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扬州城的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水路交通的中心枢纽,并且这一时期扬州依托地理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发展兴盛。一座城市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铸造的自然与人文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城市而独立存在的,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积淀会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特性,我们可以说城市社会生活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
但是相对来看城市的社会生活又是每分每秒都处在运转和变化中,任何一个自然或是人为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城市的社会生活特性发生变化差异,因此,从某一方面来看城市社会生活又具有变化性。而扬州在唐代发展洪流中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不同时期会带来不同的社会生活特点。
唐前中期扬州城社会生活特点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权时期,在这之前,南北分属于不同的*权,信息的不流通使得两方社会生活差异巨大。隋朝大一统后统治者开始制定*策对江淮地区进行收归和管控,以此促进南北交流和融合。
隋炀帝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加强对江淮地区的控制,扬州成为隋朝所谓的陪都。隋炀帝三下扬州,南国采风、开通运河、制造龙舟、奢靡消费,以文化联系笼络和控制南方地区。
然而隋朝短短数十年的统治终究不及南北长时间分裂格局的影响,以至于唐代建立后便开始管理整顿户籍,使用运河,有意着手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一、经济的初步平稳与迅速发展
扬州在唐前期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唐朝初年全国动荡未停,淮南地区遭受战乱火力,农民起义现象严重。据记载淮南道诸州户数载贞观初期的人数只有9.1万余,其中扬、楚、滁三州相当于隋江都郡境总共只有户,不及隋大业户的三分之一。除去著籍人口与实际人口的差异出入,这个数据表明唐初的扬州户数并不稠密。
然而到了开元年间扬州户数成倍增加,天宝年间的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除去“户版脱漏”和“丁口虚挂”对数据的影响,扬州人口在唐前期呈现出人口增加快速且渐趋于平稳的特点。
唐代前期推行均田制,这项*策推广到南方后有利于南方经济的提高,并且唐前期采取均田制和赋税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户民,以此稳定财*收入。在武则天时期,关于扬州已经有了“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的记载。
二、社会结构日趋分化
唐代前期扬州的发展变化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日趋分化,手工业和商业的初步发展使得扬州社会的各种活动开始兴起,相互之间关系变得紧密,这种情况下导致了专门化的功能互补的社会组织开始出现,以便满足人们在经济、文化、情感的需求。社会的每一层结构所承担的功能越来越专门化。
总的来说扬州社会隶属于整个唐代社会依然是属于传统小农经济,但在此基础上扬州的发展呈现出结构分层的现象。扬州手工业的规模大,产品种类多,并且做工精妙,远销海外。扬州商业也呈现出商品种类多,《太平广记》记载的史料中出现基本商品交易以及转运倒卖等经济行为,这说明了唐代前中期扬州的社会结构开始逐渐分层,并且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的特点。
唐代的科举制度打破贵族垄断资源的局面,新兴的社会阶级开始出现,这一变革同样导致了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扬州消费主体由少数上流人群变成了以小市民和城市建设者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唐代扬州城的消费不再局限于依赖国家调控,而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运转市场,这种逐渐成为主流的自发性消费,是城市繁荣的体现。
三、活动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革
扬州城人口经济的增长以及工商业的兴起带来了活动方式的转变,具体表现为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和精神状态以及思想观念的变革。随着朝代初期战争的结束和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升,便捷的水路交通条件和逐渐发展的经济水平使得扬州人民拥有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
扬州在唐代初期的士人心中并没有什么太过明显的的形象特点,甚至我们能够知道的唐代初期有关扬州的诗词并不算太多,即使有也只是系统概括的描写。中唐以后士人泊船漫游的风尚兴起,扬州逐渐成为了江淮地区文化的具象代表,无数千古名句在此产出。到盛唐期间,扬州虽然还未到达鼎盛的繁荣期,但已经开始吸引无数游人前来一睹其风采。
安史之乱后扬州城社会生活特点
在安史之乱前扬州处于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此时鼎盛之势已初显苗头。安史之乱这个时期对于扬州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战争的爆发使北方遭受重创,藩镇割据导致北方不再成为中央的财*赋税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战乱导致人口南迁,带来了新一轮的经济重心南移,形成了天下赋税皆出于江南的局面,而扬州作为江南重要交通枢纽,一跃成为唐代数一数二的繁荣中心。
一、奢靡之风盛行
安史之乱后各地人口动荡,江淮地区人口都有减少,但是扬州的人口却有所增加。扬州的人口在安史之乱后达到了一个高峰,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暴增和城市的巨大繁荣。水运的便利,山川河泽的馈赠使得扬州一时间风光无限,无数富商大贾在此获利,文人迁客激昂文字,官官显贵觥筹交错,让这座城市变成了享乐的天堂。
安史之乱后扬州的经济发展势不可挡,奢靡攀比之风盛行。
扬州的奢靡风气首先体现在吃上。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并有富余时,便会在饮食上投入大量的财力,扬州上流社会在饮食上可谓是一掷千金。扬州太守愿意以金帛赏赐所得鱼最多的渔夫,这种带有玩味性质的消费已经超出了正常食物的价格,更多的是享受奢侈消费所带来的快感。
扬州上流社会对饮食的需求也不单单只是满足于果腹,在对其进行色香味等技巧工艺的要求上,更突出了对环境的要求和排场的讲究。
在穿着方面扬州也是一直走在前列,无论是扬州价格不菲、受人追捧的扬州毡帽还是做工精细、价值千金的绫罗绸缎无一不彰显着扬州上层社会的攀比和追求奢靡之风。
中唐以后扬州城内更是富商大贾云集,私人园林的数量迅速上升,时人在其中挖建池泽假山、移栽珍奇树木、饰以璀璨珠宝、并在其中兴办酒席宴会,夸奢比富。
二、过度繁荣下的畸变和衰退
扬州社会的过度消费和奢靡攀比带来的纵欲风气对扬州社会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一方面,攀比风潮的盛行带来扬州经济的膨胀,刺激社会生产。但另一方面,唐代后期的扬州财富的过度积累和经济的过度繁荣导致了扬州城市社会生活的畸变,对奢侈攀比的追求最大限度的弱化了社会道德感。
巨额财富的刺激催生了享乐主义,造成了挥霍、懒惰的思想。上层阶级为了珍奇的珠宝和奇物不惜一掷千金,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权力举办奢侈的宴会,各种娱乐活动不仅花样不断,更带有博弈性质的消费。
扬州城的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各种都市娼妓服务业,狎妓消费盛行,将妇女当做商品进行买卖消费本就是一种畸形的消费行为。此外繁荣的扬州城也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唐末时期各种恶劣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
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主力是社会平民百姓,过分奢靡攀比会导致阶级差异分化愈来愈严重,短时期的经济上涨没有用于扩大社会再生产,而是在挥霍享受中遁于无形,如此则会导致城市后续发展疲软,仅仅依靠底层人民所筑的宏伟大厦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在榨取劳动价值的同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唐代扬州城市兴衰变化的原因特点
不难看出,扬州在整个唐代的发展经历了由平缓到高潮再到衰退的三个节点。不同阶段特点的变化亦有因可循。
唐代初年扬州以其肥沃的南方土地、丰沛的降水和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迅速休养生息,成为江淮地区主要的农业产粮地。横贯东西的长江和连接南北的运河交错使得扬州成为主要的港口城市,区位因素带来的优势使扬州在前两个节点阶段都独领风骚。
而唐代末年扬州的自然环境开始发生变化。扬州的繁荣很大程度上由于其近海的优势区位,使得海上船只可以直接抵达扬州城下,然而到了唐代末期,扬州的自然地理位置开始发生变化,长江出海口带来的淤泥形成堆积扇使得扬州距海越来越远,并且由于长江主洪道的不断南移使得江面越来越窄,扬州所能承载的泊船能力越来越弱。
战争也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扬州在唐代所经历三个节点都离不开战争。唐初的战争动荡使得和江淮地区人口大量减少,扬州在动荡和起义平息后才逐渐步入正轨。安史之乱因为远离南方使得江淮地区逃过一劫,反而因为南下的人口资源劳动力以及赋税*策的转变的助力得以直上云霄。
而唐末连绵不断的战争对扬州的影响是巨大的。杨行密的扬州围城战使得扬州满目疮痍,往日繁华消失殆尽。战争对于一个城市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它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强的杀伤力将繁华盛世摧毁。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社会,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城市是靠天吃饭的典型。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当时的社会无法预防和应对的首要难题。干旱水灾是导致饥荒的原因之一:“贞元八年秋,江淮大水,害稼。”虫灾也对农业影响十分严重:“咸通三年淮南蝗旱,民饥。”大饥荒是淮南地区在唐末遭受的一次巨大打击,扬州也不能幸免于难。
除此之外战争动乱也可能导致粮食转运出现问题,特别是像扬州这种商业性城市一旦被割断粮食供应就会出现饥荒现象,在杨行密时期扬州就因为动乱导致百姓在家相杀而食:“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自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
不仅如此,疾病也是影响城市发展繁荣的因素之一。据《旧五代史》记载:“大顺二年,“属江、淮疾疫,师人多死,儒亦卧病。”师人死亡人数众多,就连孙儒也病倒,普通百姓的处境便可想而知了。古代城市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应对危机的容错率太低也是古代城市衰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