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泉(资料图片)
扬州到底有多少古井?据史料记载,扬州市区曾有口井。年,本报曾刊发报道《扬州首份古井民间报告出炉》,据不完全统计,扬州现存古井约口。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水井出现在汉代,为陶井。东风砖瓦厂在扬州北郊取土制砖坯时陆续发现陶井80口。
相传汉大儒董仲舒任江都相时开“董井”,位于老市政府大院西南角,现已不存。琼花观后“玉钩井”,因相传有仙人居住而得名,据文史专家汤杰介绍,该井所处时代可能为汉代。
到唐宋时期,扬州已普遍使用砖井,现存于扬州禅智寺内的“蜀井”,便是隋唐水井的遗迹。宋井尚存莲花桥附近的“宋井”、老南门的“宋井”、郊区宋家庄的“宋井”等。明代以来,扬州水井已遍布全城。
据老年人闲谈,广陵泉被视为一口独一无二的奇井宝泉,遗址在今北河下田家巷口偏北。据传此井井水清澈甘洌,估计历史在千年以上,有“邗江无二水,广陵第一泉”的美誉。
还有扬州北郊铁佛寺的唐井,建于唐代,因寺毁而弃,现有遗址。
扬州古井名泉还有“禅智寺”的蜀井,相传四川峨眉山一和尚将钵掉入山涧,后来云游至扬州,在现在蜀冈一井中打水时发现了当年丢失的钵,故名“蜀井”,蜀冈名也由此得来。
其他还有宋井,建隆七窍玲珑井,建于北宋,遗址在玻璃仪器厂内。
现今史巷内一口元井,建于年。
至明代,可见可考的井便多了起来,有青龙泉井,四眼井……
有些井来头不小。比如,教场周边有四口井:马神庙一处,得胜桥一处,松风巷一处,小井巷一处。据说,明朝初建,明军队在教场操练兵马,为了供军士吃水,在教场四周掘了四口井,分别布置在东南西北的角上。
常府巷四眼井,传说为明开国功勋常遇春所创。
还有,在扬州民间传说中,据说扬州是一块“龙地”。“龙头”在现今的南通西路,“龙背”在现今的北柳巷一带高坡,“龙尾”位于现在的邗江槐泗镇西。刘伯温怕扬州这条“龙”将来出来抢夺江山,就在龙头上砌了一座龙头关,又在龙背上打了一口井,算是锁住了这条龙。这口井就是青龙泉。
其他还有董井,相传为汉江都相董仲舒所开。
有的井底材料很特殊。板井巷8号有井叫板井,传说井底由铁黎木铺就,此木有千年不腐之韧。这铁黎木可能与传说中的阴木相仿;弥陀巷21号有井是阮元家的,井底是紫铜垫底,被称作“紫铜井”。这口井有三大特点:“不咸,不浑,不干”,从来没有干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