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在扬州十几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有着明清时期遗留下来多达多条的巷道,它们密如蜘网,逶迤伸展,众多的官府衙署、名人宅第、寺庙祠宇散布其间。踏着铺成花纹的青砖,在街巷里漫步,仿佛是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大革命时期、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这里也是革命者的家园,从这里先后走出了朱迈先、陈素、江上清、祁式潜、潘克定等大批坚定的革命者,许多深藏着的红色经典故事,期待挖掘。
年元月,一个艳阳高照的早上。笔者前往扬州老城区,独自漫步在一条条幽深的小巷,寻访那些早已远去了的革命先驱者们留下的足迹……
一、安乐巷27号,走出了扬州早期党组织领导者朱迈先
沿着宽阔的文昌东路直行,来到生意兴隆、热闹异常的银河电子城,再向右转,进入与皮市街相隔的安乐巷。顿时,便将都市的喧嚣甩在了身后,沿着青砖铺就的小径前行,便站在了安乐巷27号门前,这里便是民国大文豪朱自清故居。
在中国近代灿若星云的众多文化大师中,朱自清可谓鼎鼎大名。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民主战士,在反内战、反饥饿的斗争中,他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保持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年8月12日,50岁的朱自清因胃穿孔去世。第一代领导人褒扬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安乐巷27号,不仅走出了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还走出了他的长子、扬州早期党组织领导者朱迈先。
朱迈先,年9月出生在扬州。年8月,丧妻后的朱自清去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将年幼的儿子朱迈先留在扬州的祖父母身边。直到年,14岁的朱迈先才被父亲接到北平去念书。
朱迈先进了北平崇德中学,是班上的高才生。在那个救亡图存的风云年代里,他成为了学校抗日爱国的积极分子。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朱迈先与千万热血青年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面对挥舞大刀水龙的军警马队,奋勇搏斗,经受住了腥风血雨的考验。
正是在大时代的浪潮冲荡和这样的家庭影响下,朱迈先迅速成长起来。年,还在读高中的他就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他的同学、崇德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力易周。
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地下党组织决定派一批同志南下开展工作,朱迈先回到扬州老家,就读于扬州中学。他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救亡活动和党的工作。当年10月,中共南京市委派祁式潜来扬州重建党组织。祁式潜到扬州后首先找到了朱迈先,传达党的指示,联手开展组织的发展工作,在当月成立了中共扬州支部,19岁的朱迈先担任书记,全面负责扬州党组织的工作。
中共扬州支部的首次会议,是在皮市街杨涛家里召开的,会议讨论发展党员,研究成立扬州统一救亡组织等工作。年10月,扬州沦陷在即,扬州支部党员李寿安、杨涛、徐寿庚、王修梅等人奔赴延安,党支部的工作地点转移到了东关街谢家巷13号。11月,抗战形势更加紧迫。朱迈先同陈素、江上青等人组织起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即“江文团”),离开扬州,前往内地宣传抗日。
(前排左三朱迈先)
年,“江文团”抵达安徽六安,与中共长江局取得联系。根据当时我党提出的“到友军中去,到敌人后方去”的工作方针,经中共长江局批准,“江文团”集体参加了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朱迈先任师上尉,后又被派到蒋雄任师长的新编第19师,任政治科中校科长兼政工队长。
抗战胜利后,朱迈先跟随蒋雄的部队开往海南岛三亚。在这里,朱迈先认识了日后成为他夫人的傅丽卿女士。直到这时,朱迈先才与失散了8年之久的父亲朱自清联络上,接连收到了两封家书,朱自清在信中倾诉了对儿子的深切思念。
年8月,朱自清去世,朱迈先远赴北平奔丧。办完父亲的后事,他在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去了老上司蒋雄任专员的广西桂北第八专署任秘书。年12月,朱迈先向共产党方面联系起义,获得成功,使国民党军队余人接受和平改编。是年底,朱迈先进入广西军政大学学习,年结业后,分配至桂林松坡中学任教。
年12月,在全国开展的“大镇反”运动中,蒋雄和朱迈先双双被捕,随后被押送至蒋雄的家乡湖南新宁县。年底,湖南新宁县法院作出判决,蒋雄因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而被枪决;朱迈先也以“匪特”的罪被错杀,时年33岁。
(朱迈先和儿子在一起)
为了给朱迈先平反昭雪,他的夫人傅丽卿30多年不断申诉。直到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新形势下,湖南省新宁县法院重新审理朱迈先一案。经过认真复查,最终对朱迈先一案做出:纯属错判,撤销原判,恢复名誉的结论。
蒙冤33年的朱迈先终于得到昭雪。活着的人感到高兴,九泉之下的朱自清和朱迈先父子也会感到欣慰。
年春天,年近花甲的傅丽卿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媳妇,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探亲。这是她同朱迈先结婚后36年来,第一次跨进朱家的大门。她无比激动地拜见了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曾经大力支持过她的婆婆陈竹隐女士和弟妹们;两个儿子和媳妇也分别叩见了奶奶和叔叔、姑姑们。
陈竹隐女士见到长媳和孙儿孙女非常高兴,她特地将在国内的亲属一起邀约北京,吃了一顿充满亲情的团圆饭。
沐浴在历史新时期的温馨阳光下,朱自清的家属们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大团圆。
二、谢家巷,扬州地下党领导抗日救亡的指挥部
从扬州东圈门街西首的城楼进入,向前直行数百米,左拐进入一条巷道,沿着巷子两侧高低不一、墙面斑驳的平房,继续再向前走百米,左手侧有一条小巷,这便是“谢家巷”。
巷子口有一处朝北的旧房子,墙上挂着一块红底白字“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旧址”的牌子。从标着“谢家巷13”的狭小门洞进去,左手即是“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旧址”。
从谢家巷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子曾走出陈素、江上青、江树峰、李寿安等一批中共扬州地下党成员和进步青年。谢家巷13号是一处民宅,“七七”事变后,在这里创办了赫赫有名的“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即“江文团”前身。
年8、9月间,扬州部分进步中小学教师发起成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以下简称“文救会”),负责人分别是:卞璟、陈素、江上青、莫朴、潘树森。陈素等人编撰了《抗敌周刊》,他的家曾经是当年油印抗日宣传刊物的地方。
(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旧址)
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扬州和全国各地一样抗日救亡浪潮风起云涌,各种抗日团体层出不穷。一批热血青年于年11月在扬州成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救会”)创办了《抗敌周刊》,及时报道全国各地抗日救亡消息。
随着日军继续进犯,江苏沿江重要城市相继沦陷。“文救会”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简称“江文团”),立志走出扬州,奔赴延安,沿途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进一步唤起民众。同年11月22日,陈素、江上青、卞璟、朱迈先等18名扬州青年高举“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旗帜,告别父母妻儿,走上了宣传抗日、追求真理的革命道路。
“江文团”一行人,出江苏、进安徽、奔河南、转湖北,一路宣传抗日救亡。他们的演讲慷慨激昂,极具感染力;他们编演的话剧,主题鲜明,剧情感人;他们绘制的抗战宣传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他们开办的壁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及时传播抗日救亡的信息,鼓舞土气。
年3月,“江文团”根据我党的指示,先是集体加入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之后又根据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安排,“江文团”成员奔向了不同的抗日战场,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行列。
时光转瞬。扬州“江文团”成立至今已有84年历史了,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虽已逝去,但“江文团”的青年人们那种胸怀天下、追求真理、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值得后人铭记和弘扬。
三、谢家巷10号走出了“江文团”领导人之一陈素
与“江文团”活动场所仅一墙之隔的是谢家巷10号,这是“江文团”领导人之一陈素的家。陈素,原名陈德铭,祖籍安徽桐城。年6月出生于扬州一个没落盐商家庭。陈素年春天从日本回到扬州,在私立扬州中学做历史教员。
陈素的家与江上青、朱自清家近在咫尺,江上青、江树峰、朱迈先、李寿安、莫璞、庄寿慈、陈达祚等经常到陈素家,有时也有外地来客,他们常常是白天议论天下大事,晚上彻夜长谈或笔耕达旦。“七七”事变后,这里实际上成为当时扬州地下党领导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
由于日寇进逼,形势日趋紧张。为团结一切积极力量,抗击日寇,成立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江文团”),卞璟为团长,陈素、江上青为副团长。于1937年11月22日,从扬州出发,辗转安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
年初,江文团到达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暂住地六安,团员增加到30多人。陈素很快与中共长江局接上了关系,建立起“江文团”中共地下党支部。当时团里的中共党员只有陈素、朱迈先、江上青3人,陈素任党支部书记。
其后,“江文团”根据中共长江局“到友军中去,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集体参加国民政府军第十一集团军总政训处,改名为“第十一集团军政治部救亡工作策动二组”,卞璟为组长,江上青为副组长,陈素任总务部长。
年8月,上级电令陈素和卞璟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汇报工作,董必武、李克农接见了他们,听到“江文团”北上延安的请求,董必武说:“你们已有工作能力,不必再去延安学习了。目前广西部队需要政工人员,十一集团军三个师的政治部都需要你们去工作。你们可以在那里发挥更大作用,对抗战有益,希望你们服从分配,负担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荣任务。”
对于八路军办事处的决定,卞璟、陈素、朱迈先等大多数“江文团”成员都表示服从。“江文团”的集体革命活动就此结束。根据安排,卞璟分到师政治部任少校宣传科长;江上青任师上尉科员;陈素任师政治部少校科长(任秘书兼政工队长)。
年9月底,参加武汉会战外围作战的师奉命转移后方休整。当时,身患疟疾的陈素本可随船平安后撤,但他仍将乘船转移的机会让给了从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员,他拖着病躯一直忙碌着安排伤病员上船,直到天黑透了才送走了最后一艘船。然后,自己坚持骑马带队赶路,深夜行军因坐骑失足,跌入水塘,不幸牺牲,年仅24岁。
这一年3月,陈素的儿子陈友三在扬州出生;6月,他的大女儿因病夭折。陈素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他至死也没有见过儿子。在陈素牺牲的前两个月,他给妻子李学贤写了一封信,这竟成为陈素的绝笔。原信如下:
(陈素的与妻绝笔信)
“学贤,我们不但要保全生命,并且还要尽可能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使得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有希望。我不但平安地活在世上,并且活得非常有生命力,非常有前途。一路跋涉尝到有生以来未吃过的苦,但是它并没有把我们折磨得垂头丧气。我决没有一刻忘记了家,决没有一刻忘记了你和孩子,没有你们我一个人是谈不到快乐的。上次在汉口巧遇耀礼表弟,听到女儿阿迷夭亡的不幸消息……我没有勇气去告慰你,学贤,咬着牙齿吧……新孩子既然健壮,但亦望多多爱惜他。一个孩子死了没有见到爸爸,一个孩子生了也见不到爸爸。
学贤,我的眼泪没有办法止住了,我不能再写了。最后为我好好侍候祖母、外祖母、父母亲。方便的话,望你寄点相片来,家里人的、你的、孩子的都要。
铭,挥泪写成,八月四日。”
(陈素与妻子李学贤结婚留影)
……历史用如椽大笔,真实记录着革命先行者们这些震聋发聩的言行。犹如晶莹的宝石,在风霜雪雨的磨砺中,愈发放射着光芒。
无数扬州籍革命先烈们的感人事迹,历经岁月的积淀,最终成为历史的记忆、红色的记忆和古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