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白六首横江词脍炙人口,诗意连贯,如
TUhjnbcbe - 2025/2/9 18:32:00

李白是我国诗坛的一颗巨星,具有超人的才华、不朽的诗名。他生活于唐玄宗统治下的开元盛世,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作为开元时期的士人,他有着大唐文人崇高的理想追求,对于仕途的追求是他一生未能放弃的理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李白的官宦之路屡屡受挫,几乎一生未能得志。

“寄情于景”是中国文人惯有的排遣忧虑的方式,李白有很多寄情于山水盛景的写景诗,如《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蜀道难》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而我们今天介绍的李白六首《横江词》,同样脍炙人口,诗意连贯,如同一气呵成。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这六首都是说横江风波险恶不可渡:

第一首就说“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第二首说“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第三首说“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第四首说“海神来过恶风回,……涛似连山喷雪来”;

第五首说“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第六首说“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而六首诗的点睛之笔却是第一首的开头两句:“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横江,指在今安徽省长江北岸和县的横江浦,至南岸马鞍山市牛渚矶(今采石矶)之间的一段长江水面。

从地形、地貌上看,横江上游方向的长江北岸有大别山、霍山,南岸有九华山、黄山、天目山等山脉。横江处在下方的喇叭口,是容易产生地形性大风的地方。

牛渚矶高约50米,突入长江之中,此处江面最窄,自古设有渡口。

江面窄处水流必急,水位落差大,如遇大风,则水急浪高,比较惊险,但它毕竟还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天然渡口。

汉献帝建安初,孙策自寿春经略江都,晋韩擒虎袭陈,都经此路。因为古人没有能力在经常坍塌的泥沙质江岸上建设渡口。

那么,李白究竟为何要如此渲染横江风波不可渡呢?

在细读之后便会发现,每一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郁积在诗人心灵深处的难言隐痛。

他曾得玄宗青睐,奉诏入朝,由于他藐视权贵而终被权贵们挤出朝廷,“赐金放还”,流落民间;

及至永王李璘事件免死流放夜郎遇赦之后,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年轻时立下的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心,一直在等待重新从政的机会。

但当时朝廷内部斗争错综复杂,权贵们也决不允许像他这样的人再次进入政界。

迫使他长期滞留在长江中下游的武汉至南京一带,晚年主要在皖南过着艰难穷困的生活。

他曾非常自信地说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可现在眼看着岁月流逝,心情十分沉痛,他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中说:“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

他多么想在余生做出点事业,证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于是,他借《横江词》抒发自己的心曲。

在第三首中他说:“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这西秦和汉水指的是长安和通向长安的路;横江、扬子津即指诗人所在之地。

可是,“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狂风恶浪,无法通行。峭帆人,当是诗人自指。

现在可以明白,李白为什么说“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的道理了。

我们在他《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可以读出这种心情来:

“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生性秉直纯真,疾恶如仇,与奸诈小人不能和睦共处,成为阻碍他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障碍。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白六首横江词脍炙人口,诗意连贯,如