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韩氏总群"加入韩氏家族!
清代韩姓进士,以总数人列于清代进士姓氏排名第45位,在清代进士多姓氏的分布中,依然居于前列。虽然如此,人的数量分散到清代多个府厅州县中,也已经是难寻踪迹,导致地区间的比较已没有研究意义,所以本文只是做一些描述性的展示,供有兴趣者参考。
一、地区分布
清代名韩姓进士,按当代的省区进行分类,分布情况如下:
表1清代韩姓进士分省分布表
其中北京、辽宁、天津之进士都是在京应试,合并一起则15人。
山东省以24人居首,其下又以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7人为最多。分析这7人的家庭信息,其中韩理(顺治六年进士)、韩维翰(康熙十二年进士)系父子关系,韩冲(顺治六年进士)、韩士望(顺治九年进士)、韩允嘉(顺治十五年进士)均系韩思文之后。韩理和韩士望应系一族人,因为韩理的曾祖韩卿扬、韩士望的祖父韩道扬在命名的规则上具有一致性。此外,韩维基(康熙三年进士)应该与韩维翰为堂兄弟或族兄弟,因为韩维基之祖韩茂材与韩维翰之祖韩茂棕命名规则一致。此外还有一人韩厥田(嘉庆六年进士),未详族属。
淄川的韩允嘉原籍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则韩理、韩冲等人的先祖应该系由枣强迁徙而来。顺治九年进士、山东青城(今高青县青城镇)韩庭芑祖籍也是直隶枣强,《道光济南府志》卷四二举人题名云"淄川人,原籍青城",则很可能亦系同族。
山东其他几个州县的韩姓进士是:莱芜、胶州各2人,聊城、临清州、堂邑、章丘、邹平、即墨、潍县、武城、安丘、益都、沾化、滋阳各1人。
不过,观察山东韩姓进士,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各地韩姓的进士中式率差异非常大。利用《清代举人数据库》进行检索,得清代山东韩姓举人93人,较以24名进士,中式率约为25%。其中淄川韩姓11名举人,有7人中进士;胶州韩姓举人3人,进士就中了2人。但章丘韩姓举人有12人,却只中了1名进士;历城有5名韩姓举人,但没有一人中进士。显然,这种差异背后还存在其他需要研究的问题。
点击下面链接按钮,输入自己的姓氏
★姓氏起源查询
★寻找家族宗亲
★家族字辈查询
★家族活动查询
与山东毗邻的河北,以19人位居第二。19名进士中,高阳县实际占去了10人(9人由高阳本籍,1人由清苑中式)。而此10人中,有8人可以证实出自韩雄胤(避讳作韩雄岱,顺治十二年进士)、韩荩光(顺治十八年进士,韩雄胤从弟)家族。韩雄胤、韩荩光的曾祖韩璒,系明正德九年进士,仕至湖广郧阳巡抚。检索高阳韩姓举人得41人,检索清苑韩姓举人得2人,则两地韩姓进士的平均中式率亦为25%弱。
山西韩姓进士18人,位居第三。其中汾阳、沁水县各3人,霍州2人,洪洞、交城、临晋、灵川、曲沃、太谷、太平、太原、徐沟、榆社县各1人。汾阳3人中,韩衍桐(乾隆十六年进士)、韩克均(嘉庆元年进士)系祖孙。沁水3人中,韩玙(顺治六年进士)、韩张(顺治十二年进士)为从兄弟。霍州2人为韩班(道光九年进士)、韩毓午(同治四年进士)系父子。检索汾阳韩姓举人,得8人,则中式进士率37%;沁水韩张系明崇祯举人,清代韩姓举人3人,仅计清代,进士中式率33%;霍州韩姓举人4人,则进士中式率50%。
江苏以12人位居第四。12人中,长洲5人,丹徒3人,江都2人,江浦、铜山各1人。长洲的5人,全部出自家族,其中又有4人出自状元韩菼之家。丹徒县3人亲族关系不详。江都县韩日起(顺治十五年进士)、韩燝(顺治十五年进士)系堂叔侄。检索长洲的韩姓举人,得15人,则进士中式率33%;丹徒韩姓举人10人,则进士中式率30%;江都韩姓举人3人,则进士中式率67%。
继续罗列这类信息已经没什么意义。从上文几个比较典型的省份来看,韩姓进士的中式也维持了家族中式的特征,但不同地区间的进士中式率也有很大的差异。并且,相对于清代科会试而言,单县人数最多的高阳县在进士中试上也缺乏连续性,遑论其他人数寥寥无几的州县了,这也是一个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二、家庭背景
在清代名韩姓进士中,目前我们搜集到三代功名信息情况是:曾祖34人,祖38人,父56人。搜集到的三代仕历信息是:曾祖14人,祖20人,父33人。整体上看,三代中的单独一代拥有功名、仕历的人数在总人数中的占比都不高,这可能和我们目前搜集的资料还比较有限有关。
我们析出三代功名信息作点分析。把父辈本身的功名进行归纳,并把父辈无功名但有仕历信息、祖辈和曾祖辈的功名和仕历信息合并为"其他"类,不重复计数(计数方法:若父辈有功名,计入"父功名";无功名但有仕历,计入"父仕历";父辈无功名、仕历但祖父有功名、仕历,计入"祖辈";父、祖辈无功名、仕历但曾祖辈有,则计入"曾祖辈"),得到的数据如下:
表2清代韩姓进士三代功名分布表
单纯以父辈功名言之,具有各类功名的人数仅占韩姓进士总数的45%。但计入父辈有仕历以及祖辈、曾祖辈的功名、仕历信息后,则三代具有各类功名或出仕的人数就增加到82人,占总人数的63.1%。从后一个数据而言,它意味着韩姓进士的社会垂直流动率仅占37%,与我们对其他姓氏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若考虑到家庭或家族其他成员的功名以及婚姻状况,这个流动率自然更低。
上表中的高等功名进士仅9人(加2名武进士,则11人),所占比例也非常小,说明韩姓进士中式时父辈并不一定具有高功名,更多的进士来源于次等功名(举人、贡生)或更低功名(监生及以下)以及无功名家庭。
从上表来看,父辈功名中,以庠生和贡生的人数为最多(贡生的成分比较复杂。副贡是乡试副榜举人,拔贡和优贡相当于副贡,但岁贡则和监生地位基本相同。监生中还有捐纳监生,地位不及岁贡。在这里我们未对此进行细致区分,只是笼统将各类贡生归并到一起。不过因为贡生的功名相较进士和举人有差异,所以不影响我们的分析)。这种情形,一方面和庠生、贡生的基数庞大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普通的读书人家庭对科举的追求更为迫切。
将三代的功名、仕历状况分解到各省,数据如下:
表3清代韩姓进士三代功名信息分省分布表
可以看到,三代功名在各省的部分也是差异巨大。如父辈功名为进士的,人数最多的是江苏而非列名第一的山东;父辈为举人的韩姓进士,则河北最多。我们在其他姓氏当中也发现类似情况,由于目前我们对清代全部姓氏的进士三代功名分布尚未研究结束,还不能对此进行更多的解释。
三、科名盛事
韩姓名进士,按照三甲来区分,则一甲1人,二甲23人,三甲人。清代进士第二甲第三甲的人数比约为1∶2,韩姓二、三甲的人数比约为1∶5.7,显然二甲的进士中式人数偏少。也可见韩姓在进士中式的级别上,更多属于偏弱的三甲等级。不过,从前文的表2也可以看到,韩姓的父子进士、祖孙进士和曾祖曾孙进士还不算少,我们按照亲属关系将这些人物罗列如下:
(一)韩菼
韩菼(—),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先世为凤阳人,徙长洲。祖韩治,明万历三十四年举人,仕浙江云和、*岩知县。父韩馚,廪生。韩菼康熙十一年()以国子生中顺天乡试,次年会试、殿试皆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历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仕终礼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卒,乾隆十七年补谥文懿。
韩菼有七个儿子,其中长子韩孝嗣、次子韩孝基分别在康熙三十九年、四十八年中进士。韩孝嗣仕至内阁中书。韩孝基,庶吉士。
韩孝基的儿子韩彦曾,雍正八年进士,官至洗马。
(二)韩荩光
韩荩光(?—?),直隶高阳(今河北高阳)人。曾祖韩璒,明正德九年进士,仕至湖广郧阳巡抚。韩荩光顺治十八年中三甲名进士,先后任河南中牟、四川荣县知县。内升刑部主事,不久卒。
其孙韩三善、韩三公,均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韩三善仕至富川(今广西富川)知县,韩三公仕至文水(今山西文水)知县。
由清苑中式的韩龙震(—)据称是韩三善之子,中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仕至山东泰安府知府。其子韩汤衡,乾隆四十三年进士,仕至湖南澧州直隶州知州。
韩荩光的从兄韩雄胤(避讳作韩雄岱),顺治十二年进士,仕至礼部侍郎。其父韩鼎藩,顺治三年武进士,任山东沂州卫守备,迁济南都司,未任,以病归。
(三)韩理
韩理(?—?),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父韩茂棕,生员。韩理登顺治六年三甲进士,仕至江南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区)推官,卒于官。
其子韩维翰,康熙十二年进士,初授奉天府盖平(今辽宁盖县)知县,补湖广蒲圻县(今湖北赤壁市)知县,行取礼部主事,未补卒。
(四)韩维镛
韩维镛,浙江平湖(今浙江湖州市)人。嘉庆十九年进士,仕至湖北武昌府通判,年七十,卒于官。
其子韩潮(?—?),出嗣族伯叔韩维铭,中道光十八年进士,仕至河南裕州(今河南方城)知州。
(五)韩凤修
韩凤修(—),乡榜名韩鹿鸣,浙江萧山(今浙江萧山市)人。父韩梦飞,庠生。韩凤修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仕至广东潮州府知府。
其子韩钦(?—?),咸丰六年进士,仕至内阁中书。
(六)韩经畬
韩经畬(?—?),直隶承德府平泉州(今河北平泉)人。先世直隶枣强人,远祖韩阳,明洪武时迁居山东青州府乐安县。到韩经畬的曾祖韩官联,乾隆二十年迁居平泉。韩经畬咸丰五年中举,六年中进士,仕至河南知县。致仕后居于祥符(今河南开封市)。
韩墀(?—?),由河南祥符籍中光绪十五年举人,光绪二十年中三甲进士。
小结
清代韩姓进士的简况如上。因为人数有限,我们省略了其他一些研究,只是提供了一些背景,供有兴趣者参考。各个姓氏的进士分布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单一姓氏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姓氏,这是我们观察这类进士姓氏分布需要注意的。
——来源:山西芮城韩晓峰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