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朝代传承到第二世的时候,往往是最为艰难的。
所以,秦王嬴政奋六世余烈,一统天下,传到二世胡亥,就有陈胜吴广起义,一夫作难,四方响应,诸侯并起。一统山河的大秦,恍如天上璀璨流星,转瞬间土崩瓦解,奔赴黯淡。
西晋武帝司马炎,南并孙吴,再统乱世,传到二世司马衷,八王之乱遂起,五胡乘隙乱华,天下分崩离析、动荡不安三百余年;
隋文帝乘势而起,应运统一南北分裂,传到二世隋炀帝杨广,结果天下大乱,民变频频,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杀江都,隋朝也随之而亡。
公子扶苏当然,不仅统一分裂的大王朝二世不易,继承大一统的江山,二世也过得步步维艰,战战兢兢。
西汉到了汉惠帝,吕后专政乱政,大肆分封娘家之人,差点把刘家江山变成吕家天下,司马迁在写史记,干脆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
唐朝到了李世民,有玄武之变,兄弟相争,手足相残的故事,然而江山大部分是李世民打下的,这还不好说什么,可是到了李世民之后,先有太子李承乾之乱,后有武周代唐,大唐建立不过七十余年,就被割裂成前后两段了。
明朝到了第二世,朱允炆在位不过四年,就在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死于大火之中,有人说他逃到深山做了和尚,有人说他逃到了南洋……
历朝二世事件图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历朝历代的二世们,日子都过得如此艰难呢?
首先,王朝继承人的选定总是很艰难。
俗话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
那么,能够开国建朝,立下不世之业的帝王,平均又是多少年一出呢?
或许一两百年才出一位吧。
所以,但凡建立了不凡朝代的帝王,都是一些雄才伟略、光辉日月的英雄。
比如像秦始皇,武功焜耀,傲视群雄,横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眼光长远,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李贽成为“千古一帝”。
比如像刘邦,为人大度,心胸豁达。奋剑斩蛇,八年取得天下,高瞻远瞩,奠定汉家四百年江山,被毛主席评价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比如像李世民,聪明神武,从善如流,文治武功,命世奇才,开创了雍容大度的大唐盛世,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后世也评价他为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典范和代表。
比如像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从一个放牛娃的身份起家,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运而起,几年之间,就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铁骨铮铮的大明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
秦始皇画像虽然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是,秦始皇、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样的帝王,都是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
所以,他们在临近暮年,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便常常要犯难。
选个能力不如自己的吧?
虽然好管,听话,而且大多都孝顺仁慈,或者说至少表面表现出来孝顺仁慈。可是作为百年一出的英雄子女,看到那些气度、才能、魄力都远远差自己好多个段位的,便都有泰山俯瞰群山,北海傲视众流的感觉。雄才大略的帝王们,便常常会觉得看不起他们,或者不放心他们来继承天下。
比如刘邦,就觉得汉惠帝太过仁弱,不愿意把江山交给他,反倒觉得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如意“此儿类我”,一直想着扶持如意上位,多亏了张良请来商山五皓,才保住了汉惠帝刘盈的地位;
当然,如果孩子稍微像自己,“此儿类我”,也有些权谋手段的,这又让雄才大略的帝王们感到压力和危机,毕竟春秋以来,为了九五之尊的皇权,父坑子,子谋父的故事,上演得太多了。
所以,对于一生玩惯了权谋的帝王们来说,他们便不自觉连对待亲儿子们,也要使用一些权谋。比如,历朝历代雄才伟略的帝王们,不仅喜欢在对待儿子玩制衡。
就好像李世民,既宠爱太子李承乾,肯定他的太子地位,又宠爱“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的四子李泰,结果李泰滋生了夺权的野心,让李承乾感到危机和压力,最后两子互斗,两败俱伤,文弱的李治渔翁得利,被扶持上位。
所以,我们会发现,每个朝代建立,传至第二世的时候,往往都要面临夺嫡的戏码。
秦王南巡图其次,皇位继承人要顺利登基亲政,也总是艰难。
如果要在古时候开一个最危险的职业表,开朝太子这一位置,恐怕要名列其中,毕竟纵观各个开国的太子们,大多不得善终。
有的是等不到开朝帝王驾崩,自己早早先逝的。比如像孙权的太子孙登,萧梁的太子萧统,南宋赵构的太子赵旉,明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等;
有的是因为性格仁慈或者率真,斗不过其他觊觎皇位的人。比如像秦始皇嬴政的太子扶苏败给了胡亥,隋文帝杨坚的太子杨勇敌不过杨广,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输给了李泰,最后两败俱伤,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输给了他们的叔叔赵光义等;
有的是夺嫡之路走得惊心动魄的。比如像汉高祖刘邦的太子刘盈,差点败在了如意手中;曹操的长子曹昂战死,曹丕和曹植“同根相煎”,孙登临终前留下遗言推荐孙和为太子,结果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不相上下,萌生夺嫡争储之心,
其他像光武帝的太子刘疆,最后成为了东海恭王,让位给了更加强大的刘庄;刘裕的太子刘义符虽然顺利登上皇位,可是坐没一年就被废的,也比比皆是。
想要太子做得安稳的,恐怕就只有像蜀汉或者两晋这样的朝代。不过这样的开朝太子,要么智商是短板,要么寿命有缺陷,也好不到哪里去。
开朝太子命运表就算是开朝的太子们顺利登上了皇位,他们的日子也不见得好过,因为除了嫡子宗室的皇位之争,还要担心外戚乱政、宗室夺权、功臣纂权等。
比如像西汉的刘盈虽然登上了皇位,可是最终决定朝政的,是他的母亲吕雉。吕雉执掌朝政,因为过于强硬和残忍,让汉惠帝刘盈不忍相看,最终借酒浇愁,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三岁。
比如像开篇说的明朝朱允炆虽然登上了皇位,可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抢走了他的地位。
比如五代时刘知远建立了后汉,他的儿子刘承佑嗣位,猜忌功臣郭威,最后被郭威黄袍加身,反戈一击,后汉因此灭亡;而郭威自己建立的后周,也以同样的宿命,告别了的舞台,被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而代之。
靖难之役最后:创业到守业转变的艰难。
作为大老粗出身,汉高祖一直看不起读书人,即使他取得了天下之后,依然如此。
陆贾在刘邦面前称引《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刘邦就骂道:“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
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
通常,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天下大乱,黎民饱受荼毒的时候,创业初期,帝王的事业是攻城略地,剪灭群雄,是以杀伐征战为主。
可是朝代建立,政权稳定之后,帝王的事业也就从注重战争转移到修养生息上面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百姓的需求,也从在战乱之中活下去,变成了在太平盛世中可以吃饱饭、吃好饭的问题。
所以陆贾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天下?”
古代战争图而朝代的第二代,往往所要面对的事业和挑战,就是能够顺利完成这样的一个从创业到转型的转变的过程。
贾谊在《过秦论》之中就说,当初秦二世胡亥接过秦始皇嬴政的政权,天下之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等着他的仁政,当时天下因为秦统一天下的战争,以及秦始皇的暴政,受寒受冻的人们要是有一件短衣短袄穿就很满足,饥饿的人要是能吃到糟糠也为觉得美味。天下百姓苦苦哀嚎,正是新主施行仁政的凭借。
倘若当时,胡亥能够顺应这种形势,把疲劳劳苦百姓的政策进行调整,身穿缟素而及时纠正先王嬴政的过错,礼贤下士、减少征役、开仓散财、赈济孤困、减轻赋税、减少刑罚等,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让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那么天下人自然也就归附了。
可惜胡亥没有这样做,甚至比始皇还变本加厉、暴虐无道,所以秦朝二世而亡。
不仅是秦朝,隋朝也是一样,败在二世手中。
当时,隋朝统一中华大地,三十多年之间,声威远播,异域震动。可是隋炀帝窃取权位之后,不想念着老百姓刚从战乱的阴影之中恢复过来没有多久,天下百姓富足的日子也不过是刚刚起步,便仗势着自己的富足强大,驱使天下的人来顺从自己的奢欲,耗尽国家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好大喜功,于是刚过了一点安稳日子的百姓又陷入困敝和潦倒,四海之内朝夕之间便分崩离析。
秦末战争而汉朝和唐朝之所以能够顺利的传承三四百年,并成为中国最伟大最具有影响力的王朝,则是因为他们的二世,能够反胡亥和隋炀帝的行为,注意国家休养生息,注重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虽然汉惠帝仁弱无能,虽然李治软弱仁慈,不像刘邦、李世民这般雄才伟略,可是在他们的仁政之下,两个王朝都完成了从创业到守业的顺利过度。
如果说,开国立朝的帝王,是创一代,他们栽下了一颗树苗,挖出了一口水井,那么朝代的二世们,则可以说是守一代,他们为树苗牢固根本,为深井疏浚源头。
后世之人,能不能给在苍天大树之下乘凉,能不能够无忧忧虑地长饮清水,这不仅需要创一代的开疆拓土,不懈努力;也需要守一代的朝乾夕惕,固本培元,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