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隋炀帝的悲催结局暗藏在一首曲子中柳永思念
TUhjnbcbe - 2025/3/21 8:57:00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wzqsyl.com/m/

柳永的词绝大部分都是他本人首创,他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宋词的曲目数量。但他部分诗词使用的词牌也是当时已有流行的词曲,例如《安公子》就不是柳永首创。

柳永为何会喜欢用这个词牌呢?这个词曲还曾预示着隋炀帝的悲催结局?

一、少年柳永外出游历,连写两首《安公子》表达对家中妻子的思念

柳永17岁时,与家中的妻子发生龃龉。因不堪妻子的无理纠缠,为求耳根清净,柳永打着“以文会友”的旗号外出游历去了。

然而,在接近三年的羁旅之中,柳永对家中妻子思念不但没有消弥,反而愈发浓郁了。旅途中,他写下了数百首诗词来寄托自己的忧思。

这天夜晚,柳永从睡梦中惊醒,发现自己泪眼盈眶。回想梦中的情景,妻子愁容惨淡的形象浮现在眼前。柳永睡意全消,起身在床前来回踱步,一首充满离愁别恨的曲调在心中盘旋。

不多时,柳永来到桌案前,提笔写下一首词《安公子》: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

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似恁地、深情密意如何拚。虽后约、的有于飞愿。奈片时难过,怎得如今便见。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柳永夜半在客栈从睡梦中醒过来,心中的愁绪万千。再也难以入眠,又想起了家中妻子的情景。

词的下阕主要表达了柳永对妻子既埋怨、又思念的矛盾心情。回想当初,夫妻两人情深蜜意,但是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发生争执,最终不欢而散,感情随之出现裂痕,却又各自因此而烦恼不已。对此,刘勇心中充满了遗憾和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同时,离家多年,柳永此时思家的情绪尤为浓烈,急切的盼望能够早日回家见到妻子。

柳永的这首《安公子》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句,在他诸多的词作中算不得惊艳。但胜在情真意切,通过对身边场景的徐徐铺垫,感情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般浸润到字里行间。这正是他内心所思所想的最真实表达。

柳永自幼就体弱多病,接近三年辛苦的长途跋涉,又加上相思泛滥,以至于他身心俱疲。尤其是从家中父母寄来的信件中,柳永了解到妻子也是由于过度思虑而染病卧床不起,他更加忧心忡忡、归心似箭。

于是,柳永终于准备结束游历,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他离开了“楚乡”之地,乘船一路北上。归家在即,焦急而烦躁的心情难以掩饰,他又写下了一首《安公子》:

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一云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驱驱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厌。

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这首词的上片,是描写柳永匆匆赶路时的情景。下片记录了接近夜晚时分,柳永央求船家停船靠岸,匆匆投店住宿的情节。

这首词内容虽然十分简单明了,却在写作手法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表现形式。全词看似写景为主,叙事为辅,实则每一处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焦躁不安,以及归家的迫切之情。词中每一景、每一物都饱含了作者情绪,都在为作者动荡的心情做铺垫、做烘托、在造势,经过一番情景交融的堆积,整首词中那种疲惫、忧虑、烦躁的情绪被渲染得无以复加。

二、一曲《安公子》预示着隋炀帝的悲催结局?

《安公子》这个词牌并非柳永首创,他之所以喜欢用这个词牌,大多是因为这首曲子的风韵恰好吻合他当时的心境。那这首曲子的曲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风格呢?这要从它背后的故事说起。

《安公子》这个词牌是源自于唐教坊的一首名曲,后来这首曲子从宫廷流传到了民间,文人墨客用以填词吟唱。于是就形成了后来的词牌。

相传在隋朝,隋炀帝杨广十分喜爱扬州。杨广当年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曾在江都任过扬州总管一职。他对充满风情的扬州念念不忘,以至于登基之后,先后三次临幸扬州。

杨广每次幸扬州都是穷奢极侈,他率领官员、妃子、侍从等近20万人南下,船队都长达多里。在随行的队伍中,乐师和歌舞伎都不计其数。

大业末年,隋炀帝准备再次临幸扬州。宫廷乐师有一个名叫王令言的人,因为上了年纪而不能跟着前往,但王令言的儿子却在随行之列。

出发之前的一天,王令言的儿子在家中练习弹琵琶。听到儿子的琵琶声,王令言感到心惊肉跳,连忙问儿子:“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儿子回答说:“这是宫廷里根据旧曲翻新的曲子,名字叫作《安公子》。”

王令言听了悲痛万分,接着对儿子说:“你不要跟着皇帝去扬州了,这次皇帝肯定回不来了。”

儿子感到诧异,问父亲其中的缘由。王令言说:“这首曲子是‘宫’声,而其曲调又是一去不复返。‘宫’代表着君王,所以我推测这次君王是一去不返了。”

原来,这首《安公子》的曲谱在唐朝时候极为流行,用的是“宫声”中的“中吕调”,其曲调悲凄悠长,尤其是在结尾的时候十分飘渺虚无、似有若无、延绵不尽,仿佛没有归宿。因此,这首曲子让人感觉是无依无靠,漂泊无依,并有一去不复返的感觉。

事实上,隋炀帝在第三次下扬州的时候,国家处于非常的动乱的状况之下,到处都是起义军,他相当于是去扬州避难的。然而,即便如此,隋炀帝在扬州过着的仍是骄奢淫靡的生活。但这都只是昙花一现,最终隋炀帝在“江都兵变”中被宇文化及所斩杀。

当然,关于王令言从词曲中预测隋炀帝命丧扬州的故事,大多是后人杜撰的,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想见这首词曲必然是给人一种悲戚缥缈,彷徨而无所依靠的感觉。

柳永常年在外漂泊,多愁善感的他有孤寂而落寞的情绪,心中时常会浮现出《安公子》这首曲目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

三、柳永外出为官,再次填词《安公子》

经过五次落榜,柳永终于在第六次科举考试时中了进士第三甲。然而,他的仕途官运并不顺畅,在汴京城任职不到一年便遭到了弹劾,而被派到外地为官。

在前往余杭地区任职的途中,一股子离愁别恨又从柳永的心中油然升起,《安公子》那缥缈惆怅的曲调又在他的脑海中蔓延。于是柳永又写下一首《安公子》: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这首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视线由远及近,把江南雨后的暮色描写得唯美雅致,又充满了落寞萧瑟之感。词的下片,主要是描写柳永在外漂泊的凄苦之情。自己经历了十数年的科举考试,终于取得功名,到头来仍然避免不了与家人分别的下场。独自一人流浪在外地漂泊无依,这是一种怎样的孤苦伶仃的凄楚感。

做这首词的时候,柳永已经接近50岁的“知天命”之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和是是非非,他更明白对于自己来说,亲情才是最值得珍惜的。相较于年轻时候的词曲,柳永此时的词作有了更深的意境,格调上也更加的清新,少了年轻时的那些浮靡之感。同时,他的词句之间还隐约蕴含着些许禅意,让人读来在感受到词曲优美的同时,更加有所深思。

从柳永所写的三首同词牌的诗词《安公子》,我们可以看出,他通过这首词曲所表达的是,自己常年在外的那种心无归属的无力感,以及对家中亲人深切的思念。

由此可见,虽然世人都说柳永潇洒不羁、放浪形骸,其实这是世人对他的误解。他心中真正所牵挂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家人和妻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隋炀帝的悲催结局暗藏在一首曲子中柳永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