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球孙氏宗亲!寻根、互助、传承、发扬!
孙,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位,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姓氏。据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孙姓人口总数超过万人,约占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总数的1.5%,在所有姓氏人口中排名第12位。
近日,家住江都区大桥镇的居民孙盛禄致电本报,称自己家中藏有一套《孙氏族谱》,谱中详细记载了自己家族的迁徙历程以及数百年来的繁衍历程。
孙姓主要有两个起源
据孙盛禄提供的《孙氏族谱》中记载,孙姓主要有两个起源。第一是源于姬姓。“大约公元前年,周公姬旦封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康叔的八世孙姬和因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史籍《元和姓纂》也有这样的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
“第二个主要的起源是妫姓和姚姓。据载,公元前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明初从苏州阊门迁扬
孙盛禄所在的原嘶马孙氏,称为维扬江都孙氏,始迁祖为忠公,明朝初年因“洪武赶散”从苏州阊门迁至大桥镇东建庄落户,传承至今已有近年。
通过仔细阅读族谱,记者看到,这一支孙氏的祖先大多为仗义疏财、友善待人之辈。“如《贞魁翁赞》中提到,此人不仅待人和善、彬彬有礼,处事也是端正大方、有礼有节。在乡里更是威望很高,无论什么人发生口角,只要他出面劝解,双方无不遵从,矛盾立刻化解。”
“又比如《大万翁赞》中提到的,此人为人朴实老成,持家克勤克俭,谋业半耕半读,一生谦让和平,从未与任何人发生过争执和口角,是标准的谦谦君子。又比如《大成翁赞》中提到的,此人一生事亲以孝,待人以忠,持己以敬,接物以恭,品行风度一时无两。其间遇到水灾,灾民流离失所,大成翁见状立刻发动募捐,救济居民。在村外搭设大棚供灾民落脚,更一日三餐施粥不断,直至灾情结束,灾民返乡。”
祖训:克勤克俭要读书
“作为一个农耕世家,祖先留下的家训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克勤克俭,因为只有亲身耕耘,才能知道一麦一稻来之不易。当然,孝道也是我们家族成员必须要恪守的准则。记得小时候,我爷爷还在世,当时家中规矩极严。在行走时遇见长辈,必须要先行礼,让开道路让长辈先行;长辈说话时,晚辈只能在旁边听着,不能插话。吃饭时,一定要等长辈都开始吃了,晚辈才能动筷子,吃饭时不能讲话,另一只手必须要端着碗。还有就是吃完饭之后,长辈会检查我们的饭碗,如果发现有米粒剩下,又免不了一顿训斥。”孙盛禄说。
“另外,在我们的家训中对于读书有着严格的要求,后世子孙但凡懂事起,就必须要读书。长大以后,读书有成者参加科考,实在不愿意读书的子弟则农耕持家。”
记者宫鋆煜文/图
●全国各地一百多支孙氏始祖及其迁徒情况
●跨越年的寻亲有音讯:孙氏家谱浮现
●中华孙氏乐安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