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也是人民群众表达愉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方式。江都古称“龙川”,龙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春节舞龙在江都已成为延续多年的传统。这不,新春佳节,几支舞龙队就来给乡亲们拜年来啦。
丁沟女子舞龙队新春送祝福
大年初一一大早,记者来到江都区丁沟镇麾东村村委会时,这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丁沟镇女子舞龙队正在给村民们表演节目,为避免人群聚集,队员们特意选取村委会门前的这块空地。别看她们身体柔弱,一条飞龙舞得虎虎生风,并且不断变幻出各种造型,让大家大饱眼福,连连叫好!
麾东村村支书陈钧:这是我们麾东村已经延续了很多年的传统,展示我们麾东村的精神面貌。
队员们说,新年第一天表演,一定要元气满满。凌晨五点多,她们就集合做准备,换上统一的服装,每个人都精心装扮了一番。
舞龙队队员:传统的文化我们大家都是非常喜欢热爱的,所以我们也热衷于把它舞好,把我们的快乐开心带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邵伯舞龙队热闹贺新年
与此同时,邵伯镇舞龙协会的两支舞龙队也浩浩荡荡出发了。他们首先来到当地敬老院,为老人们送上新春祝福。
随后,舞龙队又来到附近开阔的运动场上大显身手。只见两条巨龙在空中翻滚游动,时而齐头并进,时而你追我逐,好不威风。
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拍照。村民们看得过瘾,队员们舞得尽兴。
舞龙队成员:(跑下来吃力吗?)不吃力,我们每年都玩,我们玩了50多年龙了。
邵伯镇舞龙协会会长华俊:舞龙在我们北祥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过年增加新年的气氛。
舞龙表演,舞出了浓浓的年味儿。受疫情影响,这两年大型舞龙表演没法举行,在确保防疫安全的情况下,几支民间舞龙队坚持小范围表演,为当地村民送去了欢乐。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表演的背后,离不开日常的艰苦训练。
推陈出新
这是丁沟镇女子舞龙队日常训练的场景,为了提高观赏性,她们在表演造型上不断摸索,推陈出新。
丁沟镇女子舞龙队队长董明春:到网上搜索,然后姐妹几个晚上把视频分解、研究,有时一个晚上都搞不好,两个晚上三个晚上,虽然辛苦,但是大家兴致很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支舞龙队由十一名队员组成,整条龙要舞得流畅,还要即时摆出各种造型,需要配合默契。比如这个“步步高”的造型,大家要把舞龙球的队员迅速地用竹竿抬到半空,然后站在上面做动作,这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舞龙队队员杨桂芹:刚开始有点害怕,腿也有点抖,现在我们练的时间长了,上去很自然。
年龄偏大力不从心
虽然队员们都很努力,但大伙儿坦言,舞龙毕竟是一项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而她们年龄普遍偏大,很多甚至是奶奶辈的人了,难免力不从心。尤其对一些高难度动作,只有羡慕的份儿。
丁沟镇女子舞龙队队长董明春:我们年龄最大的是60岁,最小的41,高难度动作年龄大一些的不敢做,那个后面一个人站到前面一个人肩上,还有后面的人两只脚夹到前面人的腰,这些动作我们都不敢做的。
因此,大伙儿都有一个心愿,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将这项传统运动发扬光大。
舞龙队队员张贤菊:我们岁数大了,感到体力不支了,有年轻人参加接班就好了,把这个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老龙”唤新人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邵伯镇舞龙协会的两支舞龙队也在为后继无人烦恼。舞龙队的队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虽然大家兴致很高,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为安全起见,他们也取消了许多观赏性比较强的高难度动作。
舞龙队成员:过去那个龙头相当沉的,我们玩戏水、龙船,玩的千奇百怪的。
舞龙队成员:现在要做一些高难度,比如站在人身上跳起来就不敢了。
据介绍,目前,邵伯镇舞龙协会有十几条龙,多次参加过省市大型活动表演,为了提高训练水平,他们还自费聘请国家级教练现场指导,然而,由于队伍青黄不接,往往事倍功半。
邵伯镇舞龙协会会长华俊:有高血压的,岁数大的,不能长时间玩,高难度的岁数大了,你教他也不会。
老队员们关心,传统的舞龙文化如何生生不息?当地政府部门已经在着手研究对策。江都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弘扬舞龙文化,传承龙的精神,他们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方面积极推进龙狮运动进校园,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了解当地的龙文化,为舞龙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举办国际国内龙狮大赛,在相互交流切磋中,增强龙狮运动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此外,他们还将新元素、新业态与传统文化融合,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并通过“传帮带”,培育新人,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江都区文体旅局副局长黄鹏:围绕中国龙狮运动名城的内涵打造,我们一方面将以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弘扬龙狮文化,在动漫、二次元、宅舞、电音、电竞等年轻经济业态中植入龙狮元素,让龙狮文化焕发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将着力推动传统龙狮文化与现代经济业态的创新融合。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则诠释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身为“龙的传人”,我们有责任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盟,舞出特色,舞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