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引
历史上的扬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在隋炀帝时期就因运河而发展,如今运河城市又是一个怎样的式样呢,今天我就到运河城市扬州四个申遗点之一的邵伯运河去见识一下这里的古镇和古运河
今天我休息想起来没啥事那就开车出去转转吧目标扬州邵伯古镇,百十来公里轻飘飘到了,出发前略看攻略知道一些细节,所以直达邵伯景区观览。全车程约两小时。
邵伯古镇
建在景区门口的铁牛镇水图是以九只生铁铸成的铁牛,淮安地处里下河地区年年受水涝之苦才想起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哲学思想,立九牛二虎一只鸡于大堤之上,以此镇水。
铁牛系生铁铸成,除牛角均已残缺以及部分铭文锈蚀外,余则保存较为完好。好像二虎是斑斓石虎,鸡有没有我倒没注意到。照片只拍了一只虎,我仔细看了一下那斑斓猛虎长得有点丑,样子有点凶,所以没拍,怕传上来以后吓着读者
净瓶广场与梵行寺隔河相对,广场园路形似观音的法器净瓶状,瓶口对于南塘河,并设置牌坊与梵行寺的双面观音像遥相呼应。牌楼正面楹联:上联为“甘雨棠风禹业千秋追谢傅”,下联为“隋舟晋埭清流万里泽燕齐”横批为“开济江淮”;背面楹联:竖联为“万顷碧波莲台长沐梵音里,千年史韵功业重开盛世中”,横联为“真水慈云”,概括了邵伯的历史、运河的作用和人民群众对风调雨顺、美好生活的祈盼。
荷塘月色景区取自中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童年4-6岁随父亲在邵伯生活。
这里的荷塘分两大片,一片在荷塘夜色景区一片在翻水坝景区虽相隔不远但风景却不一般,翻水坝这边我个人感觉更幽静风雅。
还是没搞好啊还是不开门不知道。往里窥探里边空空如也。好气人滴
桃花坞栈道,沿岸都是桃树和山茶树连成片,都可以叫五里山茶十里桃花路了哈哈哈,这是我吹的景区说明并没这样亲们千万别上当。
山茶园位于生态公园北侧、南塘河边,这里曾经是重要的稻米集散地。对面是江准名刹一楚行寺,该寺初建于公元年。北宋文学大家苏轼曾游览该寺,并写下《邵伯梵行寺山茶》一诗。诗曰:“山茶相对阿谁裁?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该片区采用苏东坡雕像、碑廊、茶花等形式再现梵行寺茶花胜景。但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还是山茶树少了呢还是时节不对?反正我没看到烂红如火雪中开那种盛景。
南塘河边的江淮名剎梵行寺。古梵行寺,俗称西寺。东青宁康三年(公元年)僧行密建寺于镇西邵伯湖滨,距今已余年,堪称江淮古刹。
现梵行寺占地近10亩,建有大雄宝殿、斋堂、僧房、东西两侧配殿、天王殿、山门殿及双面观音铜像。我们进去看了看好像没啥香火,看到的都是建设的工人,看不到的都是僧人。
到寺庙我们是从景区人口前一条小路进去的道很窄只有一车宽,出口在古镇中,想进去最好先问人,免得此路不通。
新建古镇一条街有码头、税局、邮驿、酒肆、市场等。这条路不好走只能步行不要开车前边的小桥宽度只有两米左右,我的车过桥两只后视镜正紧贴桥栏杆,不知道啊建议以后要在这条街两段放上禁行标志。
邵伯保卫战纪念馆位于邵伯明清运河故道西侧,原大王庙中,亦为“苏中七战七捷”之邵伯保卫战战场遗址。该纪念馆是纪念年8月23一26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司令员的指挥下,战胜国民党黄伯韬带领的二十五师,获得“苏中七战七捷”第六战邵伯保卫战的胜利。此次战役毙伤国民党军余人,守军伤亡余人,是我国解放战争史中有名的以少胜多之战,为华东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牌坊铭文“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由韦永义题写。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6.3米、呈六棱形,象征第六战,正面铭文“邵伯保卫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由陈丕显题写,馆内布展了战事背景、战况及涌现出的战斗英雄等史料。可惜不开门。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富强是无数革命失烈与铁血军人用生命换来的,致敬英雄的先烈们。
遗产标识广场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为纪念此盛事,域内所有遗产点都设置了世遗标识。邵伯有四个遗产点段名列其中,分别是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邵伯古堤、邵伯码头和淮扬运河主线(江都段),是运河沿线遗产点段最多的运河集镇,遗产标识广场于年9月25日建成。
斗野亭始建于宋熙宁二年(年),初建于河西梵行寺侧,重建于来鹤寺旁,年再建于邵伯节制闸西侧、斗野园内。之所以取名斗野亭,是因古人将天上星宿分于四象二十八宿对应地上九州,扬州分野属斗,邵伯为斗星、牛星分野之地,故名斗野。
邵伯为水陆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亭多次毁于战火,元明五百余年未能复之。清嘉庆十四年(年)在邵伯乡贤司马徐元惠及其弟徐元桐带领下重建斗野亭于来鹤寺旁,清嘉庆乙未科状元姚文田撰《建斗野亭记》。
现亭于年建成,由江苏省文化厅原厅长王鸿撰写再建亭记。
斗野亭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苏州的沧浪亭、徐州的放鹤亭、陕西宝鸡的喜雨亭并称为北宋代五大名亭。北宋七大文豪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张舜民等曾和诗斗野亭,成千年文坛佳话。
亭内铁犀,它应该叫牛星了吧,康熙三十八年(公天年)六月,洪水爆发、镇南更楼官堤决口,河水下注冲决成今之南塘河,次年堵塞成功,康熙四十年后铸铁犀置于新堤一侧,以示镇水。
邵伯老船闸
邵伯船闸历史悠久,始于东晋(公元年)谢安筑埭。唐宋建单斗门、二斗门船同,宋天圣七年(公元年)建成三门两室船闸。年,国民政府用“庚子赔款”减免款建设了新式船闸,年建成通航,时任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亲自题写了“邵伯船闸”闸名,是苏北运河段第一批兴建的新式船闸之一。该船闸从年通航,至年拆除报废,历时43年。
解放后一因运河的运输连日益增长,二因南水北调工程的江都电灌的开建设造成南北水位差的增大,新的大型船闸也就因运而生。
一号闸替代了过去的老船闸,过航船只个体吨位加大了,上下过闸时间大大缩短了,就是不能过大型船队。
邵伯二号船闸于年12月开工,年12月16日通航验收,年初正式投入使用,设计单向年通过能力为万吨。有效长度米,有效宽度23米,门槛水深5米。采用短廊道输水形式,灌泄水时间为6-8分钟。上下游阀门均为钢制平板门,尺寸均为4.54.0米,每肩重7,8吨,由20吨液压直推式启闭机启闭。
闸门由于要承要双向水位差,采用双面板钢质横按门型式。上游尺度23.米,重98.9吨,下游尺度23..6米,重.8吨,闸门厚3.米,由吨台车式齿轮齿条传动启闭机启动,电器控制采用控制分数程序控制。二号船闸目前主要担任船队、货轮的过闸任务。
邵伯三号船闸于年11月开工,年12月28日建成通航。工程总投资4.56亿元,设计单向年通过量为万吨。
三号船闸为二级通航建筑物,设计最大船舶吨级为吨,与二号船闸间距90米,船闸有效长度米,有效宽度23米,门槛水深5米。上游引航道与二线共用,宽米,靠船长米,船队进出方式直进曲出,上游为多航线,多支流汇聚区域。
三号船闸因需承受双向水位差,上、下闸首闸门为钢质弧形三角门,上闸前门高度为8.82米(面板高度),重约吨;下闸首闸门高度为11.22米,重约.5吨。输水系统采用集中短廊道型式,阀门为钢质平板提升门,闸、阀门启闭机均采用液压直推式启闭机。电气控制采用计算计集散控制。
三号船闸目前主要担任货轮、船队的过闸任务。
从邵伯船整体闸规模来看,就是一个苏伊士运河上巴拿马运河级的标准,不同的是水深不够,走船队总吨位还都是万吨级的呦。
到了吃饭时间,在古镇选了一家董胖龙虾馆,除了点了几个普通菜以外还按老板娘的意思点了一个本地特色菜邵伯蒜泥龙虾,吃后感觉做工邋里邋遢,不怎么好吃的招牌菜,卖的是天价大洋,不值不值有点上当的感觉,不过不管怎样也可以说邵伯的美食我吃过了。
总的来说邵伯古镇景点漂亮,亮点却是船闸,老镇破败新的老街一条路撑场子,餐饮无特色,质次价更高。不说了走人,下一站高邮盂城驿泰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