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汉武帝为什么能和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少了这
TUhjnbcbe - 2025/3/31 20:28:00

秦始皇、汉武帝和康熙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尽管对秦始皇的千古一帝的称号几乎没有争议,但对于汉武帝和康熙皇帝是否配得上这一称号,却存在不同的看法。

然而,“秦皇汉武”这四个字,无疑肯定了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汉武帝能够与秦始皇并称为千古明君,其中的功绩离不开以下四位重要人物的辅助。他们是谁呢?外有英勇抗击匈奴的霍去病和卫青,他们严格守卫着汉朝的边境。

汉武帝时期,有两位军事天才得到了他的重用。公元前年,汉武帝登基。在他的治下,匈奴对汉朝边境的侵犯只增不减。

然而,在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一个富豪聂壹通过太行令向他上书,这成为了改变局面的关键一步。

聂壹兴奋地向汉武帝建议:“现在单于愿意与我们议和,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他们进行突袭。”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兵协助聂壹。

然而,最后的计划并未成功,单于逃出了边境,从此拒绝与汉朝议和,不断侵犯汉朝边境。光元六年,在河南之战中,汉朝军队分成了四路,公孙贺过于粗心,没有精确地侦查敌情,导致在带兵出战时根本没碰到匈奴军队。

公孙敖在河北蔚县遭受失败,损失了七千多名士兵。飞将军李广因为敌众我寡而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生擒,然而在押送途中他成功逃脱。

而首次出征的卫青则率军直抵龙城,斩首七百多人,这一战让卫青声名鹊起,而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凯旋归来,立即封他为关内侯。

公元前年,单于将匈奴军队分为三路南下进攻汉朝边境,其中一路直接攻打辽西,杀害太守,俘虏数千士兵。

另一路则进攻渔阳郡,围攻韩安国,汉军守城者几乎全部阵亡。

单于率匈奴本部强攻雁门,太守与士兵抵挡不住,不久于沙场陨命。汉军力有未逮,急向朝廷求援。汉武帝愁眉苦脸,苦苦思索派谁出兵。

突然,他眼前闪过一个人的身影。

卫青首次出征便能取胜,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的作战精神,汉武帝毫不犹豫地派遣他率领军队反击匈奴。卫青在雁门率领军队,面对单于等人的轻视和挑衅,他毫不畏惧,果断地排兵布阵,以巧妙的战术和坚定的决心,将匈奴打得手忙脚乱,最终成功逃出雁门。

卫青在汉武帝时期参与了多次战役,并且无一例外都取得了胜利。除了卫青外,霍去病也是汉武帝的得力干将。霍去病自幼便精通骑射,深得汉武帝赏识。

汉武帝曾想亲自教导他吴起、孙子的兵法,但霍去病以“重点在于策略,而非死记硬背兵法”为由婉言谢绝了。

公元前年,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被授予"剽姚校尉"的头衔,并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在他们的第一次战役中,霍去病率领着一支由八百士兵组成的队伍,成功地对匈奴发动了突袭。

令人惊讶的是,霍去病在这次战役中以一己之力杀敌数量超过本军损失的数目,赢得了胜利。这个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汉武帝立即决定表彰霍去病的英勇表现,封他为冠军侯,以表彰他勇冠三军的功绩。

二十岁这一年,汉武帝册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随后在春夏两季,霍去病率军出征河西地区,史称河西之战。在战斗中,霍去病指挥的军队共歼灭敌军三千两百人,还俘虏了众多匈奴高级将领和贵族。

而汉军的损失还不到匈奴的十分之三。听到这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再次表示赞赏,立即为其增加了五千四百户的食邑。

当匈奴的单于得知浑邪王连续战败并考虑投降汉朝的消息后,他心生疑惑,认为浑邪王可能是有意为之。此时,浑邪王与休屠王商议,决定投降汉朝。

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后,既感到高兴,又担心其中是否有诈。于是,在秋季,他派霍去病护送浑邪王和休屠王进京。

然而,当他们到达黄河地段时,浑邪王的部下却密谋逃跑。

霍去病不能容忍任何人以这种方式侮辱他,于是他亲自带领士兵与浑邪王会面,并在浑邪王试图逃跑时,果断地杀死了八千多人。

在这一事件结束后,霍去病首先把浑邪王安全地送到了长安,然后他又返回来,带着剩下的四万士兵一起前往长安。

汉武帝在位期间,两位将军的卓越军事才能使得匈奴对其忌惮三分,边境安享和平。匈奴甚至为此悲歌,失去祁连山导致六畜不旺,失去焉支山则使嫁娶无色。

汉武帝与秦始皇并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英勇的将军。而董仲舒的悉心建议,更是帮助汉武帝完成了全国思想的统一。

如果将汉武帝的成功功劳平分给霍去病和卫青,那么董仲舒的贡献就是另一半功劳的一半。

董仲舒自三十岁起便开始授徒讲学,汉景帝时期成为博士,游历四方传授知识,门徒众多,他的教学思想也在一次次授课中逐渐形成。

公元前年,汉武帝发出诏令,寻求治国理政的策略,因为董仲舒的名声远扬,众人皆推荐他参加策问。

汉武帝对天人关系非常热衷,为此连续三次策问董仲舒,这些问题大多都与天人关系有关。在三次策问之后,汉武帝已经看到了董仲舒的才华。

但他仍希望能够看到董仲舒的思想如何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因此,他派遣董仲舒去担任江都易王刘非的相国。

虽然刘非为人粗暴、蛮横无理,但他对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十分敬重,希望董仲舒能够像管仲辅佐齐桓公一样尽心尽力地辅助自己,以实现夺取皇位的目标。

然而,董仲舒坚持主张“春秋大一统”,看穿了刘非的想法。

面对刘非的夺位之念,董仲舒巧妙地借古讽今,以示以德育人的重要性。在董仲舒的教育下,刘非彻底放弃了争权夺利的想法,转变为谦逊有礼的君子。

对此,汉武帝深感欣喜,决定重用董仲舒。然而,正当董仲舒即将升官之时,却突然发生了一件事。

公元前年,皇帝祭祖之地连续发生火灾,这给董仲舒带来了机会。他决定向汉武帝上书,主张实行仁政以避免天谴。

然而,他的好友主父偃在拜访时,看到了董仲舒的奏章并心生嫉妒,于是偷走并交给了汉武帝。虽然汉武帝赞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但他并不认同君权神授的理念,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试图约束君权。

汉武帝警告董仲舒,他的思想只能用于教导他人,不能用于统治君主,尤其是自己。尽管董仲舒被罢免了官职,但汉武帝后来又重新启用他,希望他能再次发挥教化作用。

然而,董仲舒对此感到恐惧,只担任了四年职务就辞去了官职。尽管如此,汉武帝仍然非常欣赏董仲舒的思想,尤其是他强调的大一统思想,这是一个让人感到舒适的思想,受到广泛的喜爱。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思想和三纲五常理论,虽然在汉武帝的理解中可能与董仲舒原本的意思有所不同,但无疑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尤其是“君为臣纲”的原则。

在董仲舒思想的熏陶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学地位无比崇高,为汉武帝的全国思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骞肩负使命出使西域,在外交领域助力汉武帝。公元前年,张骞率领多名随行人员出使西域,意图与月氏联手共同抵御匈奴,途中却被匈奴士兵俘获。

“你觉得我可能会让你们通过我的地盘去月氏吗?”于是,张骞等人被关押起来。在匈奴的牢狱中,他们度过了十多年。

期间,匈奴人不断使用威胁和利诱的方式,试图让张骞放弃出使,投降匈奴,但张骞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终于,匈奴人的看管变得松散,张骞带着随从人员成功逃离了匈奴的管辖范围。

然而,十年的时光过去,月氏的统治区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历经波折,张骞一行终于抵达大宛国,他希望能得到大宛国王的帮助,让他们能够前往月氏。因为月氏人希望与汉朝建立联系,大宛国王非常愿意提供帮助。

然而,当他们到达月氏时,却发现月氏已经物产丰富,不再愿意对匈奴进行复仇。尽管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却始终未能说服月氏国王。

张骞不得不踏上返回汉朝的路,为了避开匈奴,他选择了另一条路。然而,他并未料到羌人此时已经依附于匈奴。在经过羌人的地盘时,他被抓住并关押了一年多。

最终,趁着匈奴内乱,张骞成功逃脱,回到了汉朝。

张骞的第一次出使虽然并未达到最主要的目的,但成功加强了汉朝与中亚等国的联系,为之后的丝绸之路开通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年,随着匈奴等人失去了河西走廊,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行的主要目标是说服与匈奴存在矛盾的乌孙国东归故地。

为了宣扬国威,增进与中西各国的文化交流,张骞于公元前年顺利完成了他的西域之旅。这次出使不仅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交流,使得汉朝的国力日益增强。

正是由于这四个人的支持,汉武帝的统治才能如此顺利,能在史书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因此他才能与秦始皇一起被称为"秦皇汉武"。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武帝为什么能和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少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