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这条巷子饲养过黄牛还有一段老黄牛典故
TUhjnbcbe - 2025/5/11 17:50:00
白癜风学术研讨会 http://www.znlvye.com/xtbb/bbzz/m/3150.html

吴道台宅第大门

万寿观音庵门楼

长约米的黄牛巷

“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牛肉汤、土豆烧牛肉、小炒牛肉……翻开扬州人的菜谱,黄牛肉的地位举足轻重,成了人们养生保健的首选食材。在扬州众多横竖曲折的古巷中,也有这么一条巷子以“黄牛”命名——黄牛巷,原本静谧狭窄的小巷也增添了一份“老黄牛”独有的“踏实感”。黄牛巷名从何来?巷中还隐藏哪些故事?昨日,记者走进黄牛巷一探究竟。

巷名有一段“小人物”典故

走进黄牛巷,一条东西走向的巷道,笔直细长,长约米、宽约3米,铺就青石小路,一路走来,随处可见满墙紫藤、参天树木。虽与车水马龙的泰州路相接,身处黄牛巷,却有种闹中取静的意味。

小巷以“黄牛”命名,是何缘由?记者先后敲开多户居民家门,均未收获准确答案,仅少数居民提及一段巷内流传的典故。家住黄牛巷6号的75岁老人刘凤鸣说,过去黄牛巷是一条无名小巷,这里居住过一名姓黄的男子,天性勤劳,经常帮助左邻右舍劈柴挑水,大家都称呼他为“黄牛”。之后,这名男子去世,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以“黄牛”命名此巷。

巷名由来说法也不相同,刘孝若编著的《扬州街巷实录》中记载,黄牛巷在牛奶坊北段东侧,旧时凡牛奶坊内无乳黄牛,均饲养于此,故名黄牛巷。

吴氏宅第牌坊曾有“圣旨”?

记者走访了解到,黄牛巷东侧曾为“死胡同”,后因提升古城形象,将吴道台府修缮对外开放,黄牛巷遂被打通,与泰州路相接。

作为黄牛巷的“镇巷之宅”,吴道台宅第呈长方形院落,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原有房99间半。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细,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则为基础,糅合扬州传统的建筑风格,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

82岁的左大爷家住吴道台宅第隔壁,黄牛巷1号,谈及吴氏宅第,他如数家珍。“‘吴道台’以前有石牌坊,上面曾有‘圣旨’二字!”左大爷带领记者来到吴道台府门前,手指南侧,以前这里有一块高大气派的牌坊,材质为麻石,牌坊上端中间还有“圣旨”二字,“经过这里的文官见了要下轿,武官则要下马……”

作为扬州诗书传家的典范,建于清光绪三十年()的测海楼,是扬州唯一保存完整的私家藏书楼,在晚清东南地区颇负盛名,与宁波范氏天一阁、虞山瞿氏铁琴铜剑楼、聊城杨氏海源阁并称“四大藏书楼”。吴家培养出一个文学大家和三个科学家,也被称为“吴氏四杰”,他们是著名剧作家、学者吴白匋;著名医学寄生虫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征鉴;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征铠;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年,吴征鉴、吴征铠、吴征镒三兄弟同时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被当时的新闻媒体盛赞为绝无仅有的家事传奇。

另外,记者注意到,黄牛巷3号是一座建于清朝嘉庆年代的寺庙,门楼上的“万寿观音庵”依然保存,庵内建筑多已改建。

“卞氏眼科”名医居住此巷

黄牛巷是一条“医者仁心”的小巷。左大爷告诉记者,黄牛巷不长,门牌号仅为1-7号,居民人数只有40余人,不过曾居住过6名医者,其中以“卞氏眼科”最为出名。

王金祥编著的《扬州老城》中记载,扬州眼科“一代宗师”卞维藩曾居住在黄牛巷5号,年从师学内科和眼科。年在石牌楼开设个体诊所,是《扬州日报》《江都日报》的医学编辑、记者。年赴上海卫生局考试,取得中医士资格,曾在广陵区头桥镇、江都区丁沟镇行医。

年6月,卞维藩应聘广陵人民公社卫生院,创办中医眼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依据中医传统的辨证论理论,有独特的经验组方,自制秘方眼药“开瞽散”“珍珠退翳散”“消疾丹”等外用擦药,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敬重。

通讯员姚晔记者陈晨文/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条巷子饲养过黄牛还有一段老黄牛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