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河流阡陌高,近通江岸远通艚。新秧浸插犁边水,谁道潮头用桔槔。”这首《白塔河》诗,为清初诗人郭士璟所写,收入其《广陵旧迹诗》。诗后有注曰:“在府治北六十里。南通扬子江,北抵运河。昔漕道由此入,后移漕瓜洲,闸坝遂废。其冬涸春泛,民得灌溉之便”。
郭士璟(-)字眉枢,号钦霞,邵伯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先后任常州府教授,国子监助教,工部主事,乞归后论文赋诗以老。康熙南巡时,曾召至行在,赐以《泉石怡情》匾。
郭士璟这首诗连同注,不足五十字,却简明而又形象地述说了白塔河的功能与作用。
白塔河沟通长江与运河,成了大运河江北的又一个入江口。
大运河江北入江口,原来有两处,瓜洲与仪征。明永乐七年()由平江伯开凿了白塔河,它“南通扬子江,北抵运河”,这就为运淮之水南下又增加了一个入江口,从而“以防泛滥,以备疏瀹”,“以利蓄洩”,而且,相比较瓜洲运河,白塔河更靠近淮扬运河段的扬州城东段,有了更为优越的地理位置。
白塔河贯通长江与运河,成了南漕北运的便捷通道。
瓜洲运口,自唐以来的多年间,一直是江南漕船过江的主要通道。江南苏、松、常等府乃至浙江的漕船,大都从武进孟渎河出江,沿江上溯里到瓜洲,而“大江风涛之险,漂溺之患,月所不免”,加之在瓜洲还要盘坝过坎,这就费时费力,增加运输成本,且常有盗窃之患。白塔河开挖后,“则江南漕舟,可径投。断腰洪,入夹江,三十里入河,又四十里而达扬境。脱不测之渊以即安流,忘盗窃之虞而游乐土。烝徒吹呼,无事转挽,篙工舵师,忱卧而治,其为省费又奚啻数万而已也哉”(明《重修白塔河记》)所以,“苏松舟楫,多从往来”。
白塔河畅通长江与运河,催生了大桥集镇的发展与繁盛。
大桥镇南濒长江,西帎夹江,白塔河又穿镇而过,这就使得大桥镇成为扬州东乡东西车马往返,南北舟船经行的交通要道。特别是常年累月的漕船,货船,客商的经停,使得大桥成为南北手工业品与土杂产品的转运地与集散地,商品交易最直接的受益地。尤其是宣德七年()疏浚白塔河,建新开,大桥,潘家,江口四闸,这是继“大桥山寨”之名出现在宋代地图之后,“大桥”地名又一次载入国家史册!这说明,随着白塔河的开挖,大桥早已从一个农村大集市发展成为一个集镇了!正如《江都县志》记载的那样:“明永乐间陈瑄穿白塔河通运,由此达江,商舶亦由此出入”,大桥“居人日众,遂为大镇”。
白塔河联通长江与运河,为大桥高沙地区农田带来灌溉之便。
由于白塔的流经,润泽了运河以南的高沙土地区,不仅解决了民众吃水,用水的困难,而且为广大农田,“得灌溉之便”,正如诗中所说“白塔河流阡陌高”,“新秧浸插犁边水,谁道潮头用桔槔”,不须再用桔槔一起落地汲水,益莫大焉。(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