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u0002江都u0003记忆u00
TUhjnbcbe - 2025/7/21 17:15:00

#江苏记忆#

江都区大桥镇,历史既久,人口多且物产盛,商业亦发达,故遗珍也颇丰。此篇说说大桥遗珍之王氏碑刻。

大桥王氏祠堂碑刻,原存于嘶马太字村赵巷小学内,立碑于清代,原存大小13方,有“王氏之祠”石额,“京江王晓崖先人自叙”及“王氏先人记事”、清“宣统元年捐助万全县学堂经费建坊碑”等刻石。

现在仅剩“王氏之祠”篆书门额一方。长1.5米,宽0.52米,其余在太字村小学搬迁时不知所踪。

另一方碑刻曾流落乡野,于年被运到大桥中学人文馆内妥善保管。此碑刻于清宣统元年(),距今已多年,碑刻内容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有关,其见证了江都兴办新式学堂之初始。

此碑长90厘米、宽45厘米,为青皮石刻碑,小楷镌刻,腰部有裂痕,有几行文字已磨去,但大部分文字仍清晰可辨。竖行排列的繁体字自右向左:钦加运同衔、赏顶戴花翎、署理泰兴县正堂加一级记录十次俞为出示晓谕,奏准于原籍告准建助学堂……不得籍词阻挠,滋生事端,致于查究,各遵照无违特示,晓谕俾众周知。保请到县,据此于批示。外出示其谕右此告示,发赵家巷祠前勒石,宣统元年十月十六日(印)。

解读一下,就是一个“署理泰兴县正堂”的清代官员“出示晓谕(告示)”,“奏准于原籍告准建助学堂”,周知“民众不得籍词阻挠,滋生事端”,并在“赵家巷祠前勒石”发布。

赵家巷祠,乃嘶马王氏祠堂,嘶马王氏,源出姬姓,祖先为太原望族,这一王氏支脉世居镇江,塌江后迁至嘶马,并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嘶马一带的望族。根据收藏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京口王氏家乘》中《迁祠记》记载:“华南公继创宗祠于顺江洲之五接桥,堂名双柏,继三槐也。”顺江洲,今江苏镇江丹徒高桥,古称藤料沙,后改称顺江洲或者洲上。

王氏祠堂“自华南公创建于顺江州五节桥,数百年来,几经更易增修,道光二十九年()遭坍,迁建江北共成。”

“迁建江北”就是指迁建于嘶马镇东赵家巷。此处风水方位佳,为“壬山内向兼亥巳分金”,丁财两旺。原祠堂有“基地八亩三分”,四周以灰桩为界,“东南角有井地二分,通庄公用。”该祠堂祠堂由门房、享堂、寝室、节孝祠、宦公祠、书塾、讲堂、厨屋、对厅等组成,极具规模。

资料来源:《京口王氏家乘》

“双柏堂”王氏祠堂,每逢祭祀之时,远近的宗亲都会前来拜祭祖先,热闹异常,堪比庙会。后因战乱等原因,王氏祠堂渐渐破败,现只剩下半间破屋。

(作品原创:纪树青)

参考资料:

1、,江苏人民出版社,徐耀新主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大桥镇》

2、京口王氏家谱被美国哥大收藏 江都嘶马仍存半间祠堂

3、大桥有块清宣统元年石碑,显示年前江都兴办新式学堂

1
查看完整版本: u0002江都u0003记忆u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