弯道最长的一道丁坝,所处水域航道弯曲狭窄,洪水期花水严重。今年9月11日,扬州海事与长江镇江航道处调整东二圩丁坝水上警示*浮位置,将“万寿洲2”向南移位约50米,与下游的“万寿洲1”形成导向上行航路的连线。这样,丁坝碍航警示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今年以来,扬州海事不断优化创新,不断探索水上交通监管新机制,保证长江变成“水上高速”。
——优化创新联合监管工作。与镇江海事局、地方海事局、船闸等单位深化共建,完善联防联动和船舶诚信管理机制,探索实行“环岛式”航行新规则和“红绿灯”管控新模式。
——启用《六圩岗亭值班记录》,与镇江局联合监管实施至今,六圩河口水域船舶事故和险情总量降幅均超60%。
——借鉴“六圩经验”,会同镇江、南京局印发实施《长江#浮附近水域联合监管方案》,会同镇江、泰州局印发实施《二墩港水上过驳区水域联合监管方案》,并与泰州局首次对相邻交界水域新船下水作业开展联合维护。
——认真落实“放管服”要求。积极做好船员事权下放工作,深化八项便民举措,推进“不见面审批”,基本实现行*许可、报备事项外网申报,落实5A*务服务模式及六项*务服务规范。
保证船舶“走得了”,更要“走得好”“走得舒适”,这是扬州海事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人民海事的时代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