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勣,字懋功,也作茂公,寓意着他将会有旷世之绩。在他小时候,一位算命先生曾断言他将来必能成就大事。
而他确实不负所望,年仅十七岁便加入了瓦岗军,后来又归附了李唐王朝。
他因杰出的功绩,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三公,名垂青史。
公元年,隋炀帝杨广已经执政7年。这位君主以骄奢淫逸、好大喜功闻名于世。
在江都巡游时,他乘坐着多艘豪华龙舟,数百名赤脚侍女用力拉纤,只为给他制造一种至高无上的尊荣。
他更率领着数十万的大军前往边境巡视,沿途还征调了十多个郡县的数十万壮丁,只为了在他面前展现国家的强大实力。
同年,他下令出兵征讨高丽,这场战争让无数百姓陷入了生活的困境,无尽的徭役和物资征收,使上万人因劳累、饥饿而亡,这也为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埋下了种子。
在长白山,一个名叫王薄的人自称为“知世郎”,他的起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火花。不久后,河南瓦岗山上的翟让也举起了反抗的旗帜。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名叫徐世勣的年轻人对他的父亲说:“隋朝即将覆灭,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为什么不借此机会,顺应天意,投奔瓦岗,创造一番伟大的事业呢?”
徐盖同意了儿子的想法,于是徐世勣带领了数十个农民子弟,来到了瓦岗寨。
他们大多都是渔民猎户,具有出色的武器使用技巧和战斗力,这让瓦岗寨的军事实力在短时间内有了显著的提升。
尽管翟让并非各路义军中最具备势力和前途的一支,但徐世勣却为何投奔他?
原因有四:首先,两人有同乡之谊;其次,这位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青年不仅为瓦岗寨出谋划策,还为李唐王朝的未来做出了杰出贡献。
瓦岗寨的义军人数众多,消耗的给养量巨大,即使单雄信这个富有的人都无法满足需求。为了补充给养,义军被迫进行打劫,但这使得他们在百姓中的声誉逐渐下降。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徐世勣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建议,那就是劫击官船。
这个提议不仅可以抵抗暴隋的统治,提高瓦岗寨的声望,还可以解决给养问题,并用剩余的部分来救济贫困的百姓。
瓦岗寨义军开始转变策略,将攻击目标转向运河一带的官船,成功获取了大量武器、马匹和粮食。
他们的劫隋济贫行动引起了周边百姓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