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古代两场军事案例说明,战争初期采取进取或
TUhjnbcbe - 2025/6/27 20:38:00

在古代,一股势力想要夺取天下通常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选择从自己的地盘往京城打,沿途不要被任何情况干扰,目标坚定,一鼓作气,一战打出气候,打出威名。另一种选择是,先死守在自己的地盘,等着朝廷派人来攻,先守住第一波攻势,稳固自己的基本盘,再慢慢与别人争天下。

读过一些历史案例后,我们发现,选择这两种作战方略所呈现的结果,居然出现一边倒的态势。我们今天就用两场战争案例来分析、说明这个问题。

隋炀帝大业13年,身在太原的唐国公李渊举起义旗,但他发出的口号并不是推翻隋朝,而是只将矛头对准了隋炀帝,他在檄文中说,由于隋炀帝的暴虐,导致天下骚乱,百姓民不聊生,迫不得已才发动起义。而自己发动义兵,旨在拯救黎民百姓于倒悬,打倒隋炀帝,扶立另一位隋朝宗室代王杨侑为帝,完成这件事后,他便归隐田园。

于是这年7月4日,李渊率领3万人马从太原起兵,一路浩浩荡荡往长安进发。可当他们推进到霍邑与河东郡之间时,被守将宋老生和屈突通给挡住了。但更令李渊困扰的是,他的大后方太原,却传来了突厥人联合山西北部割据势力刘武周一同来犯的消息。前面有敌军坚守城池,后有贼人来偷袭,李渊陷入了两难之地。

这时候他的心腹大臣裴寂说道:“唐公,咱们现在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地步。宋老生和屈突通都是能征善战的老将,我们攻打他们,一时之间恐怕也攻不下来。而我们的南面,又有李密在黄河岸边占据,我们无法确保他不来侧翼袭击我们。而东面还有河北的窦建德,大后方还面临着突厥人的偷袭。我们现在很被动啊。我认为咱们现在还不如班师回太原,先击退突厥人的进攻,保住太原城,稳固好大后方,等做完这些事情后,我们再出来争天下。”

但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听了这话后立即反对道:“裴寂说的这些问题,在我们起兵之前都是已经存在的,在我们起兵之前实力还很弱小的时候,他们都没来攻打我们,现在我们兵强马壮,又没有称帝的口号,他们不会贸然与我为敌。而所谓的突厥人带着刘武周来偷袭,实属不可能之事。刘武周虽然投靠突厥人,但他们以利益结盟,内部之间也是以互相猜忌为主。他刘武周不守着马邑却要来攻打太原,他就不担心突厥人偷袭他的马邑吗?所以形势看起来很严峻,实际上没有想象的那么坏。我们此刻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大后方的安全,反而要一鼓作气,一往无前拿下长安,打出威名,打出成事的气候,才能引起天下各方来归附啊。这时候怎么能回到太原呢?如果回去的话,我们和刘武周那种割据的小军阀有什么区别。”

李渊在裴寂和李世民的意见中左右摇摆,一时之间也的确拿不定主意。想了一下午,他最终决定保守一点,听从裴寂的意见,班师回太原,先稳固大后方再说。李世民还想再劝一劝,但却被李渊呵退,说主意已定,休要再言!

李世民不死心,当天晚上又来到李渊的卧室外面,但李渊就是不见他。李世民心一横,嚎啕大哭起来,边哭还边念叨,说我们李家危亡无日,很快就要灭亡啦,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就自我了断吧,他眼看着李家就这么覆亡,实在不忍心呐…总之就跟咒魂一样,吵得李渊不得安睡,李渊这才又叫他进去商议。

李世民便说道:“我们是打着拯救百姓、匡扶隋朝社稷的义旗而出兵的。士兵们跟着我们也正因为我们出师有名。此时前进,将士们便目标坚定,奋不顾身;若是后退,这些人就直接跑了,不跟着我们了,队伍直接就解体了。到那时候还怎么将他们再凝聚起来呢?而周边环境险恶,我们很难不被别人消灭啊。所以我替父亲感到悲哀!”

听了李世民的话后,李渊这才醒悟过来,可是率领左路军的李建成早已动身走在了回太原的路上。于是李世民又连夜快马追上,说父亲已经改变主意,继续向长安进发。

最终,霍邑在李世民的带领下被攻克,宋老生被斩杀。后面再经历几场战斗之后,李渊的大军便轻轻松松拿下了京师长安,夺得了关中这块最稳固的基地,也就有了李唐王朝的基业,而隋朝丢失了长安后,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也被部下发动叛乱杀害,隋朝正式灭亡。

那么,李渊在起兵之初到霍邑之战前的战略决策中,到底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呢?那就是他们的战略选择问题,是一路打到底,还是遇到困难就回到根据地先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田再说。

对此,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此人在起兵之初,也遇到了和李渊完全相同的问题,但他却选择了回师自救,最终结局是怎样呢?

明武宗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叛乱,企图推翻明武宗。朱宸濠的大本营在江西南昌,所以当他起兵之后,有三个选择。上策是从南昌一路往京师北京进发,因为明武宗正德皇帝实际上是比较昏庸的(至少史料上是这么说的),所以很多京城官员和沿途的官员一听说有藩王要造反推翻正德皇帝,都觉得这个藩王肯定能够成功,于是也就首鼠两端,采取观望态度,只要宁王能打出一些胜绩,那这些官员会立马倒向他。

前提是,他要直取京师,不要在其他地方兜圈子。只要他一路上能打几个胜仗,打出威望,那么当他兵临京师城下的时候,不愁城内没有人给他做内奸,不愁没有官员迎他登上紫禁城的宝座。

而朱宸濠面临的中策是什么呢?是从南昌出发,沿长江而下,攻打金陵。金陵城池坚固,如果能拿下来,便可以和他的祖宗明太祖朱元璋一样,有了这么一个稳固的基业,至少可以作为一方割据势力与明武宗的朝廷相抗衡。

但朱宸濠却偏偏选择了下策,那就是在他的基本盘里打转转。他率领大军从南昌出发,经过九江到达长江边的安庆城下时,却听到了后方王阳明率领朝廷官军来攻打他大本营南昌的消息。有人劝朱宸濠不要回师救南昌,因为南昌城本身比较坚固,当年朱文正就凭借3万人马在南昌城中挡住了陈友谅八十万大军,所以不必担心后方。此时应当一鼓作气,要么拿下南直隶应天府,要么直接北上。

可是朱宸濠听到大本营被偷袭,却吓破了胆,不敢再往前,而是率领大军来救南昌。试问,他稳稳地待在南昌城中又能有什么作为呢?于是,在朱宸濠率领大军回师走到鄱阳湖时,就被王阳明的大军在半路上给击溃了。

历史有时候是很相似的,而身在其中的历史人物所面临的的处境也是极其相似,但却因所选择的策略,或本身所固有的认知,而导致结局完全不同。

这些都说明,保守者自以为能保住眼前这点儿利益,但其实什么都保不住,相反只有积极者才会有所作为……

您读了这两个案例,有什么启发呢,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高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两场军事案例说明,战争初期采取进取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