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务员聂克玲
徐乐飞
在江都县大桥镇上有一位叫聂克玲的人,上世纪90年代之前生活工作在大桥老镇上的人大多数都认识她,尊敬称呼她为“总机上的聂克玲”,“邮电局的聂克玲”,“聂大姐”,“老聂同志”。
聂克玲同志毕业于江苏省邮电学校扬州分校报务班,后又进入话务班系统学习电信业务和专业报话技术。年进入江都县邮电局工作,先后任江都县邮电局大桥中心支局话务员、话务班班长等职务。从58年进局工作开始,直至年退休,先后被扬州邮电局和江都县邮电局评为先进工作(生产)者,优秀职工、先进(班组)集体等荣誉称号。退休前夕,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颁发的“献身邮电30/35周年”金质奖章一枚。
聂克玲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经专业系统训练的话务员。30多年如一日,对*忠诚、热爱邮电事业,积极工作,“用我全心、尽我全力”为通信事业而努力奋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是新中国邮电事业中元老级的话务员。也是我们一代代邮电(电信)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提起话务员,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就是话务员(部队称报话员)为代表的英雄人物之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句50多年前的经典电影台词伴随着我们半个多世纪的成长,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期央视热播电视剧《绝命后卫师》那位小报话员紧随红34师师长陈树湘和*治委员程翠林其后,确保了红34师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流尽最后一滴血。感人至深!向经典致敬!向英雄致敬!
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固定电话经历了人工电话、半自动电话、全自动程控电话三个发展阶段。那时话务员要同时做好几件事:眼睛盯着话单、耳朵听着客户讲话、嘴里和客户答话、手里还要拔插电话线实绳。在电话还没有自动交换设备的年代里,人工转接电话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话务员们都已两鬓斑白,他们唠唠叨叨着当年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年年岁岁,深情地讲述电波中传递电话及电话的故事。
老式电话交换机
上世纪60年代,使用的是磁石电话交换机,各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使用的是手摇式电话机。当时大桥镇只有7、80部电话,规模较小,通往外地只有接转到江都总机房10条专用电路。
到70年代初,江都电话发展很快,大桥全镇大概已有多部电话。在当时,话务员是一个十分受人尊敬、羡慕和崇拜的职业,被称为“千里眼”、“顺风耳”。
“人民邮电为人民”。其实话务员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喂,您好,请问您接哪里?”对方的电话话音未落,话务员已将对方所要接线的单位或个人的电话插孔找到,并已经开始转接……在那个靠人工转接电话的年代,用户将电话打到邮电局话务台,人们习惯称为“总机”,话务员根据用户的需求,把指定的插头插向被叫用户的插孔里,双方才能通上话。
那时的他们,都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姑娘、小伙子,每天上班面对一排排有着数以百计电话插孔的市话台、农话台、长话台,要熟记全镇所有电话号码,做到倒背如流。记得当时话务员的接续速度是每半小时以数百个计算,有时要双手交叉同时接续几个电话,满脑子的电话号码,24小时不间断的电波……
“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昼夜不停、分秒必争。”等对方话务员找到受话用户,再回叫给这边的话务员,再把发话用户摇出来,双方才能接上电话。
话务员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把双方通话的起止时间记上,最后计算话费。话务员在报电话的同时,也用最快的速度记录着对方的来话。有时用户一个电话要打几天才能接通。
对于水情电话和首长电话以上等级的,必须随到随接,确保通信畅通。
话务室每人一个工号,平时与对方话务员联系,直接以工号相称。很多双方话务员合作多年,却互相不知对方姓名,很正常。
话务员要求手快、眼快、口快、脑快,业务水平要相当熟练。如果业务不过硬,手上的电话就接不出去。接不通的电话,到下班不算工作量。
为了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话房还经常组织业务知识培训、业务练兵、业务考核。
随着电信通信的迅速发展,电话从磁石式时代转换成供电式时代,继而发展成程控电话时代,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移动电话信息时代。
话务员见证了新中国邮电事业发展历程,是中国电信的光荣和辉煌。话务员曾经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人民服务。
如今通信信息化发展迅猛。5G信息时代全面发展,过去的邮电局已被中国电信、中国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公司替代,电信行业中那些通信话务员已经退出了舞台。
当年的话务员们兄弟姐妹仍然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领域继续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话务员”是一个时代光荣的称号。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向献身电信事业的话务员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人民邮电”无尚光荣!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聂克玲同志年11月病逝,在她生命最后时刻仍然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