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小巷故事得胜桥里的扬州味道
TUhjnbcbe - 2020/12/8 2:28:00

扬州数百条的小巷,我们都只能在长者的讲述中,想象它们曾经的风华。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得胜桥,虽然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可我们漫步其间,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不一般的活力。

得胜桥,一条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小巷;张开双臂,便是它的宽度。得胜桥的两边满是三把刀的店铺,偶尔还能瞧见正在磨刀的师傅。青石板的路面不算齐整,路边有金属碰撞的清脆声,街坊邻居的谈笑声,西头的国庆路还有车来车往的喧嚣声。现今热闹非凡的得胜桥,最早时却是*队的驻地。

文史专家朱福烓介绍,扬州有几座桥是“有名无实”的,比如得胜桥就没有桥。马可波罗的行记上提到,扬州城外驻扎很多*队,这一带是驻*的*事区,前面有个地方叫马神庙,分为东营和西营,还有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说明当时这个地方都是*队驻扎的地方,得胜桥的对面就是练兵和演习的教场。

别看现在的得胜桥只剩下一条小巷,朱福烓介绍,元代时这里可是有水也有桥呢。在明代嘉靖以前,这里都是城外,被水环绕着,渐渐的,这里砌了一个新城,建筑多了、行当多了,河道就渐渐消失了。相传,得胜桥这里本来是有一座桥,因为是*队驻地,便有了“得胜桥”这个名字。

得胜桥,除了鳞次栉比的三把刀店铺,还有一个宝藏店铺——富春茶社。从创始至今,富春茶社就一直坐落在得胜桥,它把扬州味道从得胜桥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富春茶社前后厅的空地上,有一块题写着“富春花局”的小景:花草、盆栽、假山石……除了美观,这也是对富春历史的保留。扬州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富春集团总经理徐颖宏介绍,富春是在年,也就是清代光绪十一年创建的,刚开始叫作富春花局,在得胜桥老街里面有一片空地,老板姓陈,他在空地上养花,这里的环境特别好,所以周边的邻居,还有不少达官贵人经常来这里下棋闲聊。得胜桥老街虽然不长,但是在扬州清代的时候,这里就是一条很有名气的街道。

扬州早年就是“十里栽花当种田”的繁华之地,卖茶、卖花、卖点心是传统的支柱产业。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更富有文化生活的情趣:品茶、品花的时候,肚子饿了要吃东西,大鱼大肉的酒席,自然与赏花赏景的意境不符。如此一来,“富春”的精美点心便应运而生了。从最基本的肉包、菜包,到翡翠烧卖、千层油糕……虽然富春越做越大,但它的地理位置从未变过。徐颖宏说,从年一直到建国前后,富春都是一种庭院式的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流量大了餐厅不够用,才把一些草房和平房进行改造,建成了楼房。

富春横跨三个世纪,一路走来,一路得胜,成为了扬州茶点的领*品牌。富春的茶点制作技艺是江苏省唯一的饮食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令扬州人引以自豪的,也是得胜桥这条街上哺育出的饮食文化。得胜桥为富春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富春也将得胜桥这条小巷声名远播。解放后,周边的居民即使不吃茶点,一天也会来得胜桥好几次。朱福烓说,早些年扬州都是旱厕的时候,得胜桥上就是水厕,没有难闻的味道。别处都是蹲坑的时候,为了照顾不同的顾客,这里的公厕就开始有原始的坐坑了。一些老年人哪怕步行两三条街,也特意到这里来如厕,因为这里更干净舒服。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得胜桥富春旁的水厕早已不稀罕,但有一些老物件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珍贵。徐颖宏指着几个大缸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装富春的日常用品的,比如熟猪油、麻油、色拉油、白糖、罗皮等等,这些缸都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储存量大,使用方便,这些“年长”的大家伙一直被沿用至今。而这里面用量最大的,就要数麻油了。徐颖宏说,麻油用量多主要是用在烫干丝上,烫干丝是很多人早餐、中餐、晚餐都喜爱的一道菜,来富春的客人几乎必点这道菜。

油盐酱醋糖都是调味的必需品,百年来富春新鲜食材的用量更是大的惊人,而用过的每一两肉、每一棵菜,富春都有着清晰的记载。厚厚的账本,整齐的文字,记录了富春的食材供应,也记录了富春的历史。这样的老物件,在富春随处可见:泛*的桌椅,“吱嘎”作响的门板,他们就像得胜桥街面上的青石砖,记录着得胜桥的昨天和今天。

得胜桥真是一条散发着扬州味道的小巷,这里有代表扬州文化的三把刀,有带着扬州香味的富春……正是这些味道吸引着中外游客们纷纷来到扬州,感受历史,感受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巷故事得胜桥里的扬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