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把资治通鉴和人民的名义结合起来看
TUhjnbcbe - 2025/4/21 20:1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花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21/5390504.html

最近《资治通鉴》看到了隋炀帝杨广,主流观点始终认为杨广是彻彻底底的暴君、昏君,但部分网友对此口诛笔伐,说是“后人编排”,“杨广被黑”,我怎么觉得普通网友也太容易被带节奏了吧。

恰巧我最近又在重温《人民的名义》,我想把《资治通鉴》和《人民的名义》结合起来,客观评述一下杨广的功过是非,看看身为普罗大众的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杨广。

杨广是如何上位的我们不再赘述,我们就看看网友所坚持的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及其背景、原因和过程。

第一件大事是“基建狂魔”。提到杨广的“丰功伟绩”,几乎所有人都会首先想到京杭大运河。实际上,杨广只是在无数前人开凿的旧河道基础上加以疏浚、连接而形成,一方面确实是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需要,他同步决定营建和迁都洛阳,并疏通旧河道;另一方面他还有个自私的想法,因为他喜欢江南,但皇宫在洛阳,同时常年征伐北方特别是亲征高句丽,长期驻扎北京,为了往来方便,他就把江都、洛阳、北京的河道连接起来。

我们看看《资治通鉴》的记载,年“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东都洛阳的奢华我觉得没必要细描,杨广即位之初,老头子杨坚十八年开皇盛世,给他留下了足够的资产,所以既然决定迁都,就必然要竭尽天下民力、财力、物力,把东都洛阳建得举世无双,以显示隋朝国运之强盛。

《资治通鉴》把东都洛阳的繁华与杨广巡游江都的盛况写得非常详细和生动。我们看东都洛阳一隅:

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北有龙鳞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宫树秋冬凋落,则翦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亦翦彩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十六院竟以羞精丽相高,求市恩宠。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

西苑方圆二百里,里面还有人工湖,周长十几里;人工湖里仿造各种假山,假山高出水面一百多尺,山上还有各种宫殿、观景台,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如仙境一般。背面有条河流入人工湖,沿着这条河建了16个院子,每个院子的门都朝河开,都住个四品夫人,院内各种宫殿奢华无比。整个宫殿各种奇花异树,但花有谢时叶有落,就用丝绸人工制造红花绿叶来点缀装饰,所以景色四季如春。16院竞相比美、比奢侈、比豪华,以求得隋炀帝的临幸和恩宠。隋炀帝则喜欢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带着几千个小妹妹在西苑骑马游玩。

这,才仅仅是西苑,安置16名四品夫人的地方,《资治通鉴》关于东都洛阳其他的记述我不再解读。那你可想而知,整个东都洛阳,会是一种怎样的人间天堂?

再说乘龙州下江南的盛况,《资治通鉴》记载:

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崐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又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坛、板、黄篾等数千艘,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载内外百司供奉之物,共用挽船艚、八棹、艇舸等数千艘,并十二卫兵乘之,并载兵器帐幕,兵士自引,不给夫。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一州至百,极水陆珍奇;后宫厌饫,将发之际,多弃埋之。

他的旅行团多达数万人,而征发平民拉船的船夫多达数十人万人。其中杨广乘坐的龙舟有四层,高45尺,上尺,上层分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可供他一人居住办公;中间两层有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下层则是太监宫女等服务保障人员住的地方。另外还有9艘浮景船,规模小一些,只有3层,如同水上宫殿;供后宫、百官等乘坐的船共有几千艘;还有装载武器装备的船几千艘。这些船首位相连余里,河道灯火通明,河道两岸还有骑兵护卫,旌旗蔽野。凡是旅行团经过的地方,五百里内必须进贡山珍海味,后宫都吃腻了,吃不完的直接扔掉。

当时为了营造盛世景象,竟闹出了童话故事。隋炀帝为了更改朝服依仗制度,要求全国征收羽毛,《资治通鉴》记载:

民求捕之,网罗被水陆,禽兽有堪氅之用者,殆无遗类。乌程有高树,逾百尺,旁无附枝,上有鹤巢,民欲取之,不可上,乃伐其根;鹤恐杀其子,自拔氅毛投于地,时人或称以为瑞,曰:“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

老百姓为了按期如数上贡羽毛,普天之下无处不是捕鸟的网,能拔下羽毛的鸟兽几乎被捕杀殆尽。民间传说有个地方有棵高百尺的树,树上有个鹤窝,有人要捉鹤拔毛,但爬不上去,就砍树,鹤怕自己的孩子被杀,就自己把羽毛拔下来扔到地上。人们因此说,天子要制造带羽毛的朝服礼仪,鸟兽就主动献上羽毛。

不可否认,迁都洛阳和修建大运河有他必然的现实需求,也的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这些业绩的背后,沾满了老百姓的鲜血和痛苦。

《人民的名义》里,李达康起初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保住光明峰项目,在大风厂问题上作出错误的决策,最终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一六”流血事件,32名大风厂职工烧伤。为什么老革命陈岩石要以性命阻止强拆,就是因为我们坚决不要带血的GDP。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前提必须是以人为本。

所以,我们很多网友不知道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认为历史“编排”了杨广,给他塑造成暴君、昏君是错误的,是不客观的,是不公平的。

我想说的是,这些网友有没有想过,假设你身处那个时代,如果你是朝廷命官,在杨广的淫威下,你为了完成业绩,是不是一定会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当你明知客观条件下无法完成任务,你必然会突破底线,做违心的事情,残酷地对待下属和百姓,并且还会因为完不成任务遭致身死家破?

如果你是普通百姓,你要么被征发去修建洛阳,去开挖河道,监工为了赶进度疯狂抽打你,那些民夫十个有八个累死或者被打死,要么你被迫缴纳沉重的苛捐杂税,要么你的女儿被无情地征召入宫供杨广随意蹂躏……

你想想,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你还会觉得杨广伟大吗?

我们承认,社会必须要发展,也必须迁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但应该统筹谋划、有序推进,而不是用累累白骨去堆砌,用汩汩热血去装点,否则社会将陷入动荡不安,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

在这种情况下,从年起,就已经是“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自是所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徒众多者至万余人,攻陷城邑。”

也就是说,官吏为了完成任务,都贪腐残暴,鱼肉百姓,而百姓则因此穷困潦倒。你要是安分守己,就会忍受饥寒交迫,最终等死;你抢劫掠夺还可能活命,所以百姓就开始闹事,当盗贼,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农民起义的热潮。

攻打高句丽也是一样,《资治通鉴》记载:“九军度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杨广带近二百万大军东征,其中九军共35万人渡过辽河,回来的只剩下人。

有一组数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户八百九十万有奇……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公元年时,隋朝有万户、万人口,到了年唐朝建国之初全国仅剩下多万户、万人口。同志们,冷冰冰的数字,活生生的人啊,短短15年时间,锐减的万人口哪儿去了。

不好意思,朋友们,突然发现写过分了,没收住,转眼一看都字了,才刚写了“基建狂魔”这一件事[捂脸]。

另外还有其他方面,比如修订律法,颁布《大业律》,是一部对百姓宽和的好法律,不过后来因为社会动荡,杨广开始血性镇压,这部法律已经不起作用了。军事上,杨广想到处耀武扬威,因此连连征战、穷兵黩武,也是给国家和百姓造成了沉重负担。此外,文化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收集天下藏书,这确实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这些内容,我想,就不再细说了,要不然要写成古代历史专业的博士毕业论文了。

其实,最终我想说的核心就是,我们不要带血的GDP,所以杨广是暴君、昏君无疑。我们现在讲究新发展理念,追求高质量发展,也是这个道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把资治通鉴和人民的名义结合起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