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当大家看到这首《古从军行》时,肯定就会想起汉元帝时期,王昭君抱着琵琶出塞的场景。其实,历史上第一个弹着琵琶出塞和亲的女子不是王昭君,而是细君公主。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想结盟乌孙,许以大汉公主嫁乌孙王,共同抗击匈奴。乌孙王猎骄靡派使者到长安,向汉武帝求娶公主。
细君公主父亲刘建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第一代江都王刘非长子。元狩二年(公元前年),刘建畏罪自杀,江都国因此被除,改为广陵郡。细君公主为罪臣之女,嫁给了猎骄靡。
猎骄靡去世后,其孙军须靡继立为王,按照部族传统习俗(父子或祖孙共妻),刘细君又成为军须靡之妻。
太初四年(前年),和亲仅五年的刘细君,便在郁郁寡欢中死去。
细君公主死后,乌孙王军须靡再次向汉家求亲。汉武帝欣然同意,封楚王刘戊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再嫁乌孙国王军须靡。
我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刘解忧属汉高祖刘邦四弟刘交后裔,论辈分,刘解忧是刘细君的远房姑姑。刘解忧与刘细君同是汉室宗女,同样沦为叛臣之后,先后和亲乌孙国。
公元前年,解忧公主时年十六岁。身为罪臣之后的她,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接到和亲通知后需立马准备相关事宜。除了汉武帝赐给她的嫁妆,解忧公主去乌孙国时只带了一名贴身侍女——冯嫽,以右夫人的身份嫁给了军须糜。
乌孙国此时内部分为两个派系,一派希望与大汉结为友好邦交关系,共同抗击匈奴,另一派则是倾向于匈奴。
军须糜迎娶解忧公主之前,已经有多位妻妾,其中有一位左夫人(原是匈奴公主)颇受宠爱。加上她为军须靡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泥靡,成为王位继承人。解忧公主来到乌孙国后多年未生子嗣,地位属实不高。
当时解忧公主年龄不满20,加上封建时期女子地位不高,又远嫁异国他乡,处处掣肘,一个弱女子如何帮助大汉拉拢乌孙国?解忧公主没有像细君公主那样,一味地悲天悯人。她积极地参与乌孙的政治活动,帮助牧民抵御自然灾害,发展农业,支持与大汉开展频繁的贸易往来,使乌孙国的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同时,解忧公主与军须糜积极参加外交活动,她向各国国王赠送礼品,宣扬汉朝教化。加上婢女冯嫽很快学会西域各国的语言,成为解忧公主身边的左膀右臂。这样一来,虽然解忧公主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但通过在政治、社交,包括民生经济等方面的出色发挥,赢得了西域各国贵族和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并且提高了大汉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震慑了乌孙国内部想倒向匈奴的那些人。
军须糜在位时间不长,他临终之际,儿子泥糜年纪尚幼。为了维持内部稳定,军须糜决定把王位传给堂弟翁归,并和他约定:翁归死后要把王位传给泥糜。
翁归即位为乌孙王,解忧公主如同细君公主那样,又嫁给了翁归。
翁归又称“肥王”,他倾慕嫂嫂解忧公主多年,解忧公主先后为肥王生育元贵靡、万年、大乐三个王子,以及弟史和素光两位公主。长子元贵靡,被立为乌孙王储。在解忧公主的影响下,乌孙国终于“亲汉疏匈”。
乌孙国本来是在大汉与匈奴两个势力之间摇摆不定,肥王选择归附大汉必然会得罪匈奴。军须糜左夫人,也就是那位匈奴公主肯定痛恨解忧公主。
她暗中写信寄给娘家,请求匈奴赶紧发兵入侵乌孙,甚至让翁归交出解忧公主,与汉朝断绝一切往来。
翁归没有屈服,毕竟他与解忧公主是有真感情的,二人又生下多个子嗣。肥王一边出兵抵抗,一边同解忧公主上书汉昭帝,请求西汉出兵共抵匈奴。事有凑巧,汉昭帝刘弗陵体弱多病,他在位期间主张休养生息,与父亲汉武帝刘彻相比,很少出兵主动攻击他国。解忧公主与丈夫肥王向西汉请求发兵的时候,又正好处于汉昭帝病危之时。刘弗陵没有儿子,大臣霍光把持朝政,整个西汉上下乱作一团。为谨慎起见,西汉没有立马同意解忧公主的出兵请求。汉昭帝去世后,海昏侯刘贺短暂地当了一段时间皇帝。这之后,汉宣帝刘询正式即位。宣帝即位第二年(前72年),发铁骑十五万余人,分五路攻打匈奴。肥王同时派出全部家当——五万乌孙骑兵,西汉与乌孙国共同发兵20余万,连败匈奴,俘获包括单于在内近四万人。
从此,匈奴国力衰退,再无力对抗大汉。此后数十年,汉朝边疆无任何大的战事,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
西域莎车国在国王去世无人即位情况下,上书汉庭,请求立解忧次子万年为国王;龟兹国王降宾,迎娶解忧长女弟史为妻。
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翁归死,他遵守约定,把王位还给军须靡与匈奴公主的儿子泥靡。泥靡号狂王,按照习俗,五十七岁的解忧公主再嫁狂王,她为狂王生下一子鸱靡。甘露元年(前53年),为了让乌孙与其他西域各国彻底归附大汉,解忧公主设计诛杀狂王。事情败露,狂王受伤而逃。不久,翁归与匈奴公主的儿子乌就屠杀死狂王,自立为乌孙王,乌孙内乱。在汉朝出兵干预及各派势力的调解下,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昆弥即国王),统六万户;乌就屠为小昆弥,统四万户。
两年后,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和幼子鸱靡相继病故,解忧公主的孙子星靡即位。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已经七十岁的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
汉宣帝同意了解忧公主的请求,解忧公主带领她的三个孙子孙女及冯嫽回到了长安。两年后,解忧公主去世,葬在了长安。
民间传说,虽然王昭君作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若论美貌,或许解忧公主比王昭君更胜半筹。不然的话,为何已经57岁的解忧公主还能让许多男人为之倾心?我觉得,无论是王昭君还是解忧公主,这些外嫁的宗室女,想要完成和亲目的,不能仅凭美貌。解忧公主有着许多男人都未曾有的性格优点,那就是她从不自怨自艾。
试问,解忧公主与婢女冯嫽,用极小的代价,维持了乌孙和大汉的联盟,稳定西域地区几十年的和平。这样的功绩与同时期的霍去病将军相比,丝毫不遑多让。
谁说女子不如男?光有美貌无法成大事。只有牺牲小我同时自强自立,不埋怨任何人和事,积极解决问题,方是为人处世之道。
部分图片源于《解忧公主》剧照,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