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87114.html谈江都古城位置(修订稿)益中1、关于江都古城圮于水说研究江都历史,会发现历史文献中有过不少关于古江都城的记载,这些文献所描述的江都古城位置均既不在扬州现在的老城区,更不在当今的仙女镇。其中较多文献所记载的古城位置是在扬州老城区西南大约40多里的长江中。下面一幅地图选自笔者所尊敬的吴子辉先生的《扬州建置笔谈》,其中所画红圈中的汉代江都城的位置,代表了多数文史专家的看法。此说最早见于唐代《元和郡县志》:“江都故城在县(即今唐城遗址)西南四十六里。城临江水,今为水所侵,无复余址。”《元和郡县志》是魏晋以后流传下来最古的一部总地方志,也被认为是所有当中编写最好的。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元代与明代的《一统志》,以及嘉靖以来的明、清、民国所编写的多部扬州府志及江都县志,乃至现今《江都县志》等,但凡提及江都古城时,基本是参照元和志的说法。然而,故江都古城圮於水之说是经不起现代科学考问的。当今学者结合现代地质学、地理学、水文学等学科的研究,已经指出了这个说法不能成立。长江三角洲的北岸平原是逐渐形成的。距今至年间,长江在今扬州镇江之间入海,形成一个大喇叭河口,海浪曾直拍扬州蜀冈和镇江附近的象山、北固山麓。其时长江每年夹带约4亿吨的泥沙入海,在长江口外两侧分别形成了一条沙嘴并不断向东延伸。北岸沙嘴经泰州、海安再向今如皋、如东方向扩展,成陆时间大致在战国时期。可见扬州以东的三角洲北岸平原是长江的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汉代时海口离扬州是很近的,其时可以在广陵观潮,时称广陵潮。西汉吴王刘濞手下郎中牧乘所写的《七发》就有这样的句子,“将以八月之望,观涛于广陵之曲江。”据著名学者朱江先生考证,当时的曲江水道就在今扬州东关城外一带。曲江,即汉魏时期的长江水道。秦汉之后,长江口已退到了海陵(今泰州)。尽管广陵仍位于喇叭口之内,潮水还是奔腾澎湃,但毕竟已有所减弱。由于长江北岸泥沙的不断淤积,江岸还是向南推进。隋代,长江北岸已移至扬州城南的今扬子桥附近。扬子桥作为北岸重要渡口时,距府城已有20里,而江面宽达40余里。唐代中叶瓜洲露出江水后迅速扩大,渐渐与北岸连接了起来。宋代,长江北岸还在继续淤涨,江面已只剩18里宽。其实,自唐代开伊娄河后,长江北岸就向南推进了20余里。南宋末,江泓开始反向北移,南岸一线开始形成淤滩,并与江中原有沙滩的北岸相连。元末明初,南岸继续淤滩,江面宽仅10里了。从古至今,扬州与镇江之间的江岸线都会有摆动现象,江泓一个时期冲刷南岸,使沙滩塌势趋猛,造成江面南移;在另一时期,江泓又会北移,使北岸塌江而南岸淤涨。专家研究结果显示,在汉代至三国这个历史阶段,长江北岸是一直处于淤涨期,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向南扩张。据《水经注》所载,东晋时期邗沟的入江口也是向西南方向延伸的:“自永和中(-年),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今仪征东),六十里至广陵城”。这里所说的“江都水断”,就指邗沟的原江口处的淤沙已经涨成为沙洲,使得江流难于通畅进入邗沟。汉唐以来,长江三角洲苏北沿江土地的淤涨也是为当代的考古发现和地质勘探研究所证明了的。所谓古江都城圮于江的说法只能看成是一种传说。那么,三国时期及其之前广陵西南40多里处是否存在过临江的古江都城呢?这个问题从三国时期的曹丕到民国时期的文史专家一直都没能搞清楚。据《资治通鉴?魏纪》载,*初六年(年)魏文帝曹丕兵至广陵,临江而叹,“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三国志·吴主传》也有类似记载:“(孙权*武)三年夏(年)……,九月,魏文帝出广陵,望大江曰,‘彼(指江南孙权方)有人焉,未可图也’,乃还。”可见就连曹丕当时也只知道广陵城,不知另有什么江都城。到了明代,志书的编撰者们对江都古城曾经的有与无问题,因“不可考”只能是处于糊里糊涂状态了。《万历扬州府志》对“圮水说”是不敢肯定的:“江都县城临江似与志合,盖县未附郭时各为城守也,不知筑自何代,今不可考。县南四十五里为瓜洲镇城。”从文中所用的“似”、“盖”与“不知”就能看出问题,他们所能肯定的只是(江都)县南四十五里处为瓜洲镇城。清代学者其实对此说也持怀疑态度,如《雍正江都县志》云,“《寰宇记》云:城在州城西四十六里,后为江水所浸,无复余址。疑此城为改郡国时移建为江滨者。”2、关于江都古城圮于水说法的几种不同清代与近现代许多学者也觉得江都古城似乎存在过的,其原因大概是由于清代康熙年间随着长江主泓的北移,瓜洲开始塌江,以致后来全部塌没江中的史实。或又因为至今扬州江都区的大桥嘶马一带常常发生大面积的塌江现象,他们便相信了文献中所记载的古江都城是存在过的,认为后来或许是“圮于(江)水”了。笔者觉得,这种推论也不无道理,关键是要能证实才行。但如果他们对古代文献中的说法能花点时间独自研究一下,应该会发现此推论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前人的记载并无事实为基础,最先的《元和郡县志》并未能给出证据与出处。而后的地理志中一些说法更有相互矛盾之处,难于判断真伪。比如在古城方位上,就有说在府城西南,或是在西,或是在东南方向的不同。如《寰宇记》载,“汉江都故城在唐江都县治东南四十六里”。在距离上有离扬州城四十六里与四十里的两种说法,《方舆纪要》与《乾隆江都县志》等所载就为“江都古城在(府)西南四十里”。对于传说中“故城”圮於水的时间的记载亦有不同。《乾隆江都县志》等说是在三国时期,《嘉靖惟扬志?卷之十?**志》的记载是说隋代还存在:“隋江都城在府西南四十六里,为江水所侵。”我们的文史专家们如果注意了这些不同说法,本来是会对江都故城圮于水的说法产生怀疑,而无法定论的。3、关于别自为城说与江都古城即邗城说总的来说,过去的文献基本肯定古江都城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也还是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江都古城是别自为城,另一部分人以为古江都城就是邗城,具体一点说,他们认为江都古城就是春秋时吴王所筑的邗城。这两种观点的不同,对江都古城方位自然就有不同说法了。《元和郡县志》之后现存时间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就是北宋时代的《太平寰宇记》了。该志载:汉江都故城在唐江都县治东南四十六里,即吴之邗城也。清代学者刘文淇所著《扬州水道记?吴沟通江淮图》解说云:“江都城临江,据《寰宇记》知汉江都故城在唐江都县治东南四十六里,即吴之邗城也”。这里有个很难说通的问题,按历史所存多数资料对江都故城的记载,普遍认为汉代江都古城是在唐代扬州的西南方,而邗城是在东南方,古江都城即邗城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再注意一下《水经注》的说法:“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水经注》又云:“广陵郡之江都县,县城临江”。可见所谓的江都城是别自为城,并非就一定是邗城。根据文献对古江都城的记载,无论位于西南方圮于水也好,还是东南方说也罢,但都有共同之处,即江都城与广陵城不是同一座城池,即使认为江都城就是邗城,而对于府(州)城的广陵(扬州)城来说,也还是“别自为城”的。也就是说,其共同点都说江都城是位于广陵城之南。下面是一幅《吴沟通江淮图》,最下方的长方形框为邗城位置,即汉江都城,洛桥之西的方框为唐江都城,其北靠近雷塘的方框是汉广陵城的位置。广陵城之南或东南存在过江都城或邗城吗?答案好像也只能是否定的。前面说过,年前海浪直拍蜀冈,汉代有广陵潮。其实到南齐时广陵潮仍然是存在的,不过在海陵观潮已更为壮观。《南齐书?州郡志》载:“南兖州镇广陵……土地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出海陵观潮,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也”。观潮地点从广陵移至海陵,表明江口已下移了一百三四十里,广陵南的江面又收窄了不少,也就是说这时长江水道又南移了一些。朱江先生指出过:“夹江,是唐代以后的长江水道;小江,是隋唐之际的长江水道;沙河(即曲江),是唐代以前(汉魏时期)的长江水道。唐代以前的长江水道,距蜀冈仅六里。”从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来看,汉魏时期及之前的广陵城是建于蜀冈上,人们的生产活动也是在蜀冈之上进行,即使是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也还未到蜀冈下面来生活。因此如果上述文献中的江都城存在的话,一定是与广陵城同时存在蜀冈之上的,但即使西汉广陵国的人口高峰时期的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8.8人,蜀冈上建筑两座城池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如果江都城真的位于广陵东南的46里处,这个江都城或者成了建于大江中的水晶宫,或者已经建到了长江的南岸去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江都*史办原主任朱华锦担任主编的年版《江都县志》还是有独到之见的。该志的记载是:“公元前年(汉景帝前元四年),江都县治所设在今扬州市西南夹江小沙州上,三国时,治所圮于江,自隋至清均设在扬州(今广陵区境)。这个说法虽然也是别自为城的说法,但与以前的都有所不同,只是仍然没有证据,也说不出沙州名。大概是根据在唐城西南46里的方位与距离,再参照现代地图所作出的推论。3、广陵城与古江都城合一说本文啰里啰嗦写到这里,性急的读者早要问了,汉代究竟有无江都城呢?笔者的回答是:有。那么,江都城是圮於水还是位于小沙州上呢?答案仍旧一个字:否。过去不少文献记载汉代仅有一个广陵城,而且就在蜀冈上,也有记载认为别有江都城的说法是误会所致。《元和郡县补志》:江都县,秦广陵县,汉析江都属广陵国,……城置陵上。《太平寰宇记》:芜城,即州城,古为邗沟城,汉以后荒毁。……按《郡国志》云:州城置在陵上。《水经注》云,吴城即吴王濞所筑,盖古广陵城在蜀冈上,邗沟城东北。《雍正江都县志?卷五》说的格外直接,“江都县为扬州附郭县,今城即汉吴王濞城旧基。”《嘉靖惟扬志?卷之十》载有这样的论说:“而论江都城之建置,则有汉江都城,唐江都城,宋、明、清之江都城。考其地址,汉城距江最近,唐城在其北,宋以后渐移而东,此其略也。”引文中说汉代江都城距江最近,到了唐宋明清时代这江都城就分别北移又东迁了。笔者认为,这是古代学者只看到现象,没有看清事物本质的结果。其本质应该是,历代古江都城的位置没有太大的变化,仍是在蜀冈之上,只不过由于长江三角洲苏北沿江陆地向南向东的扩展,扬州泰州沿江一线沙滩不断成长为陆地,宽阔的江面逐渐向江心收窄,海岸线又东移的结果。这或许是《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所说“汉江都城临江”,而宋代《太平寰宇记》作者乐史所写的是,“江都城临江,今为水所侵,无复余址”。宋代的扬州江边位置与汉代江边早已不同,宋代的乐史并不知道汉江都城的遗址仍在蜀冈之上,而他误以为是在离扬州西南四十里外的江水中了。清代著名学者刘文淇在其《扬州水道记?江都运河》中写道:“晋穆帝永和以前,邗沟水由江都故城(在唐蜀冈,江都县西南四十六里),受江水。”括号中所注江都故城在蜀冈上是对的,又说在县西南四十六里就又不对了。朱江老先生在其《从文物发现情况来看扬州古代的地理变迁》及《项羽都江都考》等专论中考证出汉代广陵只有一城,就在蜀冈上。他认为,汉高帝十二年立其兄之子刘濞为吴王时代的“都广陵”,其实是在原来广陵城东北附郭筑城。只是在城的范围比楚广陵城大出了许多后作为王侯国的都城的。汉附郭东城,是与吴邗城、楚广陵城连成一体的。朱江先生的这一考证结果是与史籍的诸多记载基本相合的,也是被考古挖掘所证明了的。还要说明的是,自汉代以后,晋与南朝刘宋都曾治过城,但也都没有离开过汉城的故地。数年前笔者曾认真读过运河史专家徐从法老先生发来的《京杭大运河史稿(电子版)》出版前的征求意见稿,此稿的《江左大镇——扬州》一节中写道,“扬州古为邗国,春秋时属吴,筑邗城,楚怀王十年(前年)在邗城旧址建广陵城,这是扬州又称广陵之始。秦汉之际,广陵‘县城临江,为一都之会’,因此,又名江都。”可见徐老先生的看法与朱江先生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即邗城、广陵城与江都都在同一地址。由此可知,汉代的江都城是存在的,是位于蜀冈上,传说中的是在府城西南或东南四十多里处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2益中《江都仙镇古今丛谈》系列,转载请注明出处益中先生授权发布的作品关于芒稻河的?段公案兼与扬州?利专家徐炳顺先?商榷关于《淮水何时入江》答徐炳顺先生谈芒稻河与扬州仙?镇的兴起发展之关系晚谈清代以来江都县的分与合谈“江都城”地理位置的变迁论江都别名?川的是与?(上)论江都别名?川的是与?(下)束星北,爱因斯坦助手之谜(简篇)我所知道的束星北先生的家世情况(简篇)浅议“中国雷达之父”的说法谈《仙女庙外科、妇科名医王海如》中的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