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情,很多人都做过,但做事的方式,达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隋炀帝修大运河众人皆知,日夜赶工,耗尽民力。而唐时对于大运河,主要是疏浚、修整和开凿,历经几代,过程有条不紊,并非隋炀帝催命那般进行。
隋炀帝杨广,虽然记载其荒淫无度,却也并非一无是处。史书记载其“美姿仪,少聪慧”。杨广聪明,还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在隋统一南朝陈时,杨广还是统军的主帅,
对于杨广修大运河,本来是个好事,沟通南北,改善运输。但坏就坏在他不惜民力,把一件好事搞成了要人命的事。隋唐大运河并非重新挖掘,而是将各朝代的运河连接起来。征用了百万民力,而且是日夜赶工,被累死折磨死的民伕不计其数。有一说,修运河共征万民伕,死亡万人,看似有些夸张,但损失很多人命这一点是公认的。
杨广是个基建狂人,在修运河的同时,另外一个巨大工程也在进行——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征用民工二百万人,历时十个月,隋朝一共才多少人口?顶多几千万,动用如此数量壮丁来修工程,民力损耗可想而知。
不只如此,为了享乐,在各地大兴土木,建造显仁宫、江都宫、晋阳宫、西苑等行宫,无一不是极尽奢华。另在内蒙修建长城,共征用一百二十万人,记载“役死者过半”。杨广在位期间,动用征发民力超过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况,至隋亡时,全国人口只剩两百多万户。
再来说说征高句丽。杨广在位十四年,共征三次。第一次出动兵力一百多万,连带运输保障的民伕数量是兵力的两倍。而且仗打的窝囊,杨广说此战是“吊民伐罪,非为功名”,为了防止将领抢功劳,要求敌方请降之时,不得再行攻击。于是在攻打辽东城时,每当城破在即,高句丽则诈降,隋军不敢再攻,需上奏隋炀帝等命令。如此反复多次,辽东城一直没能拿下。其余战场,隋军也是损失惨重,失败而归。
第二次则是隋炀帝御驾亲征,攻辽东城二十余日未下,国内杨玄感造反,不得已草草收兵。而第三次更具有戏剧性,隋朝大军整装待发,高句丽方已经不堪忍受,遣使请降。杨广很高兴,回京后令高句丽王高元来朝见,而高元却拒绝不来,可见也不是诚心请降。
再来看看李世民征高句丽。当时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高句丽、新罗、百济。高句丽最为强大,领土甚至已经包括如今辽宁省大部。新罗是亲唐的,因此遭到高句丽和百济的联手打压,甚至隔断新罗与唐朝的通道,新罗王由此向唐求援。
对于高句丽的骚扰挑衅,年李世民兵分两路,海上兵力约4.3万,陆上兵力约6万,征伐高句丽。共计十万军力,比之隋炀帝动辄用兵百万,天差地别。隋炀帝时期,老百姓为了躲避兵役,不惜打断自己手脚。而唐军出征,都属自愿,募十得百,募百得千,那些没能随军的人,还遗憾郁闷。这,就是最显著的区别。
唐军攻高句丽战绩,克十城,斩首高句丽四万余,补充一句,斩首数量是小于杀敌数量的。另内迁人口七万余,收复大片辽东土地,而唐军死亡近两千人。只是打到安市城(今辽宁海城)时,天气渐冷,粮草渐尽,唐朝从容退兵。如此骄人战绩,放到隋炀帝那要大加庆贺的,而李世民却对未能灭掉高句丽遗憾不已。
由上,只能归纳一句“人作孽,不可活”,不作不死的隋炀帝和雄才英武的唐太宗,又如何相提并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