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楹联故事清江都知县陈文述的自题官署联扬
TUhjnbcbe - 2025/7/20 19:08:00

“勤补拙,俭养廉,更无暇馈问迎送,来往宾朋须谅我。

让化争,诚去伪,敬以告父兄耆老,教诲子弟各成人。”

这是道光元年()陈文述来到他恩师阮元的家乡任江都知县时,在官衙的一副自题联。

陈文述(-)初名文杰,字文伯,钱塘人(今杭州),著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文集》等,在浙江被誉为“钱塘三陈”之一,在京师又为称为“浙江三陈”之一。

乾隆六十年()阮元调任浙江学政。嘉庆元年()乡试,阮元亲自命题,陈文述脱颖而出,其诗作为杭州诸生之第一,遂为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阮元所赏识。

嘉庆三年()阮元任满离浙,召陈文述入幕进京。四年九月,阮元升任浙江巡抚,陈文述随之赴浙。

碧城仙馆诗钞

嘉庆五年()陈文述中举,次年入京师会试,并于嘉庆十一年()外放,历任全椒,繁昌,崇明等地知县。由于长期跟随在一生勤勉,清廉正直的阮元身边,在其身传言教之下,陈文述也立志像封疆大吏阮元那样为官。

道光元年()陈文述来到恩师阮元的家乡江都为官。甫一上任,在了解情况后,便自题一联张贴于官衙,既是自警,亦在示人。

上联:是要遵循“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的古训,革除官场沿习已久的陈规陋习,无意去搞送往迎来,私相授受的一套,请同僚宾朋们予以谅解。

下联:是要倡导“以礼让化解纠纷,用诚信去除诈伪”的处世哲学,使之成为父母们教育子弟为人处世的成人之道,以减少不必要的纷争。

正是秉承这一执政理念与信条,陈文述在江都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就施行了许多“惠政”:

一是案无留牍。上任伊始,他就发现前任因热衷于迎来送往,积下大量案牍。他便夜以继日地处理积案,批阅公文。人们赞他:“性明敏,案无留牍,听断如神”,“政教悉善,判断无抑,时人为集其判事而刊之曰《陈公断案》”。

二是留心水利。为了防止洪涝灾害,以利盐运,他“请开伊娄河,建釆虹桥,浚仪征运河,皆便民之政”,不仅“以济行旅,且资灌溉”,

并先后写了《高堰另建五坝议》,《昭关坝议》等呈文,建议蓄泻淮水,缓解里下河受灾压力。

陈文述手书

三是拯恤甚力。道光三年()因“江水为灾”,他除了及时全力赈济以外,还“治药救疫”,“以千金制药,徧置城乡”,并让“有女无力字者嫁之,丧无所归者殡之,屡以冬衣赠寒士”。

四是修缮学宫。到任后,他“修学宫种树,今欣成阴矣”,并“尝建广陵十二烈女祠于府学旁,谕士民曰:敦崇节义,风俗所由厚也”。

当陈文述期满离任时,人们称他“陈云伯明府文述为人行事酷似范文正公”,邑人歌曰:“三年之前民忧忡忡,三年之后民乐融融”,“公今去矣民献愚衷,焚香万炷祈祷苍穹。愿公再来高控五骢,被公之福一郡皆同”。还有人书联赠之曰:“明镜高悬,共仰二分邗上月;惠声广播,如听万顷浙江潮”。(朱毓麒)

1
查看完整版本: 楹联故事清江都知县陈文述的自题官署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