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江都名街龙川街
TUhjnbcbe - 2021/1/6 1:21:00

江都有一条古老的街道——龙川街,它位于仙女镇。

龙川街呈东西走向,由于其形状像一条弯曲的长龙,因此而得名。龙川街路面以条石铺就,东西中三段组成,北靠古老的运河。在漫漫的历史中街名虽然几经更改,但当地人一直习惯地称其为龙川街。

在历史上江都龙川街也是一条繁华的街道,早在康熙年间仙女镇成为江苏地区最大的木材中转市场和著名米市,随着木业和米市的兴起,也带动了龙川街商业,开始繁华起来。街边店铺如林,绸布、烟酒、茶食、盐酱、药材、银楼、南北货、京广货、铜锡器、花粉、钱庄、皮毛、盆桶、嫁妆等业俱兴,酒肆、客栈、当铺、茶楼应运而生。民国初期还出现了“五洋”(指洋油、洋火、洋烛、洋碱、洋烟),整条街上约有商号多家,购销旺盛,热闹非凡。

龙川街的菜市口,一派繁忙,经常出现行人摩肩接踵的拥挤现象。龙川街较为发达的是布业与南北杂货店。民国间,有布绸商号20多家,较大的布店有荣昌号、泰源、源盛等,其中荣昌号是行业老大,年销售额为20多万银元,居同行业之首。民国后期南北杂货店最发达,时有41家,从业人员0多人。经营大户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其中德昌号最大,有资金3万银元,雇工30多人。嫁妆店则集中在南大街。

龙川街上各种店铺经营的土特产名声远扬。“同春”茶食店的“蛤蟆酥”香甜脆酥,脍炙人口;“天顺兴”牛肉店的香牛肉久负盛名;“吴正泰”香店、德大酱坊在苏北地区享有盛誉;“谢馥春”香粉铺独树一帜,民国初年其香粉在全国国货展览会上获三等奖,香珠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

龙川街有众多古迹。观音庵、王氏故居(王钧甫、王景琦父子)、章台旅馆等坐落其中。龙川街观音庵门朝北,不同于一般的庵观寺院坐北朝南。它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在民国时期扩建,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说清乾隆年间,高邮一李姓姑娘因和嫂子口角,离家出走,来到仙女镇落脚,在原徽州会馆东南一空地上搭个草棚栖身,并供一尊观音菩萨。后其胞兄出资为妹建了观音庵的前殿。姑娘削发为尼,取法名“明学”,成为观音庵的开山祖师。后民国,戚墅庙一未婚女子王某,因母笃信佛教,投奔观音庵为尼,取法名“中圆”。她与师傅丽池维修前殿,后又兴建中大殿及后大殿,并砌了东侧的三进两厢8间半辅房。从入庵门入,是一进七架梁两开间的前殿,上有阁楼,上下共4间,迎面一座佛龛,内供弥勒佛。前殿与中殿之间,西侧下有厢房,上有回廊相接。3间大殿,是硬山厅堂结构,大殿神龛中供奉释迦牟尼佛,西首是观世音,东首是地藏王,前有阿难、迦叶二佛。

龙川街王景琦故居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该故居门楼有三,两幢三进,分别由天井以及偏门相连。后进为木结构楼房,门厅以水磨砖对缝砌成。整体建筑紧凑严谨,构造精致。故居主人王景琦是光绪二十八年()举人,以知县分发广东,辛亥革命后为江苏省议员。

龙川街章台旅馆建于清末,位于龙川街中段,北靠运河。主人张绍浦,字章,原籍江苏丹徒县,出身望族,世代书香,能诗善书。“章台”原一进二层楼房,后扩建为二进三层楼房,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章台”因房屋主人名“张章”而取名。

但因历经沧桑变迁,亦有许多古迹不复存在,如双星巷内的两颗陨石、清中期徽州木商建造的徽州会馆、江石溪住宅等已经湮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都名街龙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