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繁华知何处,梦*萦回是扬州。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城市。扬州之美,在水、在桥、在园、在楼,引得无数诗人在此驻足。无论是“故人西辞*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缠绵思念,亦或是“春风举国才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的繁华绮靡,都向后人展示了那烟雨中的俏丽扬州。而我们于历史画卷中,如约诗意扬州……
地理位置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此外,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兴盛,历史上还曾有“扬一益二”之说。
历史变迁
扬州有年可考的历史。扬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一就为扬州。这里的扬州并不是一个行*区划,而是指一片广大的自然区域。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至于为何叫“扬州”,《尔雅·释地》云:“江南曰扬州”,公羊疏引李巡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释文引太康地记云:“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
风土民俗
方言
扬州话被认为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声调、词汇上都具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意义上的“扬州话”指扬州城区(主要以老城区为主)方言,扬州郊区又称其为“街上话”。现在的扬州市在历史上被认为可能实行过吴语,但后来受到北方地区人民南迁的影响而逐渐与古代的官话靠拢。当今意义上的扬州话最迟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雏形,和吴越地区的方言相差很远。
饮食
扬州有丰富的饮食文化。菜系上,扬州菜又称淮扬菜,属于八大菜系中的苏州菜系。扬州菜已经有年的历史。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地区,从古至今都是南北交通的要塞。腹地又是鱼米之乡,物产丰盛。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扬州在历史上曾是繁荣一时的商业中心,当地的烹调技艺也因此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著名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红楼菜就多以扬州菜为主。
曲艺民歌
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是高邮市高邮湖以及里下河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高邮也被授予过中国民歌之乡的称号。
卸甲肩担木偶戏:高邮市卸甲镇地区著名的传统民俗民间歌曲,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年6月卸甲肩担木偶戏作为传统戏剧项目被列入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剧目有《猪八戒招亲》《杨宗宝招亲》《辕门斩子》等十多个剧目。在民国初期及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最为兴盛。当时还成立了“老郞神会”,每逢农历九月初五烧香祭祖,同时各个团体切磋肩担木偶戏技艺,商谈演出事宜。
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境内现有10处遗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扬州境内的运河与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
海上丝绸之路:扬州地理位置独特,唐代的扬州依托运河,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和“富甲天下”的国际贸易中心。
风俗活动
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据说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之日,这天观音山香火最为旺,也是扬州最大的庙香会。观音山是隋代迷楼故址,其中佛造像具有突出特点,以菩萨作为主体,且美学价值极高。
名人简介
鉴真: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鉴真经过六次东渡,最终将佛教经书和唐朝的文化艺术传入日本。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年,鉴真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鉴真不仅为日本带去了佛经,还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在佛教、医药、书法等方面,鉴真对于日本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扬州八怪: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为“扬州八怪”,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时含贬义,因此称作“八怪”。
今天的扬州已是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河道纵横,阡陌交通,姣花照水,流瓦粉墙,“最是扬州胜,红桥带绿杨”——这便是扬州,如梦如画一般的扬州。
供稿:团学联组织部刘悦、姬亚婧
编辑:陈梓芸
审校:樊笛
注: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未作商业用途。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南开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