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实力雄厚,为何四次出征都没有灭掉匈奴?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其中有四十多年为战事操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匈奴之战,此外还对两越、西南夷、西羌、朝鲜和西域等地用兵,四出征伐,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疆域。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广东和广西,当时是越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其中居住在浙江南部的称作东瓯,居住在福建的称作闽越,居住在两广地区的称作南越.秦朝统一后,曾在这些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统治。秦末大乱后,这些地方都自立为王。汉初统治者只能承认既成事实,封闽越君长无诸为闽越王,封东瓯首领摇为东海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为南越王。几个国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处于半独立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景帝平吴、楚七国之乱时,东瓯受汉朝的指令,杀死了兵败后前来投奔的吴王刘,刘之子选到间越,动越人攻东元三年(公元前年),闽越发兵,东瓯求援于汉廷,武帝派严助发会稽兵从海道往救。汉兵尚未到达,闽越已闻讯退兵,东瓯为了避免再受闽越攻击,请求内迁,武帝准其迁于江淮之间,后与汉人杂居融合建元六年(公元前年),闽越又对南越兴兵,南越王遭人告急,武帝派王恢和韩安国率兵讨闽越。
大兵未至,而阅越王弟余善已杀其王,献其首于汉,武帝立前闽越王无诸之孙丑为越繇王,立余善为东越王,共治闽越。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时,东越王余善独立称帝,兴兵反汉,进攻豫章郡之白沙、武林和梅岭,杀汉三都尉。武帝派韩说、杨仆、王温舒、越侯等率兵分路征讨,结果越繇王居股等杀余善降汉。武帝认为闽中地势险阻,越人叛服无常,为了便于控制,也将其迁徙到江淮之间,与汉人杂处融合南越王婴齐死后,子赵兴代立。
图片来源于网络其母王太后是中原邯郸人,说服赵兴及群臣,要求内属,享受同内地诸侯王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撒除边关,三岁一入朝。武帝批准了他们的请求,赐给丞相等主要官员印级。丞相吕嘉年纪较长,曾相三王,其宗族有七十多人在南越国中为大官,男子尽娶王女,女子尽嫁王子兄弟宗室,权势显赫胜过王室。吕嘉不同意内属,劝王无效,乃于元鼎五年(公元前年)起兵,杀王、王太后及汉使者以叛。武帝令路博德为伏波将军杨仆为楼船将军,率众十万往讨之,杀吕嘉,南越平。第二年,在龄南设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陞、九真、日南、象郡等十郡。此后,这一带也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及与内地的联系。
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地方,秦汉时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被称为西南夷,其中比较大的有夜郎、且兰、滇、漏卧、钩町、邛都等。继秦始呈统一四南夷后,汉武帝又对这一地区进行征讨,设置郡县进行管理。元光五年(公元前年),汉武帝派郎中将唐蒙率兵千人,后勤运输兵万余人,携带厚礼,前往夜郎,威德并,夜郎及其附近小邑贪好汉之财物,同意归汉。
汉朝把夜郎地区创为键为都,并从巴蜀征发役卒,修筑通夜郎的道路,蜀人司马相如也建议在西夷邛、养设郡,于是武帝以其为郎中将携物前往,邛君长亦贪汉财物,同意归属,汉在此置一都尉、十余县,隶属蜀都,元光五年(公元前年),博望侯张骞说他出使大夏时,看到局币、竹校,间是从哪儿来的,回答说身毒国,又听说在邛西二千里有身毒国,于是武帝令王然于等十多人从西南夷出,探寻通身毒国的道路,来到滇国后,滇王乃留汉使并为其求道,但由于昆明等部的干找阻闭,没能找到去身毒国之路。
及至南越国反汉时,武帝官员征发夜郎等地的军队伐南越,且兰君长怕其丁壮远行后,旁国乘机擒其老弱,于是反汉,杀汉使者及键为太守。汉朝先发巴蜀人攻且兰,不下,后南越已破,中郎将郭昌、卫广引兵攻灭且兰,新首数万,邛君、笮侯亦被杀,看到这种情况,夜郎君长马上入朝称臣,武帝封其为夜郎王,冉等部也十分震恐,纷纷要求称臣置吏于是武帝以且兰为胖柯郡,邛都为越郡,笮都为沈黎郡,冉號为汶山都,白马为武都郡,此后又以滇地为益州郡。今天西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已成为西汉王朝版图的一部分。根据这一地区民族和地形均比较复杂的特点,汉武帝虽然设置了郡县,但同时又保留了当地原来的王侯。
在汉朝的西方,还有一支颇为强大的民族,即羌人,他们主要活动在河湟地区,以畜牧业为生。当匈奴族强大时,他们曾附属于匈奴,汉武帝打匈奴,建河西四郡,汉朝势力越过河湟地区,修筑了令居、安故、抱罕等据点要塞,从而隔绝了匈奴与西羌,使其南北不得交关,后羌人各部与匈奴连兵十余万,进攻令居、安故,又包围了罕,元鼎六年(公元前11年),武帝派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领十万军队击平之,随即设置护羌校尉,管辖诸羌,羌人从河湟地区撤出,西徙到青海湖附近,武帝迁徙内地汉人以充实河四汉武帝时期,对东北疆域的开拓成绩颇大,这主要涉及到与鲜半岛的联系,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火商时,商朝族算子带领一部分商民,逃到朝鲜半岛,建立了国家。战国时国、齐国都与朝鲜有贸易交往。
图片来源于网络秦统一后,其东北疆域已达到今朝鲜平壤,但汉初又收缩到润水(今青川江)一带。汉惠帝时人卫满率一千多人,东走出塞,渡润水,灭了箕氏朝鲜,建立了卫氏朝鲜国,都王险城(今平壤)。在卫氏朝鲜的东部是涉貉,涉格的北边是沃沮,涉格的南边是马韩、辰韩,除了马韩、辰韩外都臣服于卫氏朝鲜,汉辽东太守曾与卫满约定,承认其为外落臣国,保证塞外蛮夷毋使盗边,蛮夷君长若来朝汉,亦不得阻拦,后卫氏不遵守约言,卫满的孙子卫右渠,不但自己不朝见天子,还招诱汉朝流民,阻挡真番、辰国的使者赴汉朝觐。元封二年(公元前年),汉朝先使涉何责劝卫右渠,但其不肯奉诏改过,涉何在离开朝鲜国前刺杀了朝鲜裨王,朝鲜遂发兵杀了涉何,双方关系恶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于是汉武帝发兵打朝鲜。元封二年秋,派楼船将军杨仆率兵五万,从齐地渡渤海,由水路进攻,派左将军荀彘出辽东,从陆路进攻。由于杨、荀二将军关系不和,配合不好,致使久攻不下,元封三年(公元前年),朝鲜国内部发生变乱,大臣杀王降汉。武帝灭了朝鲜国后,在其原统治区设立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这样西汉王朝在东北的疆域达到了汉江以北,真番郡南达汉城。
以后历代王朝这一带疆域均没有超过汉武帝时期了元封三年,武帝对两越、西南夷、西羌、朝鲜的战争均已大功告成,对匈奴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又把目光转向了西域,汉代的西域,狭义是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还包括葱岭以西所有能到达的地方,汉武帝对西域的最初兴趣是从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开始的,为了联合大月氏打匈奴,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却使汉人第一次了解了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风俗等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张骞向武帝汇报了四域的情况后,提出经营西域的方略,即与乌孙和亲,以断匈奴右臂,以乌孙据点更西的大夏等国,于是武帝令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但曲于当时汉朝在西域没有可以抵御匈奴的军事力量,乌孙不愿倒向汉朝,于是汉朝决定在西域东部建一个军事据点,支持四域各国反抗细奴,这样就发生了楼兰之役,自汉朝通西域的道路打通以后,使者相望于道,每年多至十余辈,处于要道上的姑师、楼兰,苦于很给、索,政击汉使,还充当匈奴耳目。
元封三年(公元前10年),汉武帝令赵破奴破楼兰,汉使者王恢助破姑师,两国兵败降汉,随即汉将从令居至酒泉的亭障又向西延至玉门,亭障连以长,古称西塞,于是汉朝在四域的势力大大加强,乌孙这才接受了反朝的和亲,元封六年(公元前年),武帝令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嫁往乌孙汉与乌孙的和亲,并没有达到招徕大夏、大宛之属的目的,于是又发生了对大宛的战争。
图片来源于网络据史书记载,大宛国离长安一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有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不但盛产葡萄酒,而且尤多善马,称为天马、汗血马。太初元年(公元前年),汉武帝派使臣到大宛,求善马。大宛王认为汉朝远,大兵不能至,爱惜其马不肯给,汉使出言不逊,詈辱大宛王,大宛遂杀汉使,夺其财物。武帝大思,派貳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十余万人远伐大宛,前后经过四年,终于通追大宛人杀王投降,献马三千匹。
对大宛的战争,汉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天下奉其役连年,海内虚耗.不过此战也使西域各国震惧,伴随凯旋东归的汉军,许多国都送质子入朝。征服大宛之后,汉朝又向西修亭障至盐泽,并在轮台、渠犁等地进行屯田供食西来东往的使者,从东向西连成一线的亭障,既是防御线,又是交通线、供给线,通过这条线,汉帝国的声威和影响不断向西传播汉武帝从即位后的第三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即建元三年(公元前年)对越用兵开始,到去世前三年,即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对匈奴用兵失利止,对四夷用兵前后断续达四五十年,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对于这几十年的战争应该如何看待,如何评说,宋人刘致在《咏史)诗中也写道:自古边功缘底事,多因要体欲封侯,不如直与黄金印,惜取沙场万髑髅。汉武帝用兵四夷,特别是对匈奴的战争,较大地开拓了中原王朝的疆域,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与融合,但这并不是说汉武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办法和手段是上乘和理想的,武帝虽然用兵四十年,付出了府空财尽民竭的高昂代价,但至死也没有征服匈奴,没有彻底解决匈奴问题,这是他的失败,也是他的遗憾至于他在统治的后期,不顾兵力财力,不顾人民的死活,为实现四海来臣的雄心理想,一味地穷兵默武,几乎重蹈亡秦之覆撒,则是他最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