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董仲舒
董仲舒出生那年正是汉文帝登基当皇帝那年,即前年。
董家家境殷实,藏书众多,董仲舒不但天资聪颖,而且酷爱学习。关于董仲舒刻苦学习,“三年不窥园”的典故,足可说明他在学习上所下的功夫之大。这则典故是说,董仲舒太刻苦用功了,他父亲想让他在学习之余有个散心的地方,专门在他家后院建了个非常优美的花园,可是,花园建好后,董仲舒却三年都不到花园里游玩。这也说明了,只有刻苦努力,才有可能学到真本领。
到30岁时,董仲舒就开始招收学生,传授儒家学说。他讲学时,在课堂上挂一副帷幔,他在里面讲学,学生在帷幔外面听课。因此,很多听他课的人,甚至从来就没见过他们老师的面。听他课的学生中,后来有许多都成为汉朝的各级官员。同时,由于他的影响巨大,到汉景帝时,被汉景帝任命为博士,专门负责掌管经学的讲授。
有真才实学的人,从来不担心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历史就是这样,非常神奇。似乎董仲舒是在耐心等待汉武帝的出现,或者说汉武帝就是要专门找寻董仲舒。
《资治通鉴》记载:前年,也就是汉武帝就帝位元年。十月,皇帝下诏,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士人,由皇上亲自发策试问有关古往今来治政的道理。参加此次皇上策问的有一百多人,董仲舒也被举荐参与了皇帝的亲自策问,并脱颖而出。
这里顺便说一下,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问是分三次进行的。第一次策问的问题,主要侧重于巩固国家政权的根本道理。由于董仲舒回答得非常好,汉武帝非常满意,就对董仲舒发出了第二次策问,而这次策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治理好国家的问题。董仲舒回答得仍然令皇帝满意。于是,汉武帝就策问了董仲舒第三个问题,即天人感应的问题。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回答依然是非常满意。由于这三次策问基本上都是讲的天人关系的问题,因此,后人将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三次策问称之为“天人三策”。而董仲舒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也由此发端。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天对万物分别赐予了各种能力。天子就是“天”赐予百姓所效法的对象,若天子做出了有违天意的事,是要受到天的惩罚,而百姓也不再效法天子了。这样的观点,说到底是要以“天”的概念来约束天子的行为。自然界的各种灾异的发生,就是“天”对天子的告诫,假若天子不能从“天”的告诫中醒悟悔改,那么“天”就会使天子失去天下。因而,皇帝作为天子,对“天人感应”是极为敬畏的。这就是董仲舒用“天人感应”说来限制天子的核心思想。
关于汉武帝对董仲舒的三次策问,《汉书》(卷五十六)之《董仲舒传》(第二十六)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而《资治通鉴》中则简单地将三次策问的问题辑录在了一起。
在此,我将最为重要,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最后一段,摘录下来:
“《春秋》所提到的大一统,是天地不变的经典,也是古今通行的道义。而现在老师们所传授的道彼此不同,每个人言论的内容不一样,各家思想不一致,内容旨趣也彼此相异,所以在上位的君主不能保持一统的局面,法令制度经常在更改,在下位的臣民不知如何遵循。
“臣的愚见是:把那些不在六经内容、孙子道术范围内的学说都加以断绝,不要让它们一起发展起来,那么偏邪不正的学说就被消灭,然后道统纲纪才可能统一,法令制度才可能明白清楚,而百姓才知道有所遵从了。”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应答极为赞赏,非但采纳了他的建议,而且还任命他为江都王刘非的国相。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兄长,待人粗暴骄横,喜欢逞勇。董仲舒以礼匡正他,刘非很敬重地接受董仲舒的教导。
我们都知道,汉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汉文帝、汉景帝时,出现了“文景盛世”。然而,就是在汉景帝时期,由于各诸侯国的日益强大,更由于晁错看准了社会将要出现的失控问题,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以加强中央集权,而汉景帝的一时犹豫,反而使得吴王刘濞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吴、楚为首的七国叛乱。国家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汉武帝继位后,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的儒家道统思想,使得本来就仰慕儒术的汉武帝看到了解决社会根本问题的良方。于是,就在策问董仲舒后,朝廷任命了同样喜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并且他们还推荐了同样喜好儒术的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而汉武帝所要推行儒家道统的最大阻力便是太皇窦太后。太皇窦太后笃信黄老思想,反对儒家学术。甚至还因为赵绾提出不要在太后居住的东宫奏报政事,被太皇窦太后抓住把柄,令赵绾和王臧自杀,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被免官。
即便如此,汉武帝推行儒术的思想没有动摇。特别是董仲舒从孔子的《春秋》中寻找到的“大一统”观点,更使得汉武帝下决心推行儒家思想的基础。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使得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得以稳定的发展。
尽管这样,汉武帝所奉行的依然是严酷的刑罚统治。
前年,二月,辽东高庙发生火灾;四月,高帝陵园的便殿发生火灾;汉武帝为此穿上素服五日,以示敬畏。
董仲舒认为这是一个用“天人感应”来劝勉汉武帝的最佳时机,于是,就在家里起草了一份奏书,以这两次火灾来说明这是上天在对汉武帝发火。刚写好奏书,赶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看望,主父偃无意间看到了董仲舒写好的奏书。因为主父偃对董仲舒的才华很是嫉妒,于是就偷偷地把董仲舒写好的奏书顺走,交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看到奏书中说两次祖庙失火是上天对他的发火,他却真的也发火了。他先是召见有名望的儒者,让他们都看看这份奏书,然后叫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一个叫吕步舒的,是董仲舒的学生,他不知道这是他老师董仲舒写的,就发言说,这是非常愚蠢的说法。于是,汉武帝就下令将董仲舒交付廷尉,罪当处死。后来,由于汉武帝怜惜董仲舒的才华,就又下诏赦免了董仲舒的死罪。但是,却把董仲舒所任的江都王刘非的国相给罢免了。
从此以后,董仲舒再也不也拿灾异来证明他的“天人感应”说了。一直在家潜心教学。
到了十年以后的前年,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为平津侯。丞相封侯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他认为公孙弘只会附和谄谀,所以公孙弘很是嫉恨董仲舒。当时,胶西王刘端骄恣无礼,好几次犯了法,所杀伤的二千石官吏很多。因此,公孙弘偏偏推荐董仲舒去做胶西王的国相。
于是,汉武帝又任命董仲舒为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而刘端比刘非更凶残暴虐,以前皇上派去做他国相的人,大都被他杀掉了。由于董仲舒的名望太高了,刘端也对董仲舒非常敬重。
尽管刘端在董仲舒的教导下,收敛了许多,但董仲舒仍提心吊胆,生怕遭到不测,于是,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以年老有病为由,辞官回了老家。自此以后,董仲舒再也不过问政事。一心埋头著书。
虽然董仲舒因年事高而生病辞了官,但汉武帝对他依然非常敬重,每每朝廷遇到大事,汉武帝都会派人去征询董仲舒的意见。
前年,董仲舒于家中寿终,享年75岁。得到汉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西郊。
董仲舒推崇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倡导的礼义仁德来限制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并维持和巩固统治者的政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今已有二千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