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外交家叫张骞,他奉命出使西域,让汉朝人第一次知道了西域这片地方,也开启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张骞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外交家。
在隋唐之际也有一个类似于张骞的人,他就是裴矩。
裴矩和裴寂一样,都是出自河东裴氏。但裴矩的起点比裴寂要高出不少,而且这人的才华也比裴寂高出很多。裴矩的祖父和父亲都在西魏和北齐做过官。说到这分享一点,在隋朝建立之前,当时的天下也是处于一个三国演义的时代。北边有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和高氏建立的北齐,南边是南梁,后来南梁被南陈取代了。宇文氏的北周灭了北齐,北周最终被杨坚的隋取代,隋又灭了南陈。结束了这一段类似于魏蜀吴的乱世。
裴矩出仕的时候,北周已经灭了北齐。裴矩一开始跟着杨坚做跟班的,杨坚篡位之后,封裴矩做了内史舍人。
隋文帝开皇十年,杨坚派裴矩安抚岭南,也就是今天的广东一带。裴矩走到南康,也就是今天江西赣州的时候,得到一个消息。有一个叫王仲宣的土著率兵进逼广州,而他的部下周师举正在率兵攻打衡州。裴矩是个文官,但是文官未必就不会打仗。他在南康召集了三千兵马,和一位叫鹿愿的将军共同率领这几千人马把周师举一路打到南海,王仲宣知道后就退走了。这下,有军功了,就被隋文帝赐爵位,封为闻喜县公。
裴矩作为外交家,第一次担任外交官是和突厥有关系。当时突厥的首领是都蓝可汗,都蓝可汗的夫人大义公主(实际上是他父亲的女人,父死子继)是北周的公主。杨坚篡位了,大义公主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在都蓝可汗面前整天吹枕头风,都兰可汗为了安抚大义公主,就经常派兵骚扰隋朝的边境。隋文帝很是头疼,这时候裴矩就对隋文帝说,让他出使突厥,游说突厥的都兰可汗杀了大义公主。隋文帝同意了,裴矩到了突厥那边,对都兰可汗说大义公主和他的随从私通,然后都兰可汗就把大义公主给杀了。在解决突厥问题上,裴矩向杨坚献了反间计,让都兰可汗和突厥另一位启民可汗相互攻杀,隋朝渔翁得利,后来都兰可汗在内乱中被人杀死。
从上面的事情可以看出来,裴矩不仅有良好的口才,是一个外交型人才,而且此人还深有谋略,是一个智慧型的人才。
隋炀帝即位后,继续重用裴矩。隋炀帝在西边和外族开放互市,裴矩奉命在这里监管互市的事。裴矩有智谋,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他感觉到隋炀帝有吞并西域的意思。就暗中观察那边风土人情,地形地貌,撰写了一部《西域图记》的书。回朝后献给隋炀帝,隋炀帝很高兴,重赏了他。并且任用裴矩经略西域,后来在隋朝西域的过程中,裴矩也是多次参与。或者充当说客,或者提出好的建议。他的建议几乎都说到隋炀帝的心坎里了,所以很受隋炀帝崇信。几乎隋炀帝时期和外族之间的事情,隋炀帝都会咨询裴矩,而且出使外族的事情,也大都由裴矩来担任。从这个方面来说,尤其是从西域事情上来说,裴矩真是隋朝的张骞。
后来隋炀帝巡游江都,裴矩也跟着去了。隋炀帝这个人好大喜功,喜欢下属报喜不报忧,尤其是到了江都以后,变得更加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不同意见。裴矩为了保命,也不得不根据隋炀帝的喜好,违心的向隋炀帝说一些好听话。也正是这件事,让后世诟病,说裴矩矢阿谀奉承的佞臣。
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之后,裴矩就跟着宇文化及了。宇文化及兵败被杀后,裴矩又到窦建德手下,因为裴矩很有才华,而且和突厥那边比较熟悉。窦建德需要突厥势力的支持,不仅没有杀害裴矩,还对他很是重用,窦建德那边的礼仪制度,法典之类的,都是裴矩参与制定的。
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败给了李世民,做了俘虏。裴矩这才跑到李渊这边,他到李渊这里不是空手来的,还带了投名状。他把窦建德手下的崤山以东地区都献给李渊了,李渊当然很高兴。不仅给裴矩疯了官,还赐了爵位。
有才华的人,到哪里都能够显现出来。裴矩因为精明能干,在归附李渊后的第三年,就被封为侍中,被拜了相。
裴矩一直到贞观元年才去世,在李世民手下也打了一年工。裴矩在李渊和李世民手下经常直言进谏。唐太宗继位后,决意惩治腐败,便让人进行“钓鱼执法”,结果刑部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大怒,欲将其处死。裴矩进谏道:“此人受贿,确实该杀,但陛下让人试探,就是故意陷害别人,恐怕不符合导德齐礼的古训。”唐太宗大悦,召集百官道:“裴矩能当廷诤谏,不肯面从,假如事事都能如此,天下何愁不治!“
就是因为这个,裴矩就被后世的人说,他是隋朝的佞臣,唐朝的贤相。
《新唐书》的作者之一宋祁是这么评价他的:“封伦、裴矩,其奸足以亡隋,其知反以佐唐,何哉?惟奸人多才能,与时而成败也。妖禽孽狐,当昼则伏自如,得夜乃为之祥。“
宋祁把裴矩和封德彝归为一类人,认为这两个人奸诈可以让隋朝灭亡,用智慧辅佐唐朝。为什么呢?他说只有奸诈的小人才会有才华。而且把他们比作狐狸,昼伏夜出。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全面,把隋朝的灭亡归咎于裴矩和封德彝,这显然难以让人公正。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这么评价的:“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浪费以万万计,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他说,裴矩让西域和中原往来,中间的开支太大了,隋朝灭亡有这方面的因素,这方面的责任裴矩有份。同时,他还认为,裴矩在隋唐表现不一样,不是在于裴矩自己,主要原因在于君主。
司马光的评价相对比较客观,裴矩在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时期表现的都不差,展现了自己的才干。只是在隋炀帝一朝说过违心的,阿谀奉承的话,根源并不在于裴矩自己。君明则臣贤。
纵观裴矩的一生,他又智谋,有才干,而且能言善辩,在处理和外族的问题上,展现出了一名谋士的风范。应该来说,裴矩矢隋唐交替之际这一时期的一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