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是中国传统的办学场所。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在家中聘请塾师教读自家子弟,称为家塾,一种是由地方(村)或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请塾师,以教地方或家族子弟,称为村塾或族塾,一种是由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称为学馆或门馆。
麾村学问大家费密就曾在家中西溪草堂教授自己的子弟,作为次子的学生费锡璜曾作《草堂赋》并序以记其事,从中可见家塾之一般。
费锡璜在《草堂赋》的序中写到:“康熙岁在戊辰,余方弱冠,村居江都之野田,读书西溪之草堂”。费密的家塾是在康熙年()开设的,就在麾村野田的家中,名“西溪草堂”的地方。
家塾周围的环境是“西溪之阳,学诗之堂。”,“互水环绿,迥林往仓”。草堂有西溪环绕,处在绿树浓荫的掩映之下,幽静雅美,委实是好读书,读好书的好地方。
家塾室内的陈设是“棐几晨净,绮琴夕张,据图散帙,墨陈浮光”。清晨,窗明几净,入晚,陈列棋琴,书籍簿本按要求打开,笔墨纸砚摆放有序,一天的学习就这样开始了。
家塾的学生除了费密的两个儿子,还有亲戚及村中好友的子弟共五人。这就是序中所说的:“村中张子子昭(张潜江,字子昭),后村徐子竺村(徐化秋,号竺村),中表杨子先令,字兄厚蕃(费锡琮)及余五人”。
家塾学习的内容,除了家传的经学以外,“同学诗于家夫子”,即重点向父亲学写诗。其教材,自然是由其父亲挑选的,“于时,夫子领群英之秀,诸贤选一时之良”。
在这种家学传承之下,“言咏迭进,永日相忘”,此外,还釆取灵活的教育方法,因人施教,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以发挥各人的专长。于是“先令以乐府擅奇,厚蕃以歌行标长,子昭以近体体启,竺村以诗余振芳。余醉心于古诗,亦谬为诸子所揄扬。”
学子们学习异常刻苦认真。他们“攻研深苦,引绳削根,不遗徐锐”,“思苕发而颖竖,竞凤起而龙骧”,“竞搴旗而争胜,互求疪而吹毛。苟幽奥之未臻,宁追琢之惮劳”。有时又自视甚高,不知天高地厚,“渺石城于一粟,小四海如秋毫”,有时又是自我陶醉,“构一意,气为之屏,得一语,舌为之挢”。然而,有时又不失孩童的顽皮与天真,只要父亲不在场,他们就“或囊头而竟夕,或裹被而终宵”,“或折簪而不觉,或倒衣而被嘲”!
学习期满后,虽“各有所就”,然最终是“燕楚散涣”,“转徙四方”,“玆堂寂寥,旧业荒落”,如今只能“追思旧好,乃为赋”了!
费锡璜在《草堂赋》中,为我们描述的自是费氏家塾生动而有趣,真实而自然的画图,让我们从中可以窥知当年家塾的大体情况。如今,野田庄的费氏故居巳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西溪草堂却是早已荒落无形了。(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