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义井”是古之邵伯八景之一,它是由惠民井改名而来。
惠民井,位于邵伯镇北、城隍庙西(今邵伯镇粮管所西)。相传,东晋太傅谢安于太元十年()出镇广陵步丘,为解决百姓吃水而凿井。百姓饮用井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怀念谢公恩德,便将之取名为“惠民井”。到了清初,此井又改名为“甘棠义井”。这是因为在明清之际,邵伯镇出了一位拒不削发而投井殉节的义士。
义士姓张,名尔中,字映发,明诸生。他为人谨慎,不苟言笑,平时言行也迥于流俗。对待父母,他和颜悦色,竭尽自己的孝道,使长辈在精神与生活上都得到满足。
清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五日,发生“扬州十日”惨案。五月,清军占领南明弘光政权首都金陵。六月,清廷颁布“薙发令”,强迫汉人随满俗剃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十七》),即通常所说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此作为汉人归服的标志,并限十日内“尽弃明朝衣冠,尽行薙发改装”。(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张映发,这位平时循规蹈矩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清廷强令剃发,有违祖制,有辱气节,故誓死不从,投惠民井而殉节尽忠,以明其志。
此时,邵伯又有史照者,别号席帽山人,亦明之诸生,也以不肯剃发,于乙酉()之后便避居楼上,发誓足不履街市一步,以终其生。他在楼上生活期间,博览群书,专事搜罗明季遗闻轶事,著有《度帽山人集》,以示心怀故国,心系故土。
还有一仲公者,佚其名,亦为邵伯明之诸生。因同情张、史二公的气节,自署一联(惜联已佚),终日危坐一缸中,以此警示世人,讫于没齿。(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时世人认为:这三位诸生,他们并未登仕,对于鼎革之变“似亦尚可诿也”。其实,如果苟且偷安,“谁不可有藉口”?“缙绅家居,则曰非有司也;守土者,则曰无兵以御也;任封疆者,则曰败坏岂由我也;身在朝列者,则曰未秉钧轴也;为辅相之臣,则曰君不吾听者”。然先生独于大变当前,临大节而不可夺,舍生取义,毅然殉节,可见“并非出于一时意气之所使”。张、史、仲三人“若诸君子之执节不回”乃三义士,则“一井、一楼、一缸,亦并垂不朽,诚为闾里光”!当地百姓遂将此井“缭之以垣,护之以栏”,并由邵伯名士徐积山(字庆增)颜曰:“甘棠义井”。其所在之巷,亦更名为“义井巷”。(朱毓麒)
巡检司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