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仙女庙米市存亡录扬州江都仙女镇
TUhjnbcbe - 2025/4/11 17:15:00
北京那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013/13423077735.shtml

从清朝初年起,仙女庙一直是苏北著名的米市,从河北塘子湾到老大桥(已毁,仅存遗迹)沿河边一带,米行有数十家之多。所经营的米麦杂粮是从高邮、宝应湖西一带及泰州、兴化、盐城等地运来的。运盐河北岸米市林立,河下粮船紧挨,米市极盛时期,停泊的粮船蜿蜒长达数里,真有“连舫逾万艘”的气势。米市正常日销量为五、六千石,最高峰有一万二千石之多。这些米从河北粮船过斛后,由运米工(大小箩班)用篾箩挑到河南四码头上宁波“钓船”。当时镇内运盐河上的渡口,由“头摆渡”到“五摆渡”,渡船往来如织,数百名搬运工人经由摆渡为买主装卸搬运,终日络绎不绝,号声不断。

仙女庙地处里下河的门户,又当淮水通江要道,外江、内河在此衔接。里下河的米船驶抵仙女庙后,因船小不能出江,所载大米多在此地就近销售;而浙闽木商经营的木材皆由海运“钓船”装运,清政府曾有规定,海运“钓船”不得过焦山,因此这些“钓船”进入长江后,纷纷由三江营进入内江直驶仙女庙。木商们很会做生意,木材脱手后“钓船”返航时,往往就地采购大米回浙闽销售,又可获厚利。这些人渐渐成为仙女庙米市上最大的买主。仙女庙的特殊地理位置,使米市的买卖双方汇流到一起,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米业的兴盛。距仙女庙仅10公里的邵伯镇,虽也曾是一个重要的粮食市场,货源也很充足,但因出江不便,海船无法进港,地利不如仙女庙,故邵伯米市终难与仙女庙米市分庭抗礼。

里下河素称“鱼米之乡”,高宝湖西也盛产稻米,农村多余的粮食要找市场,一些“盘陆陈”的人就乘此大做碾米加工和贩运外销的生意。这些人大多开设碾坊,备有能装担米的运粮船。他们在乡间收购稻子碾成米,运到仙女庙销售,加工的下脚——米糠则就地卖与农户作饲料,也获利颇丰。他们自采购,自运输,一年四季不间断,后来做这种生意的人多了,就按地区形成“帮”。当年仙女庙镇上各米行都拥有一帮或几帮卖客,如清末姜贞吉米行就有三帮客,它们是三垛帮、临泽帮、下桥乡帮。各帮卖客投行出售,米行则视帮客为“生命之源”,其间形成固定的联系。整个仙女庙米市通过这些帮客,与其广大腹地组成了关系密切、渠道通畅的商业网络。

清政府的一项政策措施曾对仙女庙米业有过促进作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南京市场凋敝,清廷两江总督曾国藩开辟南京水西门外上新河为木业市场,设立厘捐助饷,不准上江木材原排下放。浙闽木商乘机向江都一带扩大经营,两省木材纷纷而至,几乎占领了整个仙女庙的木业市场。浙闽沿海地区缺粮,民食多赖进口,“钓船”返航时就带回大米,木商来回均有利可图,仙女庙大米出江的业务也因此更加兴隆。

仙女庙米业有米行和米号,主要业务是转口出江。米行代客买卖,从中取佣金,自身没有货物。由于成交额大,米行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运盐河北岸的米行只管代客销售,谓之“卖行”(牙行性质,领牙贴,纳牙税)。卖行中数史祥泰、杜广益、贾德泰等为大。卖行门前有放米样的样桌,由卖行职员,俗称“经手的”,到各帮卖客船上扦取米样,一船取样一包放在样桌上,供买主挑选。靠近外江码头有不少“买行”,大都是浙江宁波人开的,行内雇有专门职员,俗称“代买”。浙闽木客要买米先投买行,由“代买”到河北看样核价,定期完载。买卖成交后,则雇大箩班的搬运工人,将内河船上的米挑运到河南外江码头,上宁波“钓船”。当时市场繁荣,每天成交额在五、六千石以上,为之服务的搬运工人也有五、六百人之多。搬运工人过摆渡,如不慎翻掉一箩米下河,则以“请龙会”的办法补救。所谓“请龙会”,就是在其他搬运工人的米箩边挖出一碗米来帮助弥补损失(不能破坏米上的封头印),直至补足一箩为止,这是工人们团结互助的一种形式。

仙女镇梅应恺收藏的江都米市老物件

直到清末,仙女庙米市供销两旺,市场繁荣。由于本小利厚,米行商人竞相争逐,内部斗争激烈,卖行之间常为争夺卖客发生纠纷。而一些米商利欲熏心,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引起民众抢米事件,为了平息民愤,两江总督衙门明令禁止仙女庙米粮出江。结果,仙女庙米市一落千丈。(延耕茂生文泰)

1
查看完整版本: 仙女庙米市存亡录扬州江都仙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