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嘶马祁氏耕读世家,享誉乡里扬州江都大桥
TUhjnbcbe - 2025/2/12 20:12:00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 http://www.txbyjgh.com/m/

在江都区大桥镇东八里许的长江北岸,有一个叫祁家坂的村庄,村里的祁姓人家聚族而居已经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他们是明代洪武初年从苏州阊门迁来的。当初栽下的三棵银杏树如今仅剩一株,成了江都历史最久的名木古树。

一,始祖祁奚,无私举贤

据《祁氏宗谱》载:祁冢坂这支祁氏的始祖名奚,字黄羊,姬姓,为晋献侯之四世孙,春秋时晋国大夫。

晋悼公(前-)时,奚因年老告退,初荐仇人解狐代已,因其未及赴任而卒,复荐已子午以代。孔子赞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可谓尚公矣!”晋平公元年(前)受赐食邑于祁(今山西祁县),后代便改姓祁。

晋顷公十二年(前)祁奚之孙获罪,食邑亦被没收,祁氏子孙便散居晋地。后来,由于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北民大迁徙,祁氏家族也就在历史大潮中不断南迁。尤其是南宋时,大批族人更是随之而来到江南定居。

明洪武()初,在“洪武赶散”中,不少祁姓族人又被迫从苏州阊门集中北迁至沿江的泰州,靖江一线。其中的一支,在祁崇的领带下来到维扬嘶马江边定居,并命其地为“祁家坂”。

祁崇与族人在聚居地栽下三棵公孙树作为这支族人驻地的标志,以祈愿祁氏家族子孙兴旺发达,并在树旁建起一座小祠堂。堂名即为传承家风的“举贤堂",堂联则为“太原世泽,邗水家声”,以不忘宗祖祖训,并企盼开创未来。

祁氏家族的祖训是: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明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步步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祁氏家族的家规是:

敬祖宗,敦孝悌,睦宗族,端伦常,友昆仲,和夫妇,教子孙,尚勤俭,恤孤寡,戒唆讼,安生理,勿非为,忌毒染,慎嫁娶,勉诵读,重交游,谨丧祭,远酗酒,出异教,省自身。

在《祁氏宗谱》中,还明确祁氏命名的字派为“恩荣永锡,惟善承之”,并告诫族人要“宜各顾名思义焉”!

二,祁坂族人,耕读传家

祁氏祖训开宗明义就是“明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他们在家谱中还明确指出:“均读书,则恐无以谋生。圽力田,又惧无以免俗”,要求子孙们“有耕有读,善选良图”。所以,祁坂族人,虽无大富大贵,出类拔萃之人,但耕续传家,勤务本业,同样享誉乡里。

祁山,生卒年月不详。

他自幼攻读,学有所成。然时运不济,数度应试,圽名落孙山。直到五十岁时才出任县令。由于家境贫困,上任时靠变卖家产才筹得盘缠。在任上,他爱民如子,政绩斐然,得到嘉奖。由于清正廉明,多年后归乡时,全身上下不足五十两纹银。但他怡然自得,在途中赋诗一首:“去时行囊三四肩,归来依旧那萧然。诸君莫讶无长物,恰有清风两袖翩”。

归里后,他设塾教授子侄与乡邻,自题一联曰:“从今日把虚名付却浮云,任渠漂泊;向此间将心事托付芳草,恣意徜徉”。

祁思荣(-)字春林。

祁思荣为人敦厚,亊亲孝敬,处事仗义。当乡邻遇有矛盾曲折时,他无分亲疏,必出为排解,使不相龃龉,并在事后规过劝善,因而,在乡间威望很高。

在对待子女教育上,他常常用亲身经历要求他们“求学务必专精,不能厐杂;做亊务必踏实,不能浮华;继世务必耕读,不能虚度”。

祁士毅(?-)字远堂。祁春林之子。

祁士毅年少成潜,好读书,究心洛闽之学(程朱理学),且身体力行。他工举子业,书法秀润,诗宗苏、陆,虽功名未就,然名闻四境。后初设塾于家,教导子侄,子弟甚严,继馆于板桥蔡家,嘶马镇上,一时从游者众,门下之生多有建树。著有《戊已水灾咏》,《举贤堂诗钞》。

祁崑生,生卒年月不详。祁远堂之子。

由于江边一带水患频仍,祖宅几经搬迁,致使家道中落。然而,他自幼资秉兼人,仍坚持贫不废读。只可惜时值太平军起义,科举无望,只得受狼山镇标三江营守备潘锦先延聘,从事文书工作。暇时,则课读子弟及庄邻族人。

祁松青(-)字子贞,别号汗干布衣,恩贡生。

祁松青年少时即应童子试,深得江苏学使黄公体芳许,拔取入庠,就学于孝廉方汝霖之门。由于他胸罗经史,擅古文辞,又得方师嘉许。但久困乡闱,转而由方师聘其讲学方府,一时从游者众。其中,最有出息的为方氏兄弟。方尔谦为邑廪生,方尔咸竟魁虎榜,为光绪已卯科()解元。后又为观察徐煜聘为西席,其子徐兆鼎亦中式江南乡试。

祁松青虽有如此成就,然仍不满足。一有暇时,便闲步广陵书肆,访购古籍。每遇安定,梅花书院课,必执笔构艺,为同课诸先达者称。

后因家中变故,便辞馆归里。在家乡,他广收学生,为庄邻服务。每遇洪水,更是出而呼吁筹款筑堤,规条井井,款不虚縻。著有《求志草堂诗》4卷,《文字音义》30卷,《启蒙义论》4卷。

祁仲淇(-)宇柏潾,郭松青子。

祁仲淇生而天资聪慧,器宇不凡。幼承庭训,即精勤不辍,下笔为文,亦姿然可观。及长,工书法,善隶篆,兼娴镌刻,于金石之道,亦颇有心得。他先是于洲上红桥设馆十余年,后于镇江教读数年。在设馆施教之时,牢记其父教诲:“汝今为课蒙之人,余不望汝有令名,尤不愿汝有恶誉”,兢兢业业,江、洲人士无不称敬。

三,乔梓祁氏,享誉全县

解放后,祁家坂的祁氏族人已繁衍到六千余人,成为乔梓村。村里,专门设有邮政局,可见规模之大。

乔梓村民传承祖训与家风,在村支部书记祁良禄与祁恩璞同志的带领下,把乔梓村建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

首先,他们积极兴办乔梓小学,着力培养下一代。凡读书上进的,鼓励资助他们到嘶马,大桥乃至江都,扬州进一步深造。据统计,全村六千余人,解放后就培养了三千余人奔赴全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

其次,他们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采取走出去学习,引进来为师等办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与上海相关单位合作,办起了队(村)办企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业产值就达到五千万以上,成了全县的十大排头兵之一,不仅增加了社员收入,而且反哺了农业。

再者,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与土地方整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实施种田科学化,成了全市,全县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之一!(祁恩璞朱毓麒)

1
查看完整版本: 嘶马祁氏耕读世家,享誉乡里扬州江都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