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和亲公主最可怜之处并不是恶劣的环境,而北
TUhjnbcbe - 2025/5/18 19:17:00
专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

在汉朝的历史上,“和亲”是当时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

公元前两百年,兵败匈奴后,刘邦听从大臣的建议,开启了“和亲”政策。这种政策,不但缓解了当时中原王朝和周边的民族关系,还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

在这些“和亲”的公主中,真正的“公主”很少,想来帝王也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吃这个苦,大多都是从诸侯、王室或民间挑选的。史书中关于她们的记载,文字都很是吝啬,大部分都随时间流逝了。

先来说说刘细君,她本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

话说,刘细君的曾祖父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易王刘非,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诸侯王,元狩二年(前年),企图谋反未成后自杀,刘细君的母亲们都被弃市。当时,刘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成为罪臣之女。

到了汉武帝时期,匈奴被打到漠北后,就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积极联合西域其它国家,准备进一步瓦解匈奴。此时的乌孙国很有实力,就成了当时汉朝主要的“拉拢对象”。乌孙国和匈奴可是世仇,本来他们在祁连山一带生活得好好的,而匈奴却仗着自己的厉害,将他们赶到了新疆温宿和伊宁一带。

谁愿意背井离乡?

所以,乌孙国一听汉朝提出“结亲”,很是爽快的就同意了。汉武帝对此事也是极为认真,为乌孙国王昆莫挑选了一位气质高雅且颜值极高的“公主”。国王非常高兴,封细君为右夫人。汉朝会用“和亲”这一招,匈奴一样会用。于是,乌孙国王没有办法,再娶了一名匈奴公主,封为了左夫人。

中原女子自幼生活在深闺中,只能看着人家公主整日骑马驰骋,不时还弯弓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心情自然很是郁闷。

对此,细君公主只能用诗来抒发自己的“不满”: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两年后,老国王猎骄靡病死,膝下的儿子也不在,就由孙子岑陬继位。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除了继承王位,还可以继承前任国王的大小老婆。细君公主不干了,她立刻写信要求回国。怎么可能呢?“和亲”本就是政治目的,汉武帝轻描淡写地说“入乡随俗,看在国家利益上,只能委屈你了。”

随后,细君公主只能再嫁,三年后生下一个女儿。之后,由于心情郁闷,生产后身体没有得到很好的调理,没过多久就抑郁而亡了。

但“和亲”还得继续,国王再次求婚。

这一次,汉武帝选中了楚王刘戊的女儿刘解忧。

这位国王和他的爷爷一样,为了自身的利益,同样也娶了一位匈奴公主。

解忧公主嫁过去几年,一直没有生育。匈奴公主倒是生了一个儿子,叫泥靡。没有几年,这位国王突然死了。由于儿子太小,族弟翁归靡继承王位,他长得很是肥胖,大家都称其为“肥王”。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解忧公主与匈奴公主,都成了他的妻子。

由于秉性不错,肥王和解忧公主异常恩爱,两人生下了三位王子元贵靡、万年和大乐。除此,肥王相当心疼这位来自中原的妻子,不但问寒问暖,还事事都听她的意见,无形之中增进了两国的友谊。但是,一边的匈奴却不开心了,你为何要厚此薄彼?所以,两国的关系一下就变得非常紧张。

解忧公主身边有一位婢女冯嫽,不仅知书达理,还具有很强的语言天赋。解忧公主将她视作自己的姐妹一般,把她嫁给了手握重权的乌孙右将军。

于是,这两段联姻对乌孙国的政治和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匈奴感到了危机。公元前71年,发兵乌孙国并公然挑衅,要他们交出解忧公主,还要求其切断与汉朝的联系。当时,肥王与解忧公主看到匈奴如此目中无人异常愤怒,当即就派出使者,请求汉朝支援。

这时候的汉朝,是大将军霍光“辅政”,他毫不犹豫地派出了五路人马。而且,为了稳妥起见,还专门派人前去督战。匈奴人大概是被汉军打怕了,不敢正面回应,只能一路向西北逃,半途被乌孙国军队伏击,更是一路溃败。之后,死亡4万人,损失的牛羊马和骆驼大概有70多万头,实力大伤。

至此,对汉朝而言,北方边疆暂时告别了“不安”。

经过这一次的亲密合作,乌孙国和汉朝的感情更进了一步。当然,解忧的地位也随之“高升”,冯嫽也成为了冯夫人,是当时社交场合的活跃人物,并不时代表着汉王朝“看望”西域各国。

只是,世事难料,肥王不久便病死了,王位只好归还给岑陬的儿子泥靡,其生母却是匈奴公主。之后,解忧公主的地位立刻下降了好几个等级。这位新国王脾气异常暴躁,毫无人性可言,大家背后叫他“狂王”。按照规矩,解忧公主再次“结婚”,还生了一个儿子鸱靡。

不过,这个国王的口碑实在很差,后来,他杀死肥王儿子一事,引起了国内动乱。汉王朝怎会“坐视”不管?立刻出兵。这时候,冯夫人派上了大用场,她到处斡旋,分析利弊,让大家不要中了匈奴的“离间计”。最后,乌孙国接受了汉王朝的提议,让解忧公主和肥王的大儿子元贵靡为大国王,统治六万户;匈奴公主的儿子乌就屠为小国王,统治四万户,大家分户统治。

这就是古代版本的“一国两制”?

只是后来,解忧的大儿子和小儿子相继病死,乌孙国的统治权落到了乌就屠的手中,解忧公主的处境自然一日不如一日。她远嫁大漠,一住就是50余年,前后经历了4个王朝,结婚3次。感觉自己的日子越来越不顺心,便写信给皇帝,说她“年老想念故土,希望能葬在家乡。”

信中情真意切,看得汉宣帝心中一阵感慨,很快就派人将她接了回来。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再次踏上了长安的土地,那一年,她已年过七旬。

当然,说起汉朝“和亲”的故事,王昭君一定是“主角”。不似其他“公主”是被指派的,王昭君是“自愿”的。

为何?

她出生于现在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容貌秀美,又极具灵气,琴书棋画,没有不擅长的。公元前36年,她以秀女身份入宫,可能是自认为自己“貌美”,就没把画师当回事。

结果,王昭君就被人家给“画丑”了,被扔进了“冷宫”,一住就是3年。

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发生了内讧,呼韩邪败给郅支,就跑到汉王朝土地上“避难”,在河套北面塞下暂时住下了。

公元前36年,汉军将郅支给灭了,呼韩邪一看,觉得需要和汉王朝进一步建立友谊,便亲自来“提亲”。汉元帝当然同意,立刻召开“后宫会议”。王昭君听闻后,第一时间站出表示愿意“出塞”。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元帝特意举办了“送别大会”,昭君也出席了。

皇帝哪见过她,一照面立刻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居然放走了一位美人,但是,自己的“承诺”是万万不能“回收”的。当即,汉元帝开出了丰厚的“嫁妆”——“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并改元为“竟宁。由此可以看出,汉元帝对这次“和亲”的看重程度。

走了一年多,王昭君终于来到了漠北。

当地百姓非常热情地欢迎她的“加盟”,之后,王昭君更是被封为“宁胡阏氏”。至此,两国人民友好来往,共促和平建设。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了。按照当地的规矩,她要嫁给下一任单于,对此,她内心十分抗拒,就写信给皇帝,她要回家。

汉成帝和当年汉武帝的做法一样,“既然到了当地,就要入俗”,她只能“从命”。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单于死了,她从此寡居,一年后抑郁而亡,时年33岁。

她所葬的墓地,由于背靠大青山,被人称为“青冢”。

王昭君嫁到匈奴的60年,是汉朝和匈奴两国相安无事的60年,使得整个漠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到处可见牛羊,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所以,饱受战争痛苦的老百姓,一直记着这位中原女子。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的“和亲”故事拥有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可以说,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中国最早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对我国历史上各朝统治者对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如西汉初期对匈奴的和亲就是忍辱退让。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

参考资料: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亲公主最可怜之处并不是恶劣的环境,而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