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强国行十二江都榜样频登学习强国
TUhjnbcbe - 2025/6/23 23:10:00

当前,江苏省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已部署,强调“用好典型引导这个方法”。在主题教育中,江都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江都榜样”学习、以先进典型引路,确保教育取得实效。

学习强国,知行你我。一段时间以来,“江都榜样”频频登上“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江苏平台。先后组织宣扬江上青、许晓轩等一批革命先烈,推出李彬、高雁、陈鹂、戴华一批“江都好人”,宣传“麦客书记”“富民书记”等一批“龙川先锋”。

“三大攻坚”有宣传。先后通过“学习强国”江苏平台《江苏实践》栏目推出《江苏扬州江都巧用“加减乘除”做好脱贫攻坚“综合运算”》《江苏扬州对口帮扶陕西榆林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扬州江都:党建+脱贫,不让一个百姓掉队》《扬州郭村镇组团脱贫唱响“东进新曲”》等多篇脱贫攻坚的好做法。

“江都榜样”有推介。先后运用“学习强国”江苏平台《江苏实践》《江苏榜样》《江苏学习》等栏目,推介《谈友林:“麦客书记”的富民初心》《扬州江都:“富民书记”陈九龙的乡村振兴梦》等一批“龙川先锋”,报道《李彬:不忘英雄替英雄尽孝》《江苏有一群“小艳子”,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百姓生活》《戴华:扎根基层22年笑是走进百姓最好的“敲门砖”》《一本失物招领簿,记录环卫人满满的爱心》等多篇“江都好人”的先进事迹。

“红色江都”有弘扬。先后借助“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永远的丰碑》、江苏平台《红色江苏》等栏目,宣传了《江上青》《许晓轩》等一批革命先烈,讲述了《郭村保卫战》《邵伯保卫战》等多个江都革命史实,发表了《一个团灭13个团,79年前新四军挺进纵队的“孤军奋战”》《72年前,烈士狱中写下“与妻书”》《郑少仪:女“余刚成”夜送“鸡毛信”》《听,红岩英烈许晓轩的初心遗言》《讲述英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江苏迎接15位红岩革命烈士“回家”》等多篇“红色江都”的珍贵史料和感人故事。

知行龙川《强国行》栏目现刊发江都《榜样》专题,以飨读者。

01

脱贫攻坚丨扬州江都:“党建+脱贫”

不让一个百姓掉队

今年夏天,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大彭村残疾村民陈来锅有了一份新工作——帮村土地合作社卖西瓜。陈来锅行走不便,其他村民便帮他把瓜摊摆放好,他只要负责卖瓜收钱。“二十多天,我赚了两千多块工钱。”陈来锅高兴地说,“我去年收入就过了一万元,今年收入,还得超去年。”

陈来锅的经历,是江都区推动精准扶贫的一个生动细节。去年,江都区共有户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江都区委书记张彤说,江都区正在以党建为引领,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就业扶持、创新创业,拓宽贫困群体的稳定收入来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三组用真情、出实招的“对对碰”故事。

一名残疾村民的脱贫和31家合作社的成立

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如何拓宽增收渠道,帮助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江都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动力。

陈来锅年过五旬,因双腿残疾,至今单身,只有不到一亩的责任田,种粮收入有限。但在去年年底,陈来锅却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一名单身残疾村民如何脱贫?

去年5月,大彭村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流转亩农田,成立贤发粮食种植农地专业合作社,新增了林兔养殖场、水产养殖和30亩西瓜种植基地。陈来锅的责任田流转后,当年便有了近千元收入。

去年,大彭村还成立了残疾人之家,与两家工厂联系,承接了毛绒玩具包装和劳保手套加工等业务。这些业务对技能要求不高,为陈来锅增加了收入来源。此外,村里买了45只鸡鸭鹅,送给陈来锅饲养。“加上挂扶单位的帮助,年底一算,去年收入妥妥地超过了一万元。我现在可不是贫困户了。”陈来锅开心地说。

今年夏天,陈来锅卖瓜有劳务收入,也是得益于去年土地流转。

“成立合作社,村民拿到租金和股金,困难村民可在合作社轮流帮工。”大彭村党总支书记徐粉林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将个体弱势转化成了群体优势。去年底,全村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放大“土地租赁”模式效应,由村集体流转租用土地发展农业产业,让低收入农户获得“租金+股金+薪金”,是江都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成功实践。

江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扶贫办主任赵相平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0个村开展农地合作社试点,成立合作社31家,入社成员人,入股面积亩,先后创成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8家、省级13家。

一个全民创业村和一个淘宝村的脱贫赛跑

区全民创业示范、陈营火龙果采摘园日前大面积挂果上市。

图为游客采摘“洋昙花”(郁兴摄)

精准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拓展稳定和长远的收入渠道。江都基层党组织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通过全民创业,实现脱贫致富的“自我造血”。

“在我们村,没有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浦头镇东元村党总支书记曹德高自豪地介绍,“东元是全民创业特色村,全村多农户参加创业,规模企业、家庭作坊、个私经营一起发展,去年人均纯收入4.02万元。”

东元村全民创业如火如荼,党员干部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

东元村人均耕地0.5亩,年前,该村只有一家企业——金利源服装材料厂,规模不大,有不少上下游配套产品要到苏南加工。根据本村发展实际,村干部主动与该企业沟通,动员其将加工业务向本村转移。不仅如此,村干部还带领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去张家港、常熟等地考察学习、了解行情、寻找商机,并聘请技术、销售等方面的人才,形成了党员带群众、大厂带小厂、企业带农户的全民创业态势。

据统计,东元村共有56名党员和15名村组干部带头创办实体,带动了全村多人参与创业。全村现有73家企业产值超过万元,6家企业超过万元,两家企业过亿元。去年,该村8户贫困户中6户已脱贫,剩下的两户将在今年内全部脱贫。

和东元村一样,小纪镇富民村也是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脱贫致富。据悉,富民村现有文体产业企业90多家,环保企业10多家,企业从业人数达多人,年人均收入3.1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现有网络销售人员多人,今年上半年,实现网络销售多万元。“就在前几天,我村入选中国淘宝村。”该村村委会主任郜红妹高兴地介绍。

“我村46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中,已有43户成功脱贫,剩余3户年底将全部脱贫。”郜红妹介绍。

“第一书记”与“乡村振兴好青年”的扶贫接力

在“富民党建”活动中,区税务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帮助低收入农户讲解相关政策,并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彭佳摄)

群雁高飞头雁领,脱贫要有领头人。为帮助经济薄弱村,年以来,省、市、区共选派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江都农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精准发力、有效作为。

邵伯镇崔桥村“第一书记”李强上任后,对村里0多亩土地进行重整发包,年收入净增20多万元。

丁沟镇野田村,“出门难”一直困扰当地群众。“第一书记”宫晓春到村后,积极向上争取资金91.5万元,修建了3.5公里长的柏油马路。

浦头镇联桥村,“第一书记”王盛任职期间,争取项目资金余万元,盘活闲置资产2处,争取扶贫资金和社会赞助88万元,村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62万元。离任时,联桥村名村民摁手印请求留任。于是,他的任期又延长了半年。

……

江都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周宇介绍,目前,在任23名省派、市派和区派“第一书记”已累计协调争取产业扶持资金万元,解决民生实事多件,推动13个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带动户贫困户脱贫,派驻村经营性收入均达50万元以上。

据悉,为培育推动乡村振兴的基层后备力量,江都区正面向返乡高校毕业生(A类),复员退伍军人(B类),致富能人、合作社社员、企业职工等技能型人才(C类),招录首批“乡村振兴好青年”。

“A、C类岗共计个,共人报名,人通过审核。B类岗即将启动报名,下一步将集中组织笔试、面试。”周宇介绍,“乡村振兴好青年”招聘,将与网格化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在镇(园区)机关、重点村、重要工作、重大项目一线成立青年人才党支部,建立“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好青年”结对机制,努力选拔培育一批优秀干部人才。

乡村振兴的脱贫路上,一批新生力量正破土而出。

02

最美人物丨戴华:扎根基层22年

笑是走近百姓最好的“敲门砖”

清秀的面容,瘦削的身板,梳得整齐光亮的马尾,总是笑眯眯的眼睛,这是戴华给人的第一印象。和所有爱美的女性一样,戴华也格外珍爱她的一头长发,最近几天,她却咬咬牙把留了23年的标志性长发剪短了。

熟悉的居民见到戴华,都要吃惊地问一句:小戴警官,你的长发哪去啦?戴华笑着向他们一遍遍地解释:“脱发严重,不得不忍痛割爱,叫老朋友们都不要担心。”

扎根基层派出所22年,长期熬夜导致戴华落发,但她却在压力之下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创新社区警务工作。

不在社区,就在去社区的路上

立秋后的江苏扬州,天气“热力”不减。8月18日早上8点30分,戴华准时走进扬州江都公安局龙川派出所。

“我不在派出所,就在社区;不在社区,就在去社区的路上。”这是戴华的口头禅。利索地收拾好记事本和背包,吆喝一声“走着,去转转”,戴华又出发了。

“刚工作的时候,我总觉得警察形象很高大威严,所以不怎么喜欢笑,可后来成天和辖区的群众打交道,慢慢发现笑是走近群众最好的‘敲门砖’。”戴华自信地说,“而且我笑起来也蛮好看的嘛。”

戴华所在辖区东苑社区有1多户人家,6多常住人口,路边铺面多家,小商小贩等暂住人口上千人。“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管起。”回忆起最初的信息采集工作,戴华忍不住皱眉。

她用了半年时间,专挑中午、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把43栋居民楼跑了3遍,手机上多了0多个居民的手机号码。

为了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年开始,戴华在人口密集的小区门口、路口办起“流动警务室”。一把遮阳伞、一张办公桌,在一个个休息日,她为居民办理身份证、户口,开展各项咨询服务。她的“流动警务室”成了居民家门口的“”。“不用打,有事就找戴华。”社区居民卞婷婷说,这句口头禅大家都知道。

日复一日的社区走访中,“警花戴华”的形象已深深扎根附近居民心中。她辖区的百姓有个形象的比喻:“戴华就像是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树,我们都是在这大树下乘凉的。”

6年前,戴华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退伍老军人丁增明生活很困难,便做出“老人以后由我负责”的承诺。因为这一句承诺,多年来,她就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老人,数次将老人从生死线上救回。

戴华的丈夫徐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在妻子的影响下也加入爱心活动,免费为老人检查身体、治病换药。夫妻俩这一干就是6年。

两千多个日夜,戴华每年坚持为老人过生日、除夕一起吃团圆饭,个人资助老人2万多元。她还动员社会力量为老人提供打扫卫生、理发、换药、送餐、洗被褥等服务,募集善款和物品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丁老的生活条件。如今,老人逢人便夸:“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戴华这个好女儿!”

织密为民服务三张“网”

戴华的办公桌抽屉里,静静躺着5年来淘汰的8部手机。精通网络新型警务的她,还是个自带流量的“网红”。

在微博上输入“龙川警花戴华”,便可看到戴华的个人主页。这个年注册的微博,已发布信息多万条,“社区民警戴华”话题阅读量高达1.4亿人次。

微博,仅仅是戴华开展工作的网上阵地之一。年起,她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织密社区平安的防护网、幸福群众的支助网、失联亲友的团圆网。

“你好,我们在雄都饭店周边发现一名走失的老大爷,看到手环上留了你的号码。”8月11日晚上,正在吃饭的戴华接到报警,马上放下碗筷,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经过查询系统比对手环上的编号,老大爷很快回到了家中。

这个外表像只“时尚手表”的黄色手环,正是戴华的创新设计。手环正面印有编号,表链上印有“请帮我联系家人”几个字,在上面留下戴华的联系号码,她自费定制了0个手环,送给辖区老人、敬老院老人。如今,戴华发明的黄手环已在扬州、泰州等省内多地得到推广。

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戴华在扬州首创警务微博、空中巡逻网、空中警务室信息化等新型警务模式。借助QQ、

1
查看完整版本: 强国行十二江都榜样频登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