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隋炀帝离开洛阳都城,南下江都,注定了他的结局。因为在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洛阳。公元年,江都发生兵变,叛军将隋炀帝活活勒死。
可能有人会觉得,如果隋炀帝在游玩之后回到洛阳,就不至于落得如此惨淡的结局,被后人认定为死于贪图享乐。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隋炀帝去往江都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巩固统治政权;二是聚拢财政经济;三是为大隋争取最后机会。
一、唯一的根据地
首先,杨广选择去往江都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他认为江都是他的唯一根据地。史料中有过记录,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原本身份是晋王,而太子是他的哥哥。公元年,杨广带领人马将陈朝剿灭后,被任命成扬州总管,负责管理江都一带地区。公元年之后,杨广势力越发强大,回到长安之后夺得了太子的位置。
综上可以看得出来,杨广的势力最开始就是在江都一带发展起来的。即使后来杨广做了皇帝,但依然没忘记当初让他起家的江都地区,这才有了他三次南下江都。因为在隋炀帝的心中,一直将江都作为自己的唯一根据地。退居根据地,让他有了更多可能。所以说,隋炀帝巡游江都的主要目的之一,其实是将江都视为自己的根据地。
二、经济的聚集地
其次,江都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实支撑着这个隋朝的经济,隋炀帝下江都的另一目的就是发展经济。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人口南迁的现象,使得江都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崛起。隋文帝实现统一之后,隋朝的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隋炀帝继位之后,将大运河重新修建,加快了国内经济发展,尤其是江都地区已然成了隋朝最富裕的一个地区。
综上可以看得出来,江都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这个王朝的经济发展。在隋朝各地爆发起义、社会不稳的状况下,隋炀帝还是选择前往江都,并非只是为了游玩,而是想要借助江都的雄厚物资作为基础,继续为隋朝部队聚集财力。如果隋朝具备一定财力基础,自然也能够提升军事实力,使得隋朝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当然了,当时的隋朝财力真的很强的,据说在唐朝建设几十年之后仍然还有剩余。所以说,隋炀帝第三次南下江都并非只是为了玩乐,其中一个目的是为王朝聚拢财力,从而意图提升综合国力。
三、割据江都寻求活路
最后,隋炀帝之所以在动乱时期南下江,其实也是在外王朝寻找生存的最后机会。杨广做晋王时,在江都地区就是他一人说了算。当时的他也就已经有了将江淮地区割据,为他去长安争夺太子之位做准备。割据江都,也是他为自己留的后路。如果夺嫡失败了,他仍然可以将江都地区割据,保存自己的最后实力,以求日后东山再起。
综上能够看出出来,江都地区在杨广做晋王时期,就有与王朝割据的基础条件。而在大隋王朝处于岌岌可危状况之下,隋炀帝仍然执意再下江都,其实也是有着想要将江都割据的意图。特别是隋炀帝决定去江都的时候,把朝中的大臣和十几万的隋军一起带往江都。大有在北方都城保不住的情况下,割据江都为王朝争取最后的活路。所以说,隋炀帝在隋朝动荡不安的时候选择南下江都,其实也是在为大隋王朝争取生存的机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隋炀帝下江都,并非只是为了享乐,而是在为王朝寻找机会。并不能用隋炀帝因享乐导致灭国,对隋炀帝下江都盖棺定论。在隋朝濒临灭亡的时候,隋炀帝下南郡想要通过聚拢江都财产,在北方失守时仍然能够以江都作为根据地,留下一个为王朝东山再起的机会。只是没想到江都兵变,导致隋炀帝最后的希望也化作泡影,打隋王朝彻底走向灭亡。
对我们而言,也能够从中吸取一些教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做好准备。在过程中更应该防微杜渐,避免矛盾一步步积累起来。等到最后关头爆发,又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最后再想要挽回已经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