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高桥自古就属于镇江
TUhjnbcbe - 2021/4/15 17:55:00
白癜风初期怎么用药         http://pf.39.net/xwdt/180828/6489068.html

近日,在公交车上,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从地域看,高桥应该属于扬州。一车人哑然。我顿了一会儿,笑着对这位朋友说,高桥自古就属于镇江。

最近编辑《高桥镇志》,编写了“区域”与“自然环境”两部分,对高桥属于镇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今天从高桥的区域角度谈谈。

高桥在长江北岸,与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紧密相连。高桥人的语言属典型北方语区体系,与扬州南乡的语言相似,与丹徒乃至镇江其他地方吴语方言有着明显的区别。(汉语分八大语区,包括北方语区、吴语区)高桥百姓的生活习俗也与扬州南乡的百姓极为接近。

那么,高桥为什么归镇江管辖?

其实,从开沙走来,这片土地就属于镇江。

《开沙志》有这么一段比较详细地记载:“顺江洲去郡三十里,在大沙东北昔开沙之曹府、马沙二圩田,逾四万余亩尽坍入江。成弘年间(年-年),涨为芦滩万亩。被坍诸家告田,南有严姓,北有朱姓争讼不已。丹徒江都两县亲临分界,令两人各骑马至相遇处分界而止。严素善骑,南得十有六七,北得十之三四。且劝两家结姻以解之。严有八男,朱有九女,以严四男配朱四女,由此定界,永息争端。迄今洲之享成业者畴念前人开辟之功哉。”

惊动丹徒江都两县,可见这次划分不只是两家的问题,而是两县的区域划分了。

扬州头桥镇志书根据《开沙志》在“县界划分”这一概念上作了更明确的解读。头桥乡境沙洲于明代中叶的弘治二年(公元年),因“江都朱氏”与“丹徒严氏”争滩引发区划纠纷,最终逼使“江都(今扬州)、丹徒(今镇江)两县”不得不“亲临分界”,双方“议成跑马为界”,丹、江两县“令朱严骑马南北相向对驰”,“至相遇处分界而止”,最后在“马蹄印”处立下县界,两边均遵守约定,“以此为界,永息争端”。至此,“顺江洲”北属“江都”(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一带),南属“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一带)。

两种说法内容一致,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头桥以南从明朝时期,就属于丹徒。

其实,相关佐证很多:

明代镇江府在开沙东侧藤料沙河墩港设姜家嘴巡检司公署,管理沙洲。

隆庆戊辰年(年)大中丞海瑞到开沙抚恤灾民,任命治水专家出任知府署理镇江郡。

为防海盗,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第十八世裔孙武科进士、六品武官朱正色任镇江卫中所武进士、百户,守备开沙这片长江,除匪打霸,功绩显著,得以提拔。

明清的芦*、赋税、徭役,登录在丹徒的史册上。

从明代走来,高桥就在镇江丹徒管辖之中。

高桥始于开沙,然水患不断,坍涨不定。

自明朝成化、弘治(公元—)年间成陆以后,高桥地势相对稳定。

那时除原有居民在此生活外,又有北方流民陆续到此围垦种植,人口逐渐繁衍,耕地日广,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丹徒县衙为了征收赋税和治理民*,派员到这里来设点治理。在隶属关系方面,明清两朝,均属丹徒县管辖,机构的名称为都,都以下为图。(附:明、清时基层行*区划是图,图下分十庄,图有地保;图上设都,相当于区或乡)(改乡为都,改里为图)。

据《开沙志》记载,开沙江中是十三区至十五区共二十都。皇明、嘉靖年间,藤料沙坍没,原藤料沙户口散寄于开沙及顺江洲。

据《丹徒县志》记载,民国以后废都建乡,隶属关系未变。民国十八年(年),江苏省省会迁镇江,改丹徒县为镇江县,高桥改置为区。新中国建立后,分镇江县为镇江市和丹徒县,高桥属丹徒县领导,仍建置为区。

年4月镇江解放,6月高桥曾短暂由江都接管(那时还没有邗江县,邗江县年才成立)。很快又恢复属丹徒管辖。

年,撤销丹徒县,高桥改归镇江市领导,建置为乡。同年农村大办人民公社,高桥乡改称镇江市高桥人民公社。

年,恢复丹徒县建置,高桥仍属丹徒县。“文化大革命”期间,名称屡易,时而称区,时而称公社,但性质未变。

年,高桥改置为乡。

年高桥改乡为镇。

云卷云舒,大自然淡淡的一笔,让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了五百多年的历史。但是,高桥的根扎在丹徒的土壤里,高桥的血管连接着镇江的血脉。

在镇江的历史上,高桥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一代代勤劳善良的高桥人,利用自然,建设家园,热爱这片土地。今天的高桥早就从一片芦苇滩,变成兴旺富裕、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浓郁着现代化气息的地方。这颗长江上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这下,大家应该知道,高桥从明朝开始就属镇江管辖了。

鞠金海写于.6.10

注:作者是高桥镇志的编委成员之一,发出此文是谨慎和认真的。除了想普及高桥的知识,更希望大家能提出不同意见。大家的宝贵意见,可以帮助作者对镇志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桥自古就属于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