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喊了好多年,
“分类”只是概念,
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9月1日,
《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江都区将进入生活垃圾分类时代。
A实地探访
垃圾分类有“妙招”
铂金府邸:物业上门收集居民省事省心
8月29日上午8点,记者来到铂金府邸小区,小区内“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参与垃圾分类共建绿色城市”等宣传标语十分醒目。
但整个小区仅东北角设有一个垃圾收集点,其他楼栋没有一个垃圾桶。这与“垃圾分类”似乎相去甚远。铂金府邸小区物业经理单金贵给记者解开了疑惑——
“我们物业每天上午8点、晚上10点各上门收一次,居民只需在家把垃圾分好类,放在电梯口。”原来,这个小区年小区刚交付时就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安排专人上门收集垃圾,并进行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难不难?居民刘阿姨告诉记者:“一点都不难!在家把垃圾分类装好,小区物业专门上门收垃圾,省事,又环保,小区环境也干净多了!”
9点左右,物业保洁员周翠把刚收回来的垃圾“分门别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清理完后,再倒入相应的垃圾桶内,等着环卫工人清运走。随后,她把新收的纸盒子、塑料瓶等整理好,整齐地堆放在可回收垃圾房里。
铂金府邸小区共有4栋住宅楼、户业主,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上门收集时,不少居民认为垃圾分类很麻烦,不予配合,而如今,如让居民不将垃圾分类,反倒觉得不习惯了。
垃圾分类有“痛点”
多个小区:居民意识淡薄需专人引导管理
8月28日,春和人家小区的仇女士下楼散步,顺便将垃圾袋拎下来,正准备将分好的垃圾扔进垃圾桶,却发现灰色桶(其他垃圾)已经满了,她只好扔在蓝色桶(可回收垃圾)里。
记者看到,小区里不少垃圾桶盖都处于掀开状态,多数前来投放的居民图省事,将手上的几个垃圾袋一股脑放进就近的垃圾桶内,只有少数居民分类投放,分开的大多是厨余垃圾。
在阳光花苑小区,记者查看了每个垃圾桶,混投混放的并不少,有的厨余垃圾直接扔进了可回收物桶内,有的塑料瓶“躺”在了其他垃圾桶里。“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呢,反正都是一车拉走。”孙女士直言垃圾处置不合理,不仅要源头分类,垃圾末端处置也要分类,而不是把各个垃圾桶直接倒入一个垃圾收集车拉走。
记者还走访东方新村、席家花园、长江国际花园等居民小区发现,几乎每栋楼下都有一处垃圾收集点,并配备好“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种垃圾桶,然而居民自觉垃圾分类的情况却不多见。
“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的,小区没有专门的垃圾分类引导员,这项工作很难开展。”席家花园物业经理刘复珍告诉记者,对于垃圾分类,小区居民的意识还很淡薄,大多是拎着未分类的垃圾前来投放,就算分类,也不是特别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宣传引导。
大件垃圾破碎中心
垃圾分类有“智慧”
垃圾处理场所:数智化处理循环经济露雏形
记者在垃圾处理场所看到,越来越多的数智化技术和设备正运用在生活垃圾处理中,通过垃圾处理产生的循环经济已露出雏形。
在宜陵镇扬州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一辆辆垃圾运输车,将全区各镇的垃圾送到这里,变成电力资源。“每天处理生活垃圾吨左右,发电近30万度。”公司总经理张小康介绍,生活垃圾从进厂到焚烧发电,均处于全封闭状态,仅有垃圾吊操作间可隔着玻璃看到,其余任何一个环节均看不见垃圾,整个处理流程现代化、智能化。
在北城区的有机易腐垃圾处理中心,几名环卫工人穿着胶靴,站在分拣池中,将池中的筷子、垃圾袋、玻璃瓶等“异物”挑出。这个中心专门处理中心农贸市场、华磊星辰农贸市场等多个农贸市场的下脚料。“通过生物处理这台智能化设备,农贸市场的垃圾就变成了有机肥料。”现场负责人秦健告诉记者。
居民扔掉的旧沙发、旧床垫、旧家具等大件垃圾,环卫工人将它们收集到大件垃圾拆解中心,经过粉碎机的“铁齿钢牙”,分离出金属、塑料、木屑、布料等可回收物。
B现状分析
有机易腐垃圾处理中心
制定垃圾分类“江都方案”
建成“大分流、小分类”体系
推行垃圾分类,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尚潮流,也符合江都实际的现实需要。
年,江都区生活垃圾处理场提前“退休”,每天吨的垃圾没了“归宿”,垃圾处理步履维艰,垃圾减量化势在必行。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实现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实践,也是减轻垃圾终端处理压力的关键所在。
从这一年开始,江都区垃圾分类工作驶上“快车道”。区委区政府加强顶层设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从源头投放到收集转运,再到终端处理利用,打造了完整的垃圾分类闭环系统,同步建设生活垃圾“大分流、小分类”体系,一个个项目工程建设为垃圾分类打下扎实的硬件基础。
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年,上市公司中国天楹投资3.2亿元,建设运营江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经过3年的建设,项目年投产,日处理生活垃圾约吨,每天发电量约30万千瓦时。
大件垃圾,回收处理。年,大件垃圾破碎中心开建,年运行,解决了旧沙发、旧家具、园林绿化垃圾的处理难题,日处理量20吨。产生的金属、木屑可回收利用。
厨余垃圾,集中处理。建成厨余垃圾处置中心,日处理量约80吨,建成8座有机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全区厨余垃圾、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就近处理。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年,总投资1.46亿元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年处理建筑垃圾万吨,将对建筑垃圾分级破碎、筛分,生产出取代天然砂石的骨料,实现资源再利用。
污泥垃圾,协同处理。年,总投资1.4亿元的污水厂污泥和餐厨废弃物协同处理项目开工建设,日处理量吨,经过工艺深度处理后,垃圾变成可利用资源。
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江都区已初步建成“大分流”体系,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大件垃圾、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等,实行单独收运、分类处置。完善“小分类”体系,城区34个小区已经创成省、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组“四分类”垃圾分类亭投放至各小区,促进垃圾向细分、精分过渡。
宣传垃圾分类
C后续发展
垃圾分类有新行动
21座(还将建50座)垃圾分类收集房将投用
“现在是垃圾混装、随时投放,今后将分门别类、按时投放,这将改变我们居民多年的生活习惯。不过,也不麻烦,因为有人帮忙。”日前,环卫工人陈鹂带着保洁组的姐妹们深入小区、广场,高频次开展“三定一督”垃圾分类宣传,让垃圾分类理念入脑入心,推动江都区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投放是整个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的最前端,如何从源头上避免垃圾混装、随意投放?近期,江都区城管局、环卫处将在部分小区试点推行“三定一督”垃圾分类模式,撤桶并点,建设“三定一督”垃圾分类收集房,即定时开放、定点投放、定人督导,引导居民在小区固定点位、固定时间段投放垃圾,通过专业“督导员”从旁协助指导,实现垃圾从源头分类投放。
目前,江都区已经建成21座“三定一督”垃圾分类收集房,还将再建50座。为确保进度,城管局制定了“三定一督”推进时间表,明确时间任务,有序推动已建成的“三定一督”垃圾分类收集房投入使用。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融媒记者周圆浦成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