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江都
小时候,经常在江都街头看见的老手艺!
你还记得几样呢?!
▼
▼
小时候,经常在江都街头看见的老手艺,你还记得几样呢?
知道15种以上的才算江都土著!
1
箍桶
箍桶匠这一行当,对于老扬州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上世纪80年代前,家庭生活中使用的提水吊桶、盛水水桶等都是木料制成的。使用时间长了常会腐烂而漏水,这时候就是箍桶匠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不锈钢的盆桶逐渐代替了木质盆桶,箍桶这一行当也在无形中消逝了。
2
铁匠铺
旧时扬城的铁匠很多,遍布于老城区教场街的南牌楼、北牌楼、大东门和小东门等地。其中又以得胜桥一带最为集中,得胜桥街还因此被称为“铁器一条街”。
铁匠是扬州最古老的的行当之一,铁匠的产生是小手工业生产繁荣的见证,也是三百六十行市井文化的重要内容。
3
磨剪子,戗菜刀
“磨剪子嘞,戗菜刀……”激扬顿挫的吆喝声高亢而悠长,多年以前经常见到的磨刀匠现在越来越难遇到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磨刀这个老行当相当红火。
如今,时过境迁,磨刀匠慢慢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一个古老的行当正在逐渐萎缩,这也许是工业时代与传统手艺不可调和的矛盾吧。
4
锔碗儿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锔碗儿是啥意思了,锔碗是指瓷器不小心摔碎了,使用镶有金刚钻的手工钻和锔钉将瓷器重新拼接为一体,能够恢复使用或摆放。目前在高邮老街上还能遇到“锔碗”老手艺人。
5
银匠铺
随着“叮叮当当”的一阵声响,不一会一块银锭就被银匠敲成了长长的银条。随着现代首饰加工业的兴起,手工制作银器由于利润太低又太辛苦,这门在火中锻造精美银器的传统手艺,已经到了无人传承的地步。
6
画糖画
扬州的老艺人会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好看又好吃。目前在东关街还能看到。
7
吹糖人
小学放学时,围着老艺人看他吹糖人,这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8
篾匠
篾匠,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可它却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曾经的记忆里,奶奶淘米用的竹篓子,筛粮食的筛子,上街买菜挎的竹篮子……这些土工艺品都出自篾匠之手。现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在坚守着这份传统手艺。
9
爆炒米花
一个有柄的铁球,一只炭炉,一只风箱,一只麻袋和一张小凳。爆炒米花者把人家托他爆的米放进铁球里,密封起来,把铁球架在炭炉上;然后坐在小凳上了,右手扯风箱,左手握住铁球的柄,把它摇动,使铁球在炭炉上不绝地旋转。旋到相当的时候,他把铁球从炭炉上卸下,放进麻袋里,然后启封,——这时候发出“砰”的一响,同时米粒从铁球中迸出,落在麻袋里,颗颗同*豆一般大了!
10
烧饼摊
烧饼、油条、豆浆、阳春面,被扬州人称为早点的“四大金刚”,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烧饼。扬州城区与周边辖区的县市的大街小巷,布满了烧饼店,品种按其形状区分各自的口味儿,比如圆形的是甜味儿的,长方形是葱油味儿的,椭圆形是萝卜丝的等等,并且还有炭炉烧饼和草炉烧饼的区别。
11
弹棉花
在那个没有羽绒被的年代,棉花可谓是扬州老百姓的御寒神器。然而棉花用久了会板结起不到保暖作用,这时候你需要找弹棉花的师傅帮你解决了!
12
剃头摊
扬州人长期以来就把剃头看成是一种生活享受。扬州剃头师傅还学会了捶背、敲腿、捏肩、挖耳这些绝活。时过境迁,年轻人都喜欢新式发型,理发店的生意逐渐冷清,客人也变成了一些老人和小孩。慢慢地,这门剃头手艺也要失传了。
13
裁缝店
裁缝店,旧称成衣店、洋机店,主要代客制作婚嫁衣服等。现在裁缝的地位已经改变,大多是缝缝补补,很少再做衣服,而且只能在扬州一些隐蔽的街巷中才得以看到。
14
修自行车摊
以前骑自行车出门,运气不好车胎被扎了的时候,总能在附近不远处找到修自行车的摊子。可是现在是难找了!
15
手工布鞋
做布鞋是针线活里最重要的一项,家庭从老到小,从男到女,大户人家十多人,小户人家五六人,单鞋、棉鞋都是手工制作,到了春节,老老小小每人一双新布鞋是必不可少。现在制作手工布鞋的老艺人不多了。
16
核雕
戴着老式眼镜,全神贯注地用尖刀在一个桃核上雕刻着……如今,在扬州街头已经难觅核雕老艺人的身影了。
17
捏面人
捏面人,就是面塑艺术,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扬州面塑艺人现场捏塑的人物、飞禽、走兽,姿态各异、色彩鲜丽、栩栩如生。目前在东关街仍然能够看到。
18
嗒嗒滋
扬州本地老小吃,土话叫做“嗒嗒滋”(音),也叫鸡蛋片。手里拿着铁匠铺定做的铁夹子,准备一个大煤炉,舀一勺事先准备好的鸡蛋糊,倒于铁夹子上,然后夹紧了放到炉子上烘烤,打开夹子,“滋”的一声,香喷喷的鸡蛋片就烤成功了,“嗒嗒滋”名字的由来可能就和制作过程中发出的声响有关。
来源;网络
??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掌上江都
编辑龙川东林
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