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简单的说,就是实力问题。
李世民在唐初的实力,是足以跟李渊、李建成抗衡的,而且李世民也根本就看不起李建成和他爹李渊,即使玄武门之变失败,李世民也是可以逃出京城,起兵造反,直接攻打长安城的。
而朱棣在朱元璋时期,朱标作为太子大哥,就已经足以震慑毫无作为的朱棣了。而朱标死后,朱元璋虽然派儿子们外出打仗,镇守边境,但朱棣在所有的朱姓宗亲王中,实力都不是最强的,更不要说当时还有很多忠于朱元璋的明朝开国将领了。更何况朱元璋自己就善于领兵打仗,朱棣敢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造反,朱元璋只需要动动两片嘴唇,朱棣就已经烟消云散了吧。
我们先看看李渊的称帝之路。
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爆发。
年,隋炀帝杨广从东都洛阳出游到了江都。
年四月,魏公李密率领瓦岗军进攻江都。
同年七月,李渊作为太原郡留守,打着勤王定乱,迎回隋天子的旗号,在晋阳起兵。不过呢,李渊很搞笑,并没有率军往扬州方向攻打起义军,而是转头攻打隋朝新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
十二月,李渊攻克大兴城。
年四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等人所杀。李渊得到消息后,改大兴城为长安,登基称帝,建立唐朝。
李渊由于起点过高,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不到1年时间就完成了。只是,此时唐朝的地盘只有关中和河东地区,面积很小,唐朝因此才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统一战争。
虽然唐朝的统一之战,是在李渊的总指挥之下进行的,但李渊并没有亲自率兵征战,主要是靠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和平阳昭公主完成的。李渊不率军亲征,在军中的威望自然就没有他的子女们高呀。
唐朝的统一之战中,又属李世民的功绩最大。
李世民先后破薛举、薛仁果平定陇西,统一了关陇;再灭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两州,收复了北方;又进兵中原,一举歼灭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得到中原;继续东进,重创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和山东徐圆朗的起义军,唐朝一大半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李建成、李元吉主要是留守为主,除了攻打刘黑闼之外,就是防御突厥等少数民族的进攻。而且,在李建成、李元吉很少出场的几次作战中,大多可以看到李世民的身影。
相比而言,李世民战功卓著,自然在民众、军队及大臣中的影响力和声望都非常高,根基很深厚,有条件对抗李建成,这就引发了两人之间的权力之争。
李渊虽然偏向于太子,但是并没有杀戮自己儿子的勇气,反而是不断加封李世民,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天策府自治官署,招纳贤士,把秦王府变成了一个小朝廷。李渊估计是想稳固自己的皇位,即担心李建成造反,也担心李世民造反,所以,想让两人互相牵制,至于他死之后,谁做皇帝,在他看来应该是无所谓的。但是,他却没有想到,如果他的两个儿子在他活着的时候造反,不管谁获胜,他这个基本上没有实际兵权的皇帝,就是一摆设。
李世民当然看清楚了李渊这点小心思,同时,也看清楚了李建成其实是相对而言比较忠厚的一个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这才导演了很多把戏。李世民先抹黑李建成,进而表现的很无辜、很无奈,装出被迫不情愿的样子,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斩草除根,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
其实一看,李世民和朱元璋是一模一样的腹黑,只是李世民自小生活条件好,相对更宽容,而朱元璋更加的刻薄。
这里设想一下,如果将李渊换成了朱元璋,李世民虽然有将有兵,但是也会掂量朱元璋的分量,考虑他能不能造反成功。而朱元璋自然也不会给李世民机会,在打完仗之后,应该就会收兵权了,更不会让李世民开府自置官署、招贤纳士了。
反观朱棣,完全没有李世民那样的机会。
明朝的江山是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打下来的。马皇后是朱元璋离开寺院之后,在汤和介绍下,投奔了郭子兴的义军,娶的郭子兴的义女。此前,朱元璋根本就娶不起老婆,自然没有子女。
年,朱元璋称帝时,太子朱标已经是13岁的少年,而朱棣还是一个年仅8岁的小屁孩。朱标都没有机会领兵打仗,更不要说朱棣了。
而且尽人皆知,朱棣文化水平是很低的,因为朱元璋根本就不怎么教育朱棣,而朱标呢?李善长、徐达、常遇春都是朱标的老师,而且太子府中还设置了一堆的大小官员。朱棣作为一个实际上的庶出子,根本没人管。
年,朱标已经在朱元璋的允许下开始处理政务了,所有奏令都是先交由朱标处分,再承给朱元璋。此时的朱棣,虽然受封燕王,但还是作为一名普通皇子,留在南京闲逛呢,如果他爹朱元璋能多看他几眼就已经很开心了,更别说造反了。
年,朱棣就藩北京,才有了机会接触军事行动,并且亲自两次率军北征蒙古,皆取得大胜,才让朱棣有了一点存在感,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朱元璋太子朱标年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棣虽然有点不满,但是他还有两个哥哥在世,按照规矩,不管怎么排,也都轮不到他。而且,朱棣此时还是很惧怕朱元璋的。据说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朱棣一次见到了朱允炆,拍着朱允炆的肩膀说,“不意儿乃有今日。”朱棣是醋意十足呀。这事碰巧被朱元璋撞见了,朱棣就被朱元璋狠狠训斥了一顿。要不是朱允炆替朱棣说话,打圆场,朱棣免不了被责罚。朱棣此时,对于皇位也就是心里想想,翻翻醋坛子而已,他根本就没有实力对抗朱元璋。
朱元璋时期,封为王的皇子,一般可以养三卫的军队,甚至更多。而朱元璋时期的一卫,少的有五六千人,多的上万人。朱棣此时造反,会被群殴的。
朱棣即使在二哥秦王朱樉年,三哥晋王朱?年去世之后,成了诸王之长,也并没有足够的实力跟朱元璋对抗。
朱元璋此时掌握兵权的皇子,除了朱棣之外,能征惯战的至少还有四个。
十二子湘王朱柏,镇守西部,能征惯战,深得朱元璋赏识,论打仗,不比朱棣差。
十四子肃王朱楧,镇守陕甘,下辖五卫军马,并且有大将耿炳文辅佐。朱棣造反时,耿炳文凭一己之力就堵住了朱棣南下的大军。
十五子辽王朱植,镇守辽宁,同样是能征惯战。朱棣造反,北方必然受到朱植大军攻击。
十七子宁王朱权,驻扎喜峰口外,同辽王接壤,拥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并且还养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这可是朱棣造反时的家底,朱棣费劲心力,承诺平分天下,才说服了宁王跟他一起干。如果朱元璋在世,宁王肯定是第一个挥军砍朱棣的,朱棣还造反,凭什么?一个宁王就足以干掉朱棣了,宁王才是诸王中军事实力最彪悍的。
朱元璋在世,朱棣造反,结果显而易见,谈笑间,朱棣就已经灰飞烟灭了。
即使在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之后,朱棣造反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取胜。也就是朱允炆脑袋进水,盲目削藩,才逼得朱棣狗急跳墙,不得不反。如果朱允炆在调走朱棣掌管的军队之后,安排自己信任的将领驻防北京,好吃好喝的待朱棣,朱棣即使想当皇帝,迫于实力所限,也是不会铤而走险的,也许就这么渡过一生了。
此时,朱允炆的叔叔们对朱允炆还是很忠心的,特别是辽王朱植,朱允炆已经削藩了,但是接到朱允炆调他去南京的命令,毫不犹豫的就去了。而宁王拥兵较多,怕朱允炆整他,才未受命。如果朱允炆不是那么急削藩,朱棣敢造反,让宁王、辽王发兵平叛即可。即使是自焚而死的湘王朱柏,其实也是对朱允炆忠心耿耿的。
朱允炆纯属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