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扬州市江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江都——扬剧的主要发源地
罗建华陈阿龙
清代诗人李斗在其《扬州画舫录》中写道:“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至城外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月来集、陈家集人自集成班,本地乱弹为土班,不与外来各班并列。”土人实际指郊外农民,具体讲即当今江都境内邵伯、宜陵等地的农民,他们自发组建的戏班,被称之为土班,这就是最早的扬州戏,亦即扬剧的雏形。当时,扬州城外的郊区均为江都地界,直至年,方从江都县析出邗江县(现为扬州市邗江区)。
(万年台)
原省扬剧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韦人先生在他的《乡土文化拾萃》中写道:“扬州香火戏的产生,来源于由来已久的香火设坛做会。而专操巫傩之业的世袭香火神坛遍布江都农村,他们各有划定的坛方,互不凌犯,世代相传。据有些家谱可考的香火世家,可追溯到八至十代以上。”江都扬剧团主要创始人、老团长刘鹤童先生忆及:江都杨庄刘氏世袭香火谱名为:宏、天、林、学、登、跃、显、淯,他本人是第八代传人,淯字辈。
(万年台)
旧时,江都老百姓有在厅堂陈放香柜的习俗,此专为烧香敬神王所用。到了清代初期,由祭祀酬神的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的做香火会,诸如祈求五谷丰登的青苗会、消灾免祸的火星会、捕捞丰收的渔船会、阖家安定的太平会等应运而生。不过主持这种活动的不是和尚和道士,而是民间的巫——香火。他们的表演发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来表现完整故事的时候,就成了戏剧,人称香火戏,因用大锣大鼓伴奏,人们又称它为“大开口”。其剧目大多由神书改编,曲调有三四十种之多。乾隆、嘉庆年间,江都全县就建有近30个专供演香火的万年台。清末民初,香火戏班遍布江都各乡镇,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少则数人,多则十多人,各居一方,范围小则数村,大则数十村。活动地域北至露筋、东至泰州、西至仪征、南濒长江。当时影响较大的有邵伯的吴大喜子(吴永旺)班、东乡白马庙(砖桥)的李大喜子(李贤良)班。民国初期,是江都香火戏发展的鼎盛时期。
江都的花鼓戏来源于早期吴堡、武坚等地流行的唱秧歌、打花鼓、踩高跷、送麒麟等娱乐伎艺。这些伎艺通常在传统的节日表演,每当春节或元宵,各镇各村总有一些爱热闹的人自行结合,边唱边舞。起初,这些歌舞并无故事情节,只是表现一种欢乐喜庆的情绪。后来,渐渐有了故事、人物和行当的分工,于是,歌舞发展成了戏剧。这种戏剧在表演方面,有自己的特色,那些名为“跌怀”“撞肩”“跨马”“背剑”的动作,生动而风趣;那些称为“喜鹊登梅”“蜻蜓点水”“玉兔拜月”“毛驴上坡”的舞姿,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这种戏剧是从花鼓发展起来的,人们就称之为“花鼓戏”,又因为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人们又叫它“小开口”。
“最早走出江都农村,向上海发展的是樊川香火艺人杨五。清光绪年间,他从家乡邀约香火艺人贾玉清、丁崇斋、丁崇堰和王德奎兄弟等十余人到上海,在浦东、闸北、南市边做会边演戏。年崔少华、潘喜云等亦组班赴沪,从此香火戏在上海站稳足跟,并得到迅速发展,最多时有十三个班社同时在上海演出,其中领衔的演员大都出自江都农村。”
香火戏与花鼓戏在长期的演出中渐渐融合在一起,同时,不断吸收扬州清曲和民歌小调的优美旋律,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花鼓戏曲调的轻绵细腻、清曲的情感多变以及民歌的隽永清新,构成了扬剧唱腔刚柔并济的风韵。民国二十年秋,“大、小开口”艺人以“维扬戏”(后又称“扬州戏”)名称挂牌,于上海聚宝楼戏馆联合演出《十美图》,成为扬剧诞生的标志(年1月,由苏北行*公署决定,维扬戏正式定名为“扬剧”)。
综上所述,扬剧的主要根脉在江都,江都是扬剧的主要发源地!
编辑:苏扬
头像设计:小陈
审核:王小雨
——爱生活,爱扬剧——
点击完在看再走吧~_~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